局座說的「絕無可能爆發世界大戰」指的是2018年,現在已經5月底了,我們且再等上7個月驗證結論。針對的是國外有些媒體的驚人說法的反預測。

上半年最有可能爆發世界大戰的,其實是美英法在敘利亞與俄羅斯的對峙。按照當時態勢,最初美方一些鷹派的想法,絕非簡單的針對大馬士革的軍事設施,來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空襲。而是想挽救在東古塔的敗局,直接進行一場介入戰爭,像推翻薩達姆一樣推翻阿薩德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努力將有可能徹底反勝為敗,若是如此,俄羅斯大有可能不惜挺身與美英法一戰,這是有可能誘發世界大戰的。

但實際情況沒走這個劇本,白宮在最後顯然妥協了,沒有大打出手。4月14日,其實只是發生了一場象徵性的空襲。當然,隨後在地中海上發生了一場北約與俄羅斯的軍艦對峙,終究也沒有升級。

發生世界大戰其實需要兩個基本前提:

1、世界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對峙;

2、戰爭結果不可預測。

一戰與二戰前,對峙的兩大軍事集團其實都不知道誰勝誰輸,都想爭取勝利。而二戰後的情形並非如此。

二戰至今,軍事集團對峙的情形依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冷戰時期最為嚴重,目前來講則已是大為緩和了。但是,我們不妨還是可以認定為屬於軍事集團對峙或大國對峙的局面。

但現在的對峙不是二戰前的常規軍事能力的對峙,而是核能力之間的戰略對峙。這導致大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可預測的,結果是:毀滅性的雙輸。

古巴導彈危機時,肯尼迪給赫魯曉夫的信息是很清晰的,如果蘇聯不妥協,從古巴撤走導彈,美國會不惜一戰的。赫魯曉夫自知理虧,只能妥協。

古巴導彈危機的處理模式,其實能夠反映核大國之間到最後都是會自覺管控危機的,一定會在戰略均勢下達成基本的妥協。

這實際上意味著,核武器的存在反而制止了大國的軍事對峙進一步走向世界大戰的可能。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與張召忠先生交集不多,只是從遠距離觀察他的一些觀點和言論,但是我對張召忠先生卻是充滿敬意的。尤其是他在退休後轉戰新媒體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讓我這個後輩感到十分欽佩。

其次,對於張召忠先生關於」世界大戰絕不可能爆發」的觀點,從孤立的意義上看,我是同意的。原因很簡單: 在一個全球化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裡,人們確實很難想像人類會再次陷入兩次大戰那樣的悲慘經歷。或者更直白地說,我確實不相信人類會再次缺乏智慧到陷入世界大戰的境地。

但與此同時,如果從一個更為宏觀和大歷史的角度看,我又必須說,所有的歷史沒有一件是在表象上完全相同的,但是在其深層結構上去,卻往往有似曾相識之處。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40年,那就可以發現,那40年恰恰是人類進入第一次全球化的40年。1860年代人類進入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就是電氣化革命時代。隨著電的發明,電話和電報隨即誕生,全球的距離明顯縮短,人類由此進入了第一次全球化。

當然,這裡說明一下,關於第一次全球化,在西方歷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有的歷史學家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作為人類第一次全球化的開始;也有的歷史學家乾脆把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佔領世界,作為第一次全球化的開始。但是,就科技革命對人類進步的推動並繼而產生全球化而言,史學界普遍的共識是,真正的全球化是從1860年代電氣化誕生之後開始的。

這次由電氣化催生的人類全球化進程持續了40年,其間出現了被列寧稱為「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及其對世界市場的爭奪。就當時全球貿易、市場分配、人員流動等角度而言,這一次全球化,可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然而,它最後所導致的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最為慘痛的教訓,其實不是戰爭的殘酷,而是當全球化開始之初,人們逐漸進入各種利益的衝突之後,如果不能有效並充滿智慧地對有關衝突進行掌控和管理,那麼這些衝突最後就有可能走向一發而不可收拾。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不直接起源於全球化,但是如果仔細研究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8年這20年間的西方歷史,那麼就會發現,這20年是西方思想最為混亂的一段時間。1918年一戰結束,西方國家的情況是,戰勝國贏得並不光彩,戰敗國輸得心有不甘,因此必然醞釀著再次衝突的風險。其間,西方世界各種思潮魚目混珠,充斥著媒體市場,也攪亂了人們的心靈。恰好這個時候,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開始蔓延到歐洲,並於1933年在一戰的戰敗國 ~ 德國,將法西斯分子希特勒最終推上了政治舞臺。

如果說,一戰前40年給人的教訓是,全球化引發的衝突必須得到有效而有智慧的掌控,那麼二戰前西方的這段歷史則說明,當傳統地緣政治衝突尚未解決,而此時恰好又遇到經濟危機或生活水準大幅下降,那就正好給各種極端思潮以可乘之機。

如果我們把眼光從歷史教科書移開,並進入到現實世界,我們會非常驚訝地發現,一戰和二戰前的這些邏輯似曾相識的似乎都發生在今天我們的周圍。當然,這樣說絕非表明,兩次世界大戰的表象一定會再次上演。但是,歷史的邏輯值得重視; 深藏於歷史邏輯深處的人類智慧,更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挖掘、提煉和梳理。21世紀即將走過五分之一的時候,這個時代的人們應當有更多的清醒、理性和智慧來直面和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悟空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什麼是世界大戰 它有以下特點 範圍廣全世界基本所有國家政體都參加而且不是一個戰場而是世界上有好多戰場 好多參戰國的本土都在發生著大規模戰爭 再說為什麼發生戰爭 戰爭是有目的性利益性的 終極目標是利益 各種意義比如說資源經濟 政治宗教種族意識形態 等等 所以說戰爭最終要有一個平衡點才會結束 那麼以現在社會和人民的所處高度來說如果爆發世界大戰的結果是什麼那 那就是毀滅人類現有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體 再或者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崩塌 這樣的結果 是任何國家執政政體和一個對世界對本民族有責任心的政體或宗教體都不想看到而且負擔不起的 當然除了恐怖組織或邪惡執政體之外 最後簡單說下戰爭的目的性造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不可能性 戰略核武器的威懾性是遏制戰爭的魔盒 在沒有有效阻止己方免受核打擊的情況下一個正常的人類政體是不可能發動大規模世界戰爭的 因為得不償失


從全球戰略格局分析,首先是具有多重核反擊的國家之間是不會發動核攻擊的。核大國之間更多的是在宏觀上的溝通。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在微觀上主要的是利用雙邊和多邊機制來調整各自關切的國際熱點問題,這一點對美國猶為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