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核心学刊《现代传播》责任编辑,获授我国传媒艺术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近年来发表影视艺术、新闻传播领域论文近80篇,主持或以主要承担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出版专著、教材、编著4本,多次获中国电视「星光奖」评论奖等省部级和一级学会奖。

【内容提要】

自2013年起,中国综艺节目进入到一个繁荣的「大时代」。2013—2015年,是这个「大时代」的1.0阶段,主要体现为综艺类型迅速增多、综艺节目迅速霸屏、综艺话题迅速蔓延;而最近两年,则是「大时代」的2.0阶段,主要体现为从「版本引进」独大到「引进」和「原创」并举、从「电视综艺」独大到「电综」和「网综」并举、从「户外歌唱」独大到「创新」和「回归」并举。在未来,综艺节目的发展需要在宏观、微观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注意增益。

早在2013年,因由多元综艺节目类型和数量的突然爆发,标识著中国综艺节目进入到一个发展的「大时代」,开启了其自身发展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这个年份和这个时期都将为中国电视艺术史所保留,见表1。

我们甚至发现,如果说中国电视有「逢三则变」的有趣现象,那么1983年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新时期宏观政策方面规约了中国电视的发展;1993年中国首个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著电视新闻在形态和语态上切实突破;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和地方民生新闻的兴起,标志著电视新闻找到并走上了回归传媒属性本体之路;而2013年的「变」,则转向了电视综艺,这是否也体现了中国电视发展走向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多元?

自2013年至今,综艺「大时代」已经有5年的时间。这5年也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罕见的「急速变动」期,电视发展从总体上说受到所谓「断崖式衰落」的困扰;而从综艺领域说,网路综艺和网路播出平台也不断强力冲击传统电视。因此本文所说的「综艺节目」从广义上说,同时包括「电视综艺」和「网路综艺」两大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5年间中国综艺节目在发展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轨迹,展现出怎样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又有哪些可能?我们需要站在一个典型的时间节点上,进行观察与探析。

表1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综艺发展阶段划分

一、综艺「大时代」的1.0阶段:数量上的井喷

我们大致将2013—2015年视作是综艺「大时代」的1.0阶段,综艺节目多元类型和数量的爆发、综艺节目成为当前电视艺术最重要的代表样态,以及综艺节目对社会话题主动而有效的引领等,都是我们判断的依据。

(一)类型迅速增多

综艺类型的突然增多,我们判断2013年因为「综艺井喷的景观」而成为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的重要节点的直接原因。如表1,中国电视综艺在「综艺大舞台」和「益智游戏」时代,因为时代所限,综艺类型的稀缺在情理之中;即便是2004年前后进入到「真人秀时代」,综艺类型也大致被很多棚内录制的歌唱类、达人类、访谈类、益智类、情感类、游戏类节目所占据。

而从2013、2014开始,突然有30余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集体亮相中国荧屏,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户外」类节目的增多,打开了综艺节目一片新的发展空间,也大大拓展了新综艺类型出现的可能;当然,这其中多样态的节目版本引进,也成为无论是户外节目增多,还是综艺类型的井喷的重要保障。一直到2015年左右,新增的综艺类型的数量才逐渐稳定下来。我们因此也将这个时间段,称作综艺「大时代」的1.0阶段。

具体说来,在2013、2014这两个年份,许多我们之前并不熟悉或者根本没有看到过的综艺娱乐节目样态与类型,突然大规模、多样化地「爆发」:亲子类、演讲类、喜剧类、文化类、寻人类、竞速类、生育类、魔术类、医疗类、戏曲类、歌团类、跳水类、足球类、拳击类、成长类、励志类、军旅类、探险类、汽车类、生存类、密室类、农家类、装修类、时尚类……这些「井喷」而出的综艺节目类型在中国土壤上,有很多甚至可以作为稳定的节目样态发展下去;而面对诸多新类别,已有的如《非诚勿扰》等情感类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等游戏类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等益智类娱乐节目、《天天向上》《说出你的故事》等访谈类娱乐节目依然保持稳定的收视份额。

(二)综艺迅速霸屏

如果说「电视=电视新闻+电视艺术」,而「电视艺术=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的话,见图1。与1.0阶段综艺类型多元「井喷」的现象相关联,电视综艺突然超越了电视剧和纪录片,陡然成为2013年至今电视艺术所有形式中的最为「霸屏」的样态。

图1 传媒艺术和电视艺术谱系图

就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这三大电视艺术形式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个10年可谓电视剧「霸屏」的阶段,这一时期从《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期到《亮剑》时期到《闯关东》时期,好剧频出,对佳作的举例也常常是挂一漏万。

而站在新世纪10年的门槛上,2010年之后,(1)在国家层面,依据「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纪录片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艺术的产业能力等功能被突出;(2)在政策层面,2010年10月广电总局颁布《关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纪录片的发展有了规制性的保障;(3)在渠道层面上,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成为纪录片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一个有号召力的国家级平台。此后如《舌尖上的中国》等一大批优秀国产纪录片涌现,纪录片一时成为电视艺术的「霸屏」形式。

不过随著综艺「大时代」的到来,以及电视剧和纪录片佳作频现的状态暂时停滞,近年来电视综艺无疑成为电视艺术发展的最大亮点,这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判断综艺「大时代」的重要标准。而且随著这个「大时代」进入到2.0阶段,如网路综艺、原创综艺的迅速「霸屏」,更是深刻彰显了综艺节目对电视和网路文艺的深远贡献。

(三)话题迅速蔓延

如果电视综艺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只是限于电视领域本身,那么,我们还不足以用「大时代」来称呼和定义这个领域与这个时期。连普通观众和社会大众都感受到某种电视艺术形式的「霸屏」,自然是因为电视综艺的影响已经突破了电视自身,而向更广阔的维度延伸。

随著类型的多元井喷,电视综艺同步实现了对社会话题的引爆和引领,一个综艺节目的类型、主题、故事、人物等,常常在播出之后,迅速在网路空间和现实空间点燃了某个话题,聚集了一种讨论,引发了许多思考。当我们看到某个综艺节目在朋友圈里刷屏,某个综艺爆点成为亲朋聚会时的谈资,某个综艺特征成为学者研讨的焦点,这种「综艺引爆社会话题」现象的普遍度和深刻度便不言自明了。

例如,《爸爸去哪儿》回应了普遍成家的80后一代,在让他们乐于「想要孩子」「面对孩子」的同时,举手投足间让新一代父母懂得肩负怎样的代际责任,这是一种正向的代际传承状态。再如,许多歌唱类、达人类、演说类、公益类节目都显著地张扬「草根」逆袭,这是对当下中国年轻人生态和中国社会权力结构,进行了或失望或憧憬的回应。还如,《中国好声音》背对背选择,也是一种「公平之梦」的外化,是对视觉社会中「视觉满足至上」的反驳:毕竟社会中外形上佳的人是少数,而「纯粹的音乐」与「歌者的容貌」二者关联度并不大;背对背的选择背后体现了一种逻辑,即张扬人的核心能力,弱化人的附加粉饰,给了更多真才之人成功的机会。

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因为这种对社会话题的引领,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场域,并借助电视这个和互联网并驾齐驱的第一传媒的地位,从而实现了艺术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同时,在这个「撕裂」转型时代如何实现价值引导和凝聚,中国电视综艺人的责任担当和自我约束,便更显重要。

二、综艺「大时代」的2.0阶段:样态上的多维

我们大致将最近两年看作是综艺「大时代」的2.0阶段,其中2016年的网路综艺元年、2017年原创综艺大热,以及这两年间综艺节目类型的迭代等,都是我们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从「版本引进」独大到「引进」和「原创」并举

1. 本土原创节目崛起于「引进」与「原创」的争论声中

自2010年前后,综艺节目的「洋版本引进」逐渐成为一种风潮。版本引进固然促进了随后综艺节目的井喷式爆发,为创作和传播主体带来了的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接受主体带来了较好的收视感受,但对版本引进的负面评价和其引发的争议却一直不断。

争议是有缘由的。版本引进固然带来了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过度依赖海外版本会消磨中国综艺节目的本土原创力。很多海外版本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说明书」,节目中的机位如何设置、选手个性如何设定,甚至点评导师需要说哪几句话,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们的综艺节目制作者似乎只需要「照章办理」即可。这虽然能够降低节目制作「机构」的「创新成本」,但却同样降低了节目制作「人」的「创新活力」。

不过,正当我们对本土综艺原创力担忧之时,近两年特别是2017年,本土原创节目特别是文化类节目的集中出现,并迅速走红为「现象级」,让我们不仅眼前一亮,甚至开始有些忘记了对引进与原创的争议。

2. 现象级节目让我们看到本土元素与综艺节目深度结合的可能

前几年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的播出,让我们看到本土文化和电视综艺融合的可能。不过,此类节目虽然立意高远,也让观众感到新鲜,但始终难以找到可持续吸引观众粘度的叙事和表现方式,一些节目差强人意、昙花一现。

不过,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带有强烈本土色彩的节目,在舞美和画面呈现、叙事或赛制方式、后期的制作水平、宣传与推广智慧、传统艺术的现代传媒转换等方面,都有突破,迅速吸引了广泛的观众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口碑。这也让我们真切看到,本土文化和在地元素,不是「陈芝麻烂谷子」,而也可以饱具综艺气质。

同时,经过版本引进阶段对中国电视综艺人锻炼,同时也因为近年来版本引进的费用「水涨船高」等因素,近两年不仅是文化类节目,包括户外综艺在内的多样态的带有浓厚原创色彩的节目不断增多。这使得引进与原创之辩逐渐进入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我们反对关门主义,也反对海外至上,正常的文化与艺术自由交流,应该以平衡为意。

(二)从「电视综艺」独大到「电综」和「网综」并举

1. 中国网路综艺的快速崛起与全球范围内数量称霸

在「大时代」的1.0阶段,虽然互联网已然是综艺节目跨屏传播和引发爆点的重要场域,但专门由互联网机构制作并专门在新媒体终端播放的综艺节目,也就是所谓「网路综艺」还非常稀少,影响力也不大。例如2014年《中国好声音3》的网路播放高达38.40亿,网路自制综艺节目播放量最高的《大牌驾到》只有7.20亿,只能排在电视综艺节目网路播放量的第7位;况且电视综艺同时拥有电视和网路双重收视贡献,其总量会更大。除《大牌驾到》外,其他网综节目网路播放量都在3亿及以下。

而最近两年,特别是在常被称作网综元年的2016年之后,网综迅速发展,从节目数量、类型、水准、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追赶甚至比肩电视综艺之势,而且一些原本的电视综艺节目,也开始转战网综市场,仅在网路平台播放。据统计,「2016年,全球各国共生产了264档网路综艺,其中,中国以95档网路综艺节目高居全球第一……爱奇艺以23档高踞全球网综产量第一位」。

网综的火爆,不仅丰富了这个时代中国传媒艺术的视听体验,更因为其创作方式的网感化、传播方式的跨介化、接受方式的次元化、社会话题的引爆化,成为中国当下艺术、社会、文化发展相当醒目的景观。网综的火爆也是我们判断综艺「大时代」进入到新时段的重要标准,这是一个电综和网综并举的阶段。

2. 尺度大、笑点燃、靠平台:当前网综三大特征

现阶段网综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尺度大」。如《吐槽大会》等网综无论在主题选择,还是嘉宾语言,以及后期制作和推广中,常常触碰个人攻击、隐私暴露、语言污浊、价值观不端等问题,虽然这些较大尺度的元素会带来较好的收视效果。这也和网综发展的初始阶段里,政府管理部门对网剧、网综的滞后监督有一定关系。较之于传统电视,网综所接受的审查一时间相对没有那么繁琐,其制作思维从起点上就是「开放天空」的。

二是「笑点燃」。网综的另一特点是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密集地呈现梗和包袱,而且这种笑点释放,很多都是在一种热闹又不失的自然谈话中,是一来一往交锋而出的。网综「笑点燃」大致有如下四个原因:(1)网综很多是棚内节目,由于没有户外节目里更为丰富的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观众的目光更多集中在棚内「人」的身上,通过语言、姿体等释放笑点便是留住观众的重要手段。(2)网综的网路收看,是碎片化观看,对于随时能来、随时可以拖动时间条、随时又可以关闭视频走人的网民来说,自然要以密集爆笑的方式,延迟网友关闭视频的时间。(3)网综的主力观众以年轻人为主,节目中聊得越是燃点密集、越是脑洞大开,越是有可能受到主力观众人群的喜爱。(4)网综对主持人和嘉宾的选择,由于没有传统电视台的规制限制,能够相对更自由地选择对笑点掌控更佳的主持人和嘉宾。

三是「靠平台」。从节目传播角度说,网综多背靠各个强大的视频客户端平台,能够以此聚集收视、宣发和话题。例如腾讯的平台积淀已形成用户烙印式的观看选择,已经有领跑行业的4.25亿的月活设备数。在多产品跨平台互动上,腾讯将旗下的所有产品最大程度融合利用,用户在移动端占比高达83.9%。

与此同时,「电综」在网路平台的传播也更加成熟而有效,在这一方面,中央电视台的努力极富成效。如依靠短视频,《朗读者》在新浪微博上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少观众并没有在电视端看过这个节目,却通过新媒体端的碎片式观看对这个节目的内容了如指掌。再如依靠年轻人聚集的B站,《了不起的挑战》不仅在央视一套聚集了全龄观众,还在B站大火,特别聚集了相当的90后、00后观众的收视和人气。

当然,随著网综的发展,其不仅以搞笑、娱乐为意,不少节目在元素设计上,也开始关注社会这个更大人群的状态,比如帮助普通人实现梦想、吐槽当前娱乐圈的顽疾、关注人的成长等等。通过精致内容,而默然、自觉展现出深刻立意,贡献于转型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应该成为网综发展的一个常态。

(三)从「户外歌唱」独大到「创新」和「回归」并举

1. 观众对「户外」「歌唱」类节目的审美疲劳

「户外类」综艺节目是2013、2014年综艺「大时代」节目类型突然爆发的主要支撑,彼时新出现的约30种综艺节目类型,有2/3都基本可以归属为户外综艺。同时,彼时「歌唱类」节目是综艺收视的最主要拉动。也就是,「户外类」的「数量拉动」和「歌唱类」的「收视拉动」,使得这两类节目一度显性地独占著中国电视综艺荧屏。

不过,随著户外元素的同质化使用,以及歌唱类节目的创新度不足,观众对相关类型的节目逐渐出现审美疲劳,特别是对单纯游戏、竞速、旅行、运动、亲子、生存等类型的户外节目,以及PK闯关式的歌唱节目的观看欲望更是出现倦怠。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我是歌手》(《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代表性节目的收视明显下滑就可见一斑。这预示著「大时代」的2.0阶段,在综艺类型上需要不断创新。

2. 棚内节目的「回归」和「户外」「歌唱」类的「创新」

于是,近两年我们发现,一则,在经历了1.0阶段的户外节目霸屏之后,棚内综艺又重新火爆起来,我们称之为「回归」。

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著我》《挑战不可能》《加油向未来》,以及省级卫视频道的《王牌对王牌》《见字如面》《欢乐喜剧人》《今夜百乐门》《蒙面歌王》《歌手》《喜剧总动员》《跨界歌王》《天籁之战》《我想和你唱》《来吧冠军》等均为棚内节目,网路综艺的代表性节目亦以棚内节目居多。

同时,一些所谓「老旧」题材也正在或者即将「回归」,如模仿、相亲、萌娃、音乐等。

二则,即便是户外和歌唱类节目,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创意元素,以期多维刺激收视,我们称之为「创新」。

比如穿越元素加入「户外」类节目,使得如《咱们穿越吧》《七十二层奇楼》带来新的收视高峰;还如校园、孝道、军旅等新元素的加入户外节目都产生了相当的收视刺激。另如《蒙面歌王》《跨界歌王》《我想和你唱》等「歌唱」类节目的创新(如猜歌手、跨界、明星素人PK等)也属类似情况。

这其中特别值得说的是,户外节目最初的大面积火爆,自然是因为综艺节目在「空间」上的创新;而当这种「空间」创意遇到瓶颈之后,户外节目在「时间」上又找到了类似穿越(如演绎、寻宝题材)、停顿(如侦探题材)的突破,这也体现著中国电视综艺人的创意。创意的勃发,才是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同时,即便在综艺发达国家,音乐类也永远是综艺模式中最主要的类型,经久不衰,所以它的不断创新是一种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趋势。

同样具有创新意味的是,从主题上讲,作为对综艺节目过度「软性」娱乐化的矫正,在2.0阶段,「硬性」主题综艺节目也异军突起,这不仅使得中国电视综艺的性格更为完整,也深刻地建构了社会文化生态。由是,呈现强健的「军旅类」综艺节目、探问神性的「科学类」综艺节目、记录现实的「医患类」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综艺「大时代」的注脚。

总之,在「大时代」的2.0阶段,「创新」和「回归」并举,一些类型被「创新」出来,一些样态又重新「回归」,但无论是创新还是回归,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之前的路数,而是推动著中国综艺节目的不断螺旋上升。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不断地前进和上升,才让我们对中国综艺节目的阶段划分及相关思考,有了意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两年的综艺市场上,「综N代」(一档综艺节目的第N季)在收视表现上较好,进入收视前50的占比逐年增加,而常态节目逐渐减少。这也部分体现出「大时代」2.0阶段和1.0阶段的关联。

结语:未来中国综艺节目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未来,我国综艺节目继续发展,至少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从宏观上说,需要继续在借鉴海外成功模式和样态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挖掘新的综艺样态和元素,不断提升综艺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味」并举,不断矫正综艺节目市场和产业的健康发展;(2)从微观上说,如需要处理好明星出场费用过高而挤占研发、后期费用和相关人员的激励费用,需要处理好制播分离或制播一体过程中的机制问题,需要注重如VR等新技术在电视综艺中的应用,等等;(3)从国际传播上说,提升中国综艺节目在世界综艺格局中的地位,争取以优质的节目反向输出,不断提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如此,这个中国综艺节目的「大时代」才会长久而深刻。

[1]刘俊、胡智锋:《多元类型的「井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新景观》,《中国电视》,2015年第2期。

[2]刘俊、胡智锋:《多元类型的「井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新景观》,《中国电视》,2015年第2期。

[3]刘俊、胡智锋:《内容、机构、人才与收益:论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兼对「电视之死」的回应》,《编辑之友》,2015年第3期。

[4]《2016网综盘点|立体式解读世界网综版图》,载「影视产业观察」公号,2017年1月8日。

[5]刘俊:《电视综艺「硬」主题建构社会文化生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8期。

(原文发表于《电视研究》2017年第8期)

1号邀约:「1号学术」是传媒1号全新推出的板块。我们的初心,是要让学界优质、前沿、新锐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不仅在学界互通有无、思想碰撞,也能在业界启迪思考甚至影响实践。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不吝赐稿,让「1号学术」可以成为有志者充电学习的平台,以可以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起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