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竹、灰瓦、白牆、落地窗,搭配原木色木製的門廊,漫步於成都新都區新繁鎮汪家村石家院子,彷彿進入了一處鄉間網紅民宿。

  改造後的新房

  走進其中一戶人家,除了全家共用的的衛生間,進門左側的臥室還有一個獨立衛生間。光亮的洗手檯,潔白的馬桶,與印象中的農村廁所不大一樣。

  屋後露天的污水沉澱池池底長出了青草,覆蓋着乾枯的落葉。污水去哪了?

  新都區新繁鎮汪家村石家院子

  從水井到集污井

  閉着眼,也能聞到變化

  1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沿着竹林小路,走進了石家院子。據瞭解,石家院子從去年4月開始了改造工程,未來希望可以打造成集文化、旅行、住宿爲一體的鄉村休閒中心。除了看得見的房屋外貌的改變,石家院子更大的變化發生在看不見的地下。

  “以前就是自己挖個池子,把污水簡單沉澱下,然後就排到溝裏或是地裏。”汪家村7組組長黃太文指着屋後一處落葉覆蓋、近半米深的長方形水池連着的塑料管說,這樣難免會造成污染。

  改造前的沉澱池

  老式的沉澱池“退休了”,污水去哪了?走過每家每戶,紅星新聞記者發現,與以前農村每家一口水井不同,現在也有一口“井”,但變成了集污井,就像城市道路上的一樣。而更大的變化還在看不見的地下。

  黃太文介紹說,現在村裏一半以上的農戶生活污水已經接入了地下污水網管。部分暫時沒有的,也留好了接口,等地面房屋改造完成併入地下污水管網。另外下地的除了污水管網,還有電線以及網線。

  生活污水統一排進污水管道

  “方便多了,尤其是冬天,”今年70多歲、土生土長的當地村民馬先生表示,臭味沒了,蒼蠅蚊子也沒了。等到所有旱廁都改造爲併入地下污水管網的室內廁所後,大口呼吸新鮮空氣再也不用擔心突然飄來一陣異味了。

  走出房屋集中建設的區域,在黃太文的指引下,紅星新聞記者在石家院子旁的一處草叢中,看到了一個集裝箱大小的污水處理設施。“智能的,當污水達到一定量時,就會自動啓動。”黃太文表示,處理後的淨水會補充到旁邊的河溝裏,水質可達到1級A標。

  改造後水渠的水清澈見底

  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鎮一規劃”“一村一方案”

  發生在石家院子裏的變化,正是成都積極探索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成都新都區聘請了專業團隊深入走訪羣衆、現場踏勘、充分論證,根據地形地貌、人口分佈、污水水量、集體經濟狀況等因素,編制《成都市新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2016-2020)》,實行“一鎮一規劃”“一村一方案”。

  對滿足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接入要求的村社,新都區優先將其納入城鎮污水管網收集系統,輸送至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

  遠離城鎮且集聚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的村社,採用鋪設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建設微型污水處理設施的方式集中處理;

  居住分散、地形地貌複雜的村社,則建設沼氣沉澱池、微型人工溼地或氧化塘的方式進行分散處理。

  分佈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

  在各村治理項目啓動後,根據羣衆生活習慣、施工現場情況等客觀因素,靈活確定每戶的設計和選址方案,做到既堅持統一標準,又尊重自主選擇。在改廁工程中,以牆爲界,準許村民自行改造牆內的生活廢水設施,統一預留接口接入牆外網管和處理設施。

  另外,遵循“市場的交給市場、專業的交給專業”原則,當地還制定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行維護管理辦法(試行)》,由技術公司負責污水處理設備監管運行,各鎮(街道)負責管網巡查養護,農戶負責化糞池、隔油池的維護管理。

  村民家裏都裝了污水井

  成都設1.3億專項資金

  補助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結果讓人有切身的體會,變化源自於三年前。

  2016年,成都市在新都區、郫都區啓動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試點項目,聚焦“怎麼治”“誰出錢”“如何管”等關鍵環節,創新探索出“多元資金投入、企業建設運營、農戶主動參與”的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走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生態振興的新路。

  2018年,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全面調查摸底,成都市出臺《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成都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行安排部署,計劃從2018年起,用五年時間,實現全市20戶以上的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應集盡集、應治盡治、達標排放。

  成都市設立1.3億成都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資金,對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和運營達標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經費予以補助。

  2018年度,全市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96處、整改達標運行724處,覆蓋4.3萬戶。目前,全市現有2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8632個68.32萬戶,其中污水處理設施已建成1244處36.89萬戶。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陳怡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