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因男孩姓"鄭"、女孩姓"周",又叫鄭周大院。

  院裏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爲了能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療,受到正常的教育,更讓他們能有個家,鄭周大院的李媽媽操碎了心。

  她想出管理要精細化的方式,還創建了自己的特殊教育學校,她總說,要讓這裏的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

  這個月,她獲得了民政部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

  【懷揣執着和擔當,鄭州市兒童福利院落了地】

  漫步在鄭州兒童福利院內,寬闊的空間、分類詳細的樓房,還有模擬社會上真實街區建造的"校內步行街",讓這個地方能跟優美的校園媲美。

  誰曾想到,十幾年前,這裏只是郊區的一片荒蕪工廠。

  "人這一生總得轟轟烈烈地幹一場。"2006年,沒有任何基建經驗的李燕接過了建設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重任。

  建設中真正的難題,無疑是和拆遷時的老業主和徵地時的村民打交道。挨家挨戶做工作,她受過冷眼和水潑,起早貪黑是常事,她也曾守在工地幾天幾夜不回家。

  執着和真誠打動了村民,韌勁和擔當使她沒有絲毫鬆懈,2012年,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前後兩期全部建成,總佔地面積80畝,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牀位830張,當它被稱讚爲項目典範時,李燕只是笑着說:"這是我和孤殘兒童的緣分,是一個民政人的初心和責任。"

  【福利院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它也講究精細化】

  有了地方,想要給這些折翼天使一個真正的家,要做的還有很多。

  4月11日,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康復房間看到,腦癱的兒童在戴着儀器做治療,肢體殘疾的兒童也在器具的幫助下康復。

  "兒童福利院不再是以前只管吃飽穿好的粗放式管理了,我們現在打造的是精細化、專業化服務。"李燕說,當一個孩子來到福利院後,院方就會及時跟進評估、制訂方案,拿出最適合這個孩子的成長計劃,包含康復、教育、治療各個方面,"我們希望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

  即使是重度殘疾的孩子,鄭州市兒童福利院也給出了教育方案,通過坐、立、行、爬、跑等專業訓練,促進孩子們的認知發展,通過訓練穿衣進食、洗臉如廁等,提升他們的個人基本生活能力。

  【成立特教學校,爲孩子未來就業鋪路】

  "福利院孩子的未來在哪裏"是李燕當院長第一天就開始思考的問題,慢慢地她意識到:迴歸家庭、迴歸社會纔是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可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有智力或身體殘疾的,學校去不了,李燕就在鄭州市兒童福利院建設了特殊教育學校。

  河南商報記者在一個房間看到,幾個孩子正在配合製作香皂,有融化配料的,有制模的,有包裝的。"這裏就像一個香皂生產車間。"護理員說,通過在這裏學習,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手和腦,更能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能,而像這樣的技能,還有編織、陶藝、烘焙等等。

  李燕說,只要是社會上學習的,他們都儘量滿足,讓孩子們學習,"他們掌握的技能,是以後最好的出路。"

  【鄭周大院好媽媽,員工心中的榜樣】

  2008年,像很多懷着滿腔愛心的年輕人一樣,王瑞華也來到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擔任了護理員,可每天抓屎尿的工作,加上朋友在旁的勸說,王瑞華動搖了,她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那是一個雨夜,李院長來到院裏跟我們打了招呼後,也和我們一起幫孩子換尿布。"李燕將這些折翼天使當自己孩子對待的態度,打動了王瑞華,也打消了她辭職的念頭。

  "這次李院長領了獎回來和我們開座談會,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代表你們領的獎’,讓我覺得我們這些護理員的付出有了收穫。"王瑞華說。

  鄭州市兒童福利院有個傳統,男孩姓"鄭"、女孩姓"周",而被人稱爲鄭周大院,對於這個大院的800多名孩子來說,李燕就是他們的媽媽。

  即使嫁出去的孩子,過年時候也會回來看媽媽,也讓孩子認認姥姥,每當這時,李燕都會特地擺桌團圓飯招待。她有時也會打電話給女兒的公公婆婆,介紹女兒的情況,囑咐對方好好照顧她的女兒。

  這樣的生活方式,想必也和正常家庭無異吧。(編輯 華麗娟 戴晨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