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是臨牀上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護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大量消耗醫藥護理費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疾病的康復,而且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壓瘡最常見於長期臥牀的老年人。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

美國全國壓瘡顧問小組2007年最新分類

  (1)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皮下軟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皰。與周圍組織比較,這些受損區域的軟組織可能有疼痛、硬塊、有黏糊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

  (2)第一期壓瘡淤血紅潤期——「紅、腫、熱、痛或麻木,持續30分鐘不褪」在骨隆突處的皮膚完整伴有壓之不褪色的侷限性紅斑。深色皮膚可能無明顯的蒼白改變,但其顏色可能與周圍組織不同。

  (3)第二期壓瘡炎性浸潤期——「紫紅、硬結、疼痛、水皰」,真皮部分缺失,表現為一個淺的開放性潰瘍,伴有粉紅色的傷口牀(創面),無腐肉,也可能表現為一個完整的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皰。

  (4)第三期壓瘡淺度潰瘍期——表皮破損、潰瘍形成。典型特徵:全層皮膚組織缺失,可見皮下脂肪暴露,但骨頭、肌腱、肌肉未外露,有腐肉存在,但組織缺失的深度不明確,可能包含有潛行和隧道。

  (5)第四期壓瘡壞死潰瘍期——侵入真皮下層、肌肉層、骨面、感染擴展,典型特徵:全層組織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外露,傷口牀的某些部位有腐肉或焦痂,常常有潛行或隧道。

  (6)無法分期的壓瘡典型特徵:全層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腐肉覆蓋(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或褐色),或者傷口牀有焦痂附著(碳色、褐色或黑色)。

  針對壓瘡的分期,它有不同治療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要特別注意要求做到「七勤」,協助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換洗、勤整理、勤檢查、勤交代。「二保持」,即保持牀褥子乾燥;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一避免」即避免拉、推、擦動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