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中國傳媒大學教師,核心學刊《現代傳播》責任編輯,獲授我國傳媒藝術領域第一個博士學位;近年來發表影視藝術、新聞傳播領域論文近80篇,主持或以主要承擔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近10項,出版專著、教材、編著4本,多次獲中國電視「星光獎」評論獎等省部級和一級學會獎。

【內容提要】

自2013年起,中國綜藝節目進入到一個繁榮的「大時代」。2013—2015年,是這個「大時代」的1.0階段,主要體現為綜藝類型迅速增多、綜藝節目迅速霸屏、綜藝話題迅速蔓延;而最近兩年,則是「大時代」的2.0階段,主要體現為從「版本引進」獨大到「引進」和「原創」並舉、從「電視綜藝」獨大到「電綜」和「網綜」並舉、從「戶外歌唱」獨大到「創新」和「回歸」並舉。在未來,綜藝節目的發展需要在宏觀、微觀和國際傳播等方面注意增益。

早在2013年,因由多元綜藝節目類型和數量的突然爆發,標識著中國綜藝節目進入到一個發展的「大時代」,開啟了其自身發展的一個全新歷史時期,這個年份和這個時期都將為中國電視藝術史所保留,見表1。

我們甚至發現,如果說中國電視有「逢三則變」的有趣現象,那麼1983年的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在新時期宏觀政策方面規約了中國電視的發展;1993年中國首個電視新聞雜誌《東方時空》的開播,標誌著電視新聞在形態和語態上切實突破;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的開播和地方民生新聞的興起,標誌著電視新聞找到並走上了回歸傳媒屬性本體之路;而2013年的「變」,則轉向了電視綜藝,這是否也體現了中國電視發展走向了一種更為深刻的多元?

自2013年至今,綜藝「大時代」已經有5年的時間。這5年也是中國電視發展史上罕見的「急速變動」期,電視發展從總體上說受到所謂「斷崖式衰落」的困擾;而從綜藝領域說,網路綜藝和網路播出平臺也不斷強力衝擊傳統電視。因此本文所說的「綜藝節目」從廣義上說,同時包括「電視綜藝」和「網路綜藝」兩大部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5年間中國綜藝節目在發展中呈現出了什麼樣的軌跡,展現出怎樣的特徵,在未來的發展中又有哪些可能?我們需要站在一個典型的時間節點上,進行觀察與探析。

表1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視綜藝發展階段劃分

一、綜藝「大時代」的1.0階段:數量上的井噴

我們大致將2013—2015年視作是綜藝「大時代」的1.0階段,綜藝節目多元類型和數量的爆發、綜藝節目成為當前電視藝術最重要的代表樣態,以及綜藝節目對社會話題主動而有效的引領等,都是我們判斷的依據。

(一)類型迅速增多

綜藝類型的突然增多,我們判斷2013年因為「綜藝井噴的景觀」而成為中國電視綜藝發展史的重要節點的直接原因。如表1,中國電視綜藝在「綜藝大舞臺」和「益智遊戲」時代,因為時代所限,綜藝類型的稀缺在情理之中;即便是2004年前後進入到「真人秀時代」,綜藝類型也大致被很多棚內錄製的歌唱類、達人類、訪談類、益智類、情感類、遊戲類節目所佔據。

而從2013、2014開始,突然有30餘種新的綜藝節目類型集體亮相中國熒屏,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戶外」類節目的增多,打開了綜藝節目一片新的發展空間,也大大拓展了新綜藝類型出現的可能;當然,這其中多樣態的節目版本引進,也成為無論是戶外節目增多,還是綜藝類型的井噴的重要保障。一直到2015年左右,新增的綜藝類型的數量才逐漸穩定下來。我們因此也將這個時間段,稱作綜藝「大時代」的1.0階段。

具體說來,在2013、2014這兩個年份,許多我們之前並不熟悉或者根本沒有看到過的綜藝娛樂節目樣態與類型,突然大規模、多樣化地「爆發」:親子類、演講類、喜劇類、文化類、尋人類、競速類、生育類、魔術類、醫療類、戲曲類、歌團類、跳水類、足球類、拳擊類、成長類、勵志類、軍旅類、探險類、汽車類、生存類、密室類、農家類、裝修類、時尚類……這些「井噴」而出的綜藝節目類型在中國土壤上,有很多甚至可以作為穩定的節目樣態發展下去;而面對諸多新類別,已有的如《非誠勿擾》等情感類娛樂節目、《快樂大本營》等遊戲類娛樂節目、《一站到底》等益智類娛樂節目、《天天向上》《說出你的故事》等訪談類娛樂節目依然保持穩定的收視份額。

(二)綜藝迅速霸屏

如果說「電視=電視新聞+電視藝術」,而「電視藝術=電視劇+電視綜藝+紀錄片」的話,見圖1。與1.0階段綜藝類型多元「井噴」的現象相關聯,電視綜藝突然超越了電視劇和紀錄片,陡然成為2013年至今電視藝術所有形式中的最為「霸屏」的樣態。

圖1 傳媒藝術和電視藝術譜系圖

就電視劇、電視綜藝、紀錄片這三大電視藝術形式來說,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個10年可謂電視劇「霸屏」的階段,這一時期從《激情燃燒的歲月》時期到《亮劍》時期到《闖關東》時期,好劇頻出,對佳作的舉例也常常是掛一漏萬。

而站在新世紀10年的門檻上,2010年之後,(1)在國家層面,依據「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紀錄片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藝術的產業能力等功能被突出;(2)在政策層面,2010年10月廣電總局頒布《關於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紀錄片的發展有了規制性的保障;(3)在渠道層面上,2011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成為紀錄片創作、傳播和接受的一個有號召力的國家級平臺。此後如《舌尖上的中國》等一大批優秀國產紀錄片湧現,紀錄片一時成為電視藝術的「霸屏」形式。

不過隨著綜藝「大時代」的到來,以及電視劇和紀錄片佳作頻現的狀態暫時停滯,近年來電視綜藝無疑成為電視藝術發展的最大亮點,這反過來又成為我們判斷綜藝「大時代」的重要標準。而且隨著這個「大時代」進入到2.0階段,如網路綜藝、原創綜藝的迅速「霸屏」,更是深刻彰顯了綜藝節目對電視和網路文藝的深遠貢獻。

(三)話題迅速蔓延

如果電視綜藝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只是限於電視領域本身,那麼,我們還不足以用「大時代」來稱呼和定義這個領域與這個時期。連普通觀眾和社會大眾都感受到某種電視藝術形式的「霸屏」,自然是因為電視綜藝的影響已經突破了電視自身,而向更廣闊的維度延伸。

隨著類型的多元井噴,電視綜藝同步實現了對社會話題的引爆和引領,一個綜藝節目的類型、主題、故事、人物等,常常在播出之後,迅速在網路空間和現實空間點燃了某個話題,聚集了一種討論,引發了許多思考。當我們看到某個綜藝節目在朋友圈裡刷屏,某個綜藝爆點成為親朋聚會時的談資,某個綜藝特徵成為學者研討的焦點,這種「綜藝引爆社會話題」現象的普遍度和深刻度便不言自明瞭。

例如,《爸爸去哪兒》回應了普遍成家的80後一代,在讓他們樂於「想要孩子」「面對孩子」的同時,舉手投足間讓新一代父母懂得肩負怎樣的代際責任,這是一種正向的代際傳承狀態。再如,許多歌唱類、達人類、演說類、公益類節目都顯著地張揚「草根」逆襲,這是對當下中國年輕人生態和中國社會權力結構,進行了或失望或憧憬的回應。還如,《中國好聲音》背對背選擇,也是一種「公平之夢」的外化,是對視覺社會中「視覺滿足至上」的反駁:畢竟社會中外形上佳的人是少數,而「純粹的音樂」與「歌者的容貌」二者關聯度並不大;背對背的選擇背後體現了一種邏輯,即張揚人的核心能力,弱化人的附加粉飾,給了更多真才之人成功的機會。

綜藝節目的影響力因為這種對社會話題的引領,而走向更為廣闊的場域,並藉助電視這個和互聯網並駕齊驅的第一傳媒的地位,從而實現了藝術和社會的雙重影響。同時,在這個「撕裂」轉型時代如何實現價值引導和凝聚,中國電視綜藝人的責任擔當和自我約束,便更顯重要。

二、綜藝「大時代」的2.0階段:樣態上的多維

我們大致將最近兩年看作是綜藝「大時代」的2.0階段,其中2016年的網路綜藝元年、2017年原創綜藝大熱,以及這兩年間綜藝節目類型的迭代等,都是我們判斷的重要依據。

(一)從「版本引進」獨大到「引進」和「原創」並舉

1. 本土原創節目崛起於「引進」與「原創」的爭論聲中

自2010年前後,綜藝節目的「洋版本引進」逐漸成為一種風潮。版本引進固然促進了隨後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爆發,為創作和傳播主體帶來了的較好的經濟效益,也為接受主體帶來了較好的收視感受,但對版本引進的負面評價和其引發的爭議卻一直不斷。

爭議是有緣由的。版本引進固然帶來了一時之利,但長遠來看,過度依賴海外版本會消磨中國綜藝節目的本土原創力。很多海外版本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說明書」,節目中的機位如何設置、選手個性如何設定,甚至點評導師需要說哪幾句話,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的綜藝節目製作者似乎只需要「照章辦理」即可。這雖然能夠降低節目製作「機構」的「創新成本」,但卻同樣降低了節目製作「人」的「創新活力」。

不過,正當我們對本土綜藝原創力擔憂之時,近兩年特別是2017年,本土原創節目特別是文化類節目的集中出現,並迅速走紅為「現象級」,讓我們不僅眼前一亮,甚至開始有些忘記了對引進與原創的爭議。

2. 現象級節目讓我們看到本土元素與綜藝節目深度結合的可能

前幾年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的播出,讓我們看到本土文化和電視綜藝融合的可能。不過,此類節目雖然立意高遠,也讓觀眾感到新鮮,但始終難以找到可持續吸引觀眾粘度的敘事和表現方式,一些節目差強人意、曇花一現。

不過,2017年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節目,在舞美和畫面呈現、敘事或賽制方式、後期的製作水平、宣傳與推廣智慧、傳統藝術的現代傳媒轉換等方面,都有突破,迅速吸引了廣泛的觀眾關注,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口碑。這也讓我們真切看到,本土文化和在地元素,不是「陳芝麻爛穀子」,而也可以飽具綜藝氣質。

同時,經過版本引進階段對中國電視綜藝人鍛煉,同時也因為近年來版本引進的費用「水漲船高」等因素,近兩年不僅是文化類節目,包括戶外綜藝在內的多樣態的帶有濃厚原創色彩的節目不斷增多。這使得引進與原創之辯逐漸進入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我們反對關門主義,也反對海外至上,正常的文化與藝術自由交流,應該以平衡為意。

(二)從「電視綜藝」獨大到「電綜」和「網綜」並舉

1. 中國網路綜藝的快速崛起與全球範圍內數量稱霸

在「大時代」的1.0階段,雖然互聯網已然是綜藝節目跨屏傳播和引發爆點的重要場域,但專門由互聯網機構製作並專門在新媒體終端播放的綜藝節目,也就是所謂「網路綜藝」還非常稀少,影響力也不大。例如2014年《中國好聲音3》的網路播放高達38.40億,網路自製綜藝節目播放量最高的《大牌駕到》只有7.20億,只能排在電視綜藝節目網路播放量的第7位;況且電視綜藝同時擁有電視和網路雙重收視貢獻,其總量會更大。除《大牌駕到》外,其他網綜節目網路播放量都在3億及以下。

而最近兩年,特別是在常被稱作網綜元年的2016年之後,網綜迅速發展,從節目數量、類型、水準、傳播效果等方面,都有追趕甚至比肩電視綜藝之勢,而且一些原本的電視綜藝節目,也開始轉戰網綜市場,僅在網路平臺播放。據統計,「2016年,全球各國共生產了264檔網路綜藝,其中,中國以95檔網路綜藝節目高居全球第一……愛奇藝以23檔高踞全球網綜產量第一位」。

網綜的火爆,不僅豐富了這個時代中國傳媒藝術的視聽體驗,更因為其創作方式的網感化、傳播方式的跨介化、接受方式的次元化、社會話題的引爆化,成為中國當下藝術、社會、文化發展相當醒目的景觀。網綜的火爆也是我們判斷綜藝「大時代」進入到新時段的重要標準,這是一個電綜和網綜並舉的階段。

2. 尺度大、笑點燃、靠平臺:當前網綜三大特徵

現階段網綜的主要特徵有三:一是「尺度大」。如《吐槽大會》等網綜無論在主題選擇,還是嘉賓語言,以及後期製作和推廣中,常常觸碰個人攻擊、隱私暴露、語言污濁、價值觀不端等問題,雖然這些較大尺度的元素會帶來較好的收視效果。這也和網綜發展的初始階段裏,政府管理部門對網劇、網綜的滯後監督有一定關係。較之於傳統電視,網綜所接受的審查一時間相對沒有那麼繁瑣,其製作思維從起點上就是「開放天空」的。

二是「笑點燃」。網綜的另一特點是主持人和嘉賓在節目中密集地呈現梗和包袱,而且這種笑點釋放,很多都是在一種熱鬧又不失的自然談話中,是一來一往交鋒而出的。網綜「笑點燃」大致有如下四個原因:(1)網綜很多是棚內節目,由於沒有戶外節目裏更為豐富的元素吸引觀眾注意力,觀眾的目光更多集中在棚內「人」的身上,通過語言、姿體等釋放笑點便是留住觀眾的重要手段。(2)網綜的網路收看,是碎片化觀看,對於隨時能來、隨時可以拖動時間條、隨時又可以關閉視頻走人的網民來說,自然要以密集爆笑的方式,延遲網友關閉視頻的時間。(3)網綜的主力觀眾以年輕人為主,節目中聊得越是燃點密集、越是腦洞大開,越是有可能受到主力觀眾人羣的喜愛。(4)網綜對主持人和嘉賓的選擇,由於沒有傳統電視臺的規制限制,能夠相對更自由地選擇對笑點掌控更佳的主持人和嘉賓。

三是「靠平臺」。從節目傳播角度說,網綜多背靠各個強大的視頻客戶端平臺,能夠以此聚集收視、宣發和話題。例如騰訊的平臺積澱已形成用戶烙印式的觀看選擇,已經有領跑行業的4.25億的月活設備數。在多產品跨平臺互動上,騰訊將旗下的所有產品最大程度融合利用,用戶在移動端佔比高達83.9%。

與此同時,「電綜」在網路平臺的傳播也更加成熟而有效,在這一方面,中央電視臺的努力極富成效。如依靠短視頻,《朗讀者》在新浪微博上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不少觀眾並沒有在電視端看過這個節目,卻通過新媒體端的碎片式觀看對這個節目的內容瞭如指掌。再如依靠年輕人聚集的B站,《了不起的挑戰》不僅在央視一套聚集了全齡觀眾,還在B站大火,特別聚集了相當的90後、00後觀眾的收視和人氣。

當然,隨著網綜的發展,其不僅以搞笑、娛樂為意,不少節目在元素設計上,也開始關注社會這個更大人羣的狀態,比如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吐槽當前娛樂圈的頑疾、關注人的成長等等。通過精緻內容,而默然、自覺展現出深刻立意,貢獻於轉型時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造,應該成為網綜發展的一個常態。

(三)從「戶外歌唱」獨大到「創新」和「回歸」並舉

1. 觀眾對「戶外」「歌唱」類節目的審美疲勞

「戶外類」綜藝節目是2013、2014年綜藝「大時代」節目類型突然爆發的主要支撐,彼時新出現的約30種綜藝節目類型,有2/3都基本可以歸屬為戶外綜藝。同時,彼時「歌唱類」節目是綜藝收視的最主要拉動。也就是,「戶外類」的「數量拉動」和「歌唱類」的「收視拉動」,使得這兩類節目一度顯性地獨佔著中國電視綜藝熒屏。

不過,隨著戶外元素的同質化使用,以及歌唱類節目的創新度不足,觀眾對相關類型的節目逐漸出現審美疲勞,特別是對單純遊戲、競速、旅行、運動、親子、生存等類型的戶外節目,以及PK闖關式的歌唱節目的觀看慾望更是出現倦怠。如《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我是歌手》(《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代表性節目的收視明顯下滑就可見一斑。這預示著「大時代」的2.0階段,在綜藝類型上需要不斷創新。

2. 棚內節目的「回歸」和「戶外」「歌唱」類的「創新」

於是,近兩年我們發現,一則,在經歷了1.0階段的戶外節目霸屏之後,棚內綜藝又重新火爆起來,我們稱之為「回歸」。

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著我》《挑戰不可能》《加油向未來》,以及省級衛視頻道的《王牌對王牌》《見字如面》《歡樂喜劇人》《今夜百樂門》《蒙面歌王》《歌手》《喜劇總動員》《跨界歌王》《天籟之戰》《我想和你唱》《來吧冠軍》等均為棚內節目,網路綜藝的代表性節目亦以棚內節目居多。

同時,一些所謂「老舊」題材也正在或者即將「回歸」,如模仿、相親、萌娃、音樂等。

二則,即便是戶外和歌唱類節目,也在不斷融入新的創意元素,以期多維刺激收視,我們稱之為「創新」。

比如穿越元素加入「戶外」類節目,使得如《咱們穿越吧》《七十二層奇樓》帶來新的收視高峯;還如校園、孝道、軍旅等新元素的加入戶外節目都產生了相當的收視刺激。另如《蒙面歌王》《跨界歌王》《我想和你唱》等「歌唱」類節目的創新(如猜歌手、跨界、明星素人PK等)也屬類似情況。

這其中特別值得說的是,戶外節目最初的大面積火爆,自然是因為綜藝節目在「空間」上的創新;而當這種「空間」創意遇到瓶頸之後,戶外節目在「時間」上又找到了類似穿越(如演繹、尋寶題材)、停頓(如偵探題材)的突破,這也體現著中國電視綜藝人的創意。創意的勃發,纔是綜藝節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同時,即便在綜藝發達國家,音樂類也永遠是綜藝模式中最主要的類型,經久不衰,所以它的不斷創新是一種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趨勢。

同樣具有創新意味的是,從主題上講,作為對綜藝節目過度「軟性」娛樂化的矯正,在2.0階段,「硬性」主題綜藝節目也異軍突起,這不僅使得中國電視綜藝的性格更為完整,也深刻地建構了社會文化生態。由是,呈現強健的「軍旅類」綜藝節目、探問神性的「科學類」綜藝節目、記錄現實的「醫患類」綜藝節目,成為中國綜藝「大時代」的註腳。

總之,在「大時代」的2.0階段,「創新」和「回歸」並舉,一些類型被「創新」出來,一些樣態又重新「回歸」,但無論是創新還是回歸,都不是簡單的重複之前的路數,而是推動著中國綜藝節目的不斷螺旋上升。從根本上說,正是這種不斷地前進和上升,才讓我們對中國綜藝節目的階段劃分及相關思考,有了意義。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兩年的綜藝市場上,「綜N代」(一檔綜藝節目的第N季)在收視表現上較好,進入收視前50的佔比逐年增加,而常態節目逐漸減少。這也部分體現出「大時代」2.0階段和1.0階段的關聯。

結語:未來中國綜藝節目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未來,我國綜藝節目繼續發展,至少需要注意解決以下問題:(1)從宏觀上說,需要繼續在借鑒海外成功模式和樣態的基礎上,加大自主創新的能力,不斷挖掘新的綜藝樣態和元素,不斷提升綜藝節目的「有意思」和「有意味」並舉,不斷矯正綜藝節目市場和產業的健康發展;(2)從微觀上說,如需要處理好明星出場費用過高而擠佔研發、後期費用和相關人員的激勵費用,需要處理好製播分離或製播一體過程中的機制問題,需要注重如VR等新技術在電視綜藝中的應用,等等;(3)從國際傳播上說,提升中國綜藝節目在世界綜藝格局中的地位,爭取以優質的節目反向輸出,不斷提升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如此,這個中國綜藝節目的「大時代」才會長久而深刻。

[1]劉俊、胡智鋒:《多元類型的「井噴」: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生產的新景觀》,《中國電視》,2015年第2期。

[2]劉俊、胡智鋒:《多元類型的「井噴」: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生產的新景觀》,《中國電視》,2015年第2期。

[3]劉俊、胡智鋒:《內容、機構、人才與收益:論當前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活力——兼對「電視之死」的回應》,《編輯之友》,2015年第3期。

[4]《2016網綜盤點|立體式解讀世界網綜版圖》,載「影視產業觀察」公號,2017年1月8日。

[5]劉俊:《電視綜藝「硬」主題建構社會文化生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8期。

(原文發表於《電視研究》2017年第8期)

1號邀約:「1號學術」是傳媒1號全新推出的板塊。我們的初心,是要讓學界優質、前沿、新銳的研究、成果與思想,不僅在學界互通有無、思想碰撞,也能在業界啟迪思考甚至影響實踐。希望,有更多的學者不吝賜稿,讓「1號學術」可以成為有志者充電學習的平臺,以可以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起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