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難免有一些人無時無刻地發著牢騷,今天抱怨這個,明天抱怨那個,時不時在抱怨一下美帝主義,我只想說抱怨不如跟我多聊聊。

蔣介石經常在日記中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當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大敗後,攜剩餘人馬逃往臺灣。很顯然,從總統到土匪的身份轉變是老蔣不能接受的,但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失敗了也沒什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纔是正道,於是國民黨內部進行了一次討論,為什麼共黨可以以少勝多,以簡陋的裝備勝過他們精良的裝備?討論結果也五花八門,有人說是老蔣通共演了一出大戲,也有人說是四大家族內部開始腐亂等等。

當然這些話是不能當老蔣的面說的,不然老蔣可能會被活活氣死。但是總要有人出來背鍋啊,可是找誰背鍋好呢?很快國民黨便瞅上了與中國交好的蘇聯,只要有蘇聯這個背鍋俠,國軍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很快國民黨內部傳出共軍之所以能勝,是因為裝備比我們還精良,而這些裝備都是蘇聯提供的。

老蔣是何人,怎會輕易被忽悠,在老蔣看來,共軍啥都沒有,槍彈更是少的可憐,就是一個窮光蛋。其實重火力的都是靠擊敗東北戰場的國軍所得,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老蔣先進的美式機械。

總體來看,老蔣國軍的裝備不是很精良,是非常精良,就拿國民革命軍的十一師為例,長短槍就有11530,衝鋒槍等共2380支、卡賓槍約560支、重機槍76挺,輕機槍約290挺,剩餘的長步槍也都為美軍制式,光火炮就有460門,還有車輛等等。此外還備有可以直達營地的戰場通信器材!

可是,隨著三大戰役的逐個勝利,老蔣溜去臺灣時,他口中火力不足的共軍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新增長短槍支、機槍、擲彈筒共計70000萬多、火炮60000門、坦克700輛、汽車30000輛、裝甲車400輛等等,而這些裝備也在抗美援朝中大放異彩。其實吧,正真打敗國軍的是人民。我記得孟子曾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1949年,那一聲聲激昂的「人民萬歲」響徹在天安門前,因為人民纔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毛主席也不止一次這麼強調。

國軍在淮海戰役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對手不止有解放軍。還有50萬民兵、600萬支前民工、80萬頭牲畜、90萬輛小推車等等。試想一下,國軍參戰兵力與解放軍後方支援人數相比,解放不贏就奇怪了。

這樣的場景不只是在淮海戰場,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始終有人民支持。因此,打敗老蔣手下裝備精良的國軍有問題嗎?

老蔣一直有一個可笑的邏輯,就是除他以外的都是土匪,卻從來不認與人民為敵的他帶領的手下才是土匪,不過這也是因為老蔣當時是總統。網上有一段話是這麼講「國際援助」的,倘若大革命時蘇聯援助國民黨,那共產黨就涼了,倘若抗日時蘇聯沒有援助國民黨,國民黨早就完蛋,倘若抗日時國共平分援助資源,國民黨可能難以存活到二戰結束。或者說倘若因為抗日結束後國共自由搶地盤。也許渡江戰役會提前兩年。正因為第七艦隊的守護,老蔣纔可以不用去美國的公寓去寫日記。

細數一下,共產黨是自1931年9月18日之後,就組織並號召全民抗戰,積極投身於保護國家,保護人民的第一線,1932年4月15日正式對日宣戰!而老蔣帶領的有裝備精良的國民黨是多久?1941年12月9日。

不得不說老蔣是個狠人,整整10年也無動於衷。只能說老蔣想要打贏毛主席的執念太深了,你看,東三省的淪陷,他都可以忍,首都南京被屠殺,還是一個字,忍,江山失了一般,還能忍,還是挺佩服老蔣,珍珠港被炸,依舊還是忍。終於,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我不忍了。

今天差不多就說到這了,還想補充一句:蔣介石自責自己「見識不足」「思慮不精」與其他認為自己識人不明,倒不如說他太自私,導致跟著他的人更自私,自私到最後大家都不願意跟著他相信他,他在大陸成了孤家寡人。


這是蔣介石在淞滬會戰後期國軍發生大潰敗後,在日記中對自己政略和戰略錯誤的檢討與自責,尤其是後悔沒有聽取白崇禧和劉斐的建議儘早撤至「吳福線」國防工事,致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其黃埔精銳也大傷元氣。對於一向死不認錯的蔣介石來說,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日記原文為1937年11月5日,蔣介石記錄當天南京陰雨。

1937年的上海「八一三事變」,是張治中率領德械師先動的手,試圖在日本陸軍增援部隊抵達之前,將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一舉殲滅,吸引日軍主力轉至華東戰場,以解華北之危。蔣介石雖然批准了這一「戰略」,但始終幻想通過國際聯盟能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徑,如此的「政略」極大幹擾了戰略執行。

張治中完成攻擊準備後正欲先發制人,8月11日第一次被蔣介石緊急叫停,原因是西方諸國突然提出「將上海開闢為不設防之自由港」的外交案,蔣介石要琢磨琢磨。沒有這麼打仗的,士氣和祕密都泄了。

(軍事佈署講給宋美齡又有何用)

所謂「見識不足」主要是蔣介石對政略的反思,弱國無外交,只能靠自己,《九國公約》根本剎不住日本的侵略戰車。到10月下旬,日本陸軍在滬已達20萬人,陸海空火力絕對優勢,彈丸之地的上海,人數眾多的中國軍隊承受著可怕的傷亡,最佳方案就是撤至早已修好的吳福線、乍嘉線國防工事重新組織防線,一方面可以縮短防禦正面,一方面可以避開日軍艦炮火力。

這是國軍高層有識之士的一致意見,蔣介石本也同意,然而11月3日《九國公約》各國在比利時開會的消息再次讓他改變了計劃,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填兵」上海,試圖引起國際干涉。可惜《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除去譴責日本幾句之外,沒有半點實質性內容,甚至連中國政府要求的制裁都沒有。日本軍隊毫不理會,繼續加大兵力和火力,中國軍隊喪失了最佳撤退時間。

其實這個會都不如不開,日本人反而摸清了西方的態度,愈發有恃無恐。

有記者問左翼軍總司令陳誠,為什麼要在上海用屍山血海硬拼?「小委員長」答曰:就是死給九國聯盟看的。

所謂「思慮不精」是蔣介石對忽視金山衛防守的戰略檢討,日軍在正面進攻不能打開局面的情況下,新組柳川平助第十軍,以從華北新調來的第6師團、國內動員的第114師團和第18師團共10萬人馬,在杭州灣的金山衛實施登陸作戰,一舉殺向淞滬國軍的側後,上海幾十萬國軍面臨被封閉合圍的危險,終於開始撤退,而由於組織倉促,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退」。

若非如此,南京也不會迅速失守,日軍參謀本部在攻取上海後甚至劃出「制令線」不得追擊,終究由於前線日軍發覺國軍已呈潰敗之勢,擅自發動南京戰役。

金山衛本有四師一旅之重兵駐守,軍事委員會高參們在戰前進行的兵棋推演,已料到了日軍可能在此登陸。可惜蔣介石為了增援正面戰場,不斷將守軍調出,至日軍真正開始登陸時,金山附近正規軍僅剩幾個連,當然一觸即潰,於是淞滬會戰的失敗便已註定。

蔣介石一般習慣將錯誤推諉於部下的無能,然而淞滬會戰的幾次重大政略與戰略失誤,完全由他一手造成,已是「推無可推」,能在日記裏認個錯已經是破天荒了,殊不知一將無能,累及三軍。

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無謂犧牲的官兵,豈是八個字可以挽回生命的,抗戰無錯,籌謀有過,蔣介石甚為剛愎自用而。


蔣介石自責自己「見識不足」「思慮不精」主要是源於他認為自己識人不明

蔣介石是近代中國史上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民國時期,蔣介石力壓各個軍閥,迫使他們服從於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在抗戰勝利後的幾年時間裡,國民黨的數百萬大軍就被中共消滅,蔣家王朝一敗塗地,只剩下一點殘兵敗將退守臺灣一隅。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認為,自己只所以能有今天的慘狀,最可恨的當數這三人:美國特使馬歇爾、斯大林、李宗仁。

馬歇爾抗戰結束後,蔣介石認為國民黨軍已足夠強大,便想發動內戰消滅中共。正當中國面臨內戰之時,美國特使馬歇爾來到中國進行調停。馬歇爾反對蔣介石的一些內戰計劃,試圖調解國共雙方的矛盾,但最終調解失敗,國共雙方兵戎相見,最終蔣介石敗退臺灣。蔣介石認為,正是馬歇爾的阻撓,自己的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才使中共有緩解之機,最後兵敗。因此,蔣介石纔在日記中痛罵馬歇爾,認為他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主因。斯大林蔣介石最恨的第二個人是斯大林。二戰末期,蔣介石要求蘇聯能夠出兵牽制或消滅日本關東軍。斯大林趁火打劫,要求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蔣介石在斯大林承諾不向蔣介石的敵人提供任何援助的情況下,違心地答應了外蒙獨立的要求。事實證明,斯大林不僅使外蒙獨立,而且也沒有遵守諾言。蔣介石痛罵斯大林不守信譽,是個政治騙子。李宗仁蔣介石最恨的第三個人是桂系頭子李宗仁。蔣介石與李宗仁多年來始終不和,蔣介石的三次下野均與桂繫有關。蔣介石認為,特別是第三次下野,正值國共雙方激戰正烈之時,李宗仁背後使刀,使自己失去了權力,僅數月,國民黨軍便被消滅殆盡,只好睏守孤島,這都是李宗仁之過。蔣介石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卻將失敗歸於別人,焉能不敗。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作為1927年到1949年間,中國的實際領導人,蔣介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不過蔣介石因為個人性格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即使是在國民黨內部,蔣介石也始終不能完成整合,因而最終,蔣介石不得不敗退臺灣。

蔣介石經常在日記中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當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蔣介石喜歡讀古書,特別崇拜王陽明,儘管後來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依然沒有放棄對古書的閱讀。蔣介石在古書的閱讀中更多的是從中學習御人之術。

蔣介石在用人上存在很大缺陷,以至於最終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忠誠於他。他喜歡用黃埔子弟,喜歡用浙江人,因而對於不具備這兩條基本條件的人就會排斥。但是,有些人,比如像胡宗南,他喜歡了一輩子,也重用了一輩子,但胡宗南卻沒有令人驚羨的功績。或許胡宗南頂多隻能做個師長,但是蔣介石卻總是委以胡宗南重任。

蔣介石的見識不足還表現在他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上,他曾經想當然的認為美國人會支持他打內戰,但是實際上他錯估了美國人的意志,不過他還是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

蔣介石不管是能力還是見識實際上都不足以使他成為一個領袖。


蔣介石,字中正,浙江奉化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領導的國民黨與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鬥爭了近30年,最終敗逃臺灣,以徹底的失敗告別歷史舞臺。

蔣介石早年留學日本,結識了同盟會會員陳其美,並與他結拜為兄弟,正是在陳其美的引薦下,蔣介石在1908年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賞識。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孫中山在永豐艦上避難,蔣介石去廣州登上永豐艦保護孫中山40多天,通過這一件事,蔣介石獲得了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支持下,1924年一月,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兼任廣東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從此一步步走上權利中樞,經歷了國民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影響中國近代半個多世紀。

蔣介石執政的根基是江浙財團,領導的著一羣資產階級,有它自身的劣根性。自始至終,他都無法解決國民黨決策效率低下,派閥相互制肘,官員貪腐成風這一系列問題,縱使他見識再多,思慮再精,也無法抵擋植根於人民的強大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打擊,敗退臺灣是歷史的必然。

蔣介石常常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縱有八百萬軍隊,也難逃失敗的命運,然而真正的原因即是敗在了神一樣的對手毛澤東手上,更是敗在了人民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莫不如此。


1939年,馬一浮曾經評價過蔣介石說:「此人英武過人,而器宇偏狹,缺乏博大氣象,舉止端莊,而雜有矯糅,乃是偏安之才,偏安有餘,中興不足,方之古人,屬於劉裕、陳霸先一類人物」。

仔細看蔣介石相片,總感覺滿臉的晦氣。


不是見識不足,思慮不精,而是攘外必先安內的出發點出現了問題。為了維護四大家族的利益,犧牲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開始不抵抗,後來消極抵抗。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應該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天古名的大智大勇的人,而不是隻打小算盤,拋棄民族大義的人。說到底,蔣介石格局太小,德不配位,沒有寬廣的胸懷和戰略的眼光領導抗日戰爭。作為一個政黨和政府的頭頭,在一個撮爾小國的侵略鐵騎踏遍偌大的中國,殺我人民,燒我房屋,賤淫我姐妹的時候,保證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實在是國之恥辱,蔣之罪過。


蔣公還有自責精神,可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