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古人對美食的追求,尤爲熱衷。遵從孔夫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道理。帝王與權臣貴族在飲食發展史上起了最大的推動作用,而最好的美食總是最先出現在帝王與權貴的豪華筵席上。

  而由帝王和權貴所擔當的美食家卻是個矛盾個體,他們是在奢侈的同時創造了美食的誕生。

  帝王和權臣的豪華盛宴,一代比一代奢華,浪費大量的金錢和物資。不只爲了創造出經典美食,更爲了讓美人歡喜或者展示自己的權力和財富,讓他人羨慕嫉妒恨。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的妃子楊貴妃喜食荔枝,每年都要浪費諸多錢財、累死無數馬匹從高州飛騎傳送京城,只爲讓而荔枝之味不變,博得美人一笑。荔枝也成爲富貴的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炰鱉膾鯉 漢代上侈而下靡

  漢代飲食,較之前過於奢靡。《管子·侈靡篇》中提出“莫善於侈靡”的消費理論,提倡“上侈而下靡”的主張,叫人們儘管喫喝,儘管駕着美車駿馬去遊玩。如何變着法子侈靡?讓人們在雞蛋上畫了圖紋在拿去煮着喫,木柴上刻了花紋再拿去燒,既“雕卵然後瀹之,雕橑然後爨之。”

  漢代逐漸形成一種宴饗風氣,從上之下,莫不如是。帝王公侯身體力行,祭祀、慶功、巡視等等都是大喫大喝的好機會。各地的大小官吏、士族豪強、富商大賈也常常大擺酒筵,引來送往,媚上驕下,宴請賓客和宗親子弟。而正因爲官越大,食越美,所以封侯與鼎食成爲一些士人進取的目標。漢武帝時的主父偃就是抱定“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的決心,少時勤學,漢武帝相見太晚,竟在一年中連升他四級,如其所願。

  漢成帝時期,劉驁同一日賞封自己的五個舅舅爲侯爵,王譚被封爲平阿侯,王商爲成都侯,王立爲紅陽侯,王根爲曲陽侯,王逢時爲高陽侯,時人稱之爲“一日五侯”。不過五侯意氣太盛,竟互不往來,有一個叫婁護的人憑着自己的能說善辦,“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五侯爭相送婁護奇珍異膳,他不知道喫哪一樣好,想到一個妙法,將所有的奇味倒在一起,“合以爲鯖”,成爲五侯鯖。將各種美味燴合一起,這也是最早的雜燴了。婁護的這種創新的烹飪方法不僅使五侯鯖不僅成爲美食的代名詞,有時也成爲了官俸的代名詞。

  日食萬錢 西晉臣子比皇帝更奢侈

  西晉時期位至三公的何曾,算得是少有的美食家,家傳有獨到的烹飪技術,自己還撰有《食疏》的菜譜,爲士大夫所側目。

  生活也是最爲豪侈,甚至超出帝王。飲食“日食萬錢”同時,他自己卻還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何曾每次赴晉武帝的御筵,都要帶着家廚精心烹製的飲食,根本不喫太官准備的膳食,晉武帝是也是拿他沒有辦法,只好讓他拿出帶來的美味喫。何曾有時奢侈得莫名其妙,他食蒸餅,非要蒸得開裂有十字紋的不喫。而何曾的兒子何劭驕奢甚遠,遠遠超過他的父親。何劭喫起飯來,“必須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兩萬錢爲限”,當時人以爲太官准備的皇帝御膳,也沒法和何劭相比。

  到南北朝時,奢侈之風更是刮遍朝野,上行下效,少有止時。南朝齊東昏侯簫寶卷也是荒淫的皇帝,他以漢靈帝的西園爲榜樣,遊玩取樂。類似於何曾的人,南北朝遠遠超出者大有人在。這時又有一種別樣風氣,菜餚不僅講究味美,而且注重形美。

  《北齊書·元孝友傳》中記載:“把魚擺成山丘的形狀,再用肉類植成林木,又有雕刻的鸞鳳亭立於林木之上。”這種花色拼盤,把喫變成了地道的藝術欣賞。但有人形容說:“一個人的胃容量總是有限的,可一頓飯動輒擺出許多盤盞,僅是悅目而已。沒有等到盛宴結束拼盤已經‘以同臭腐’。”

  燒尾宴 盡顯唐代奢華之風

  唐代繼承了自戰國時期的各代例行的傳統,爲當班的大臣們提供一頓規格很高的招待午餐。皇帝的錢包越鼓,這頓飯也越發豐盛。而豐盛的程度,卻到了大臣們不忍心動筷子的地步,不忍心這樣的揮霍下去,以至幾次三番提出要求“減膳”。唐太宗時的張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賓客,其地位與宰相差不多。他同其他大臣一樣,每天中午都會得到一餐美味。他卻不同意“減膳”說:“這頓飯是天子用於招待賢才的,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勝任這樣的高職位,可以自動辭職,而不應該提出這種減膳的主意,以此來邀取美名。”這麼一說,衆人的提案不得作罷。

  有高官就有了厚祿,高官得中,第一件事就是大喫大喝,大擺筵席。最晚從魏晉時代開始,官路升遷,要辦高水平的家宴。到了唐代時,繼承了這個傳統,大臣初拜官或者士子登第,都要設宴請客,還要向天子獻食。唐代對這種宴席叫做“燒尾宴”,這比前代的宴會,要更奢侈。

  燒尾宴的形式不止這一種,除了喜慶家宴,還有皇帝賜的御宴,另外還有專爲皇帝獻的燒尾宴。《清異錄》中記載了韋巨源設燒尾宴時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單。食單中共列菜點58種,糕點有20餘種。菜餚有32種,從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驢,南方的狸、蝦、蟹、青蛙、鱉,還有魚、雞、鴨、鵪鶉、豬、牛、羊、兔等等。這58 種菜點,還不是“燒尾宴”的全部食單,只是其中的奇異者。 雖然只有58種,但也能看出燒尾宴的豐盛與奢華。

  清宮御膳 盡顯帝后特權與尊嚴

  清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帝后們的膳食也很獨特,積累歷朝的美食經驗,併成立龐大的管理機構。據記載,清宮膳食由內務府和光祿寺管轄,有總管太監三員、首領太監十名、太監一百名,“專司上用膳饈、各宮饌品、節令宴席,隨侍坐更等事。”當時, 紫禁城裏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膳房。伺候帝后喫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也無法準確統計,只知道“養心殿御膳房”一處就有幾百人。在帝后的飲食生活中也最充分的體現了他們的特權與尊嚴。

  清代皇帝用膳時,要先看看菜盤中央插着的一塊小銀牌的顏色。看罷銀牌,嗨喲啊命隨侍的太監用筷子先嚐嘗每道菜點,以防有人在飯菜中下毒。而皇帝所需的膳食材料,在清代也相當驚人的浪費。皇帝每日的分例是:盤肉22斤、湯肉5斤、羊2只、雞鴨共8只、綠色蔬菜19斤、各種蘿蔔共60個、玉泉酒4兩、早晚膳又有餑餑8盤,每盤30個和御茶膳房特備皇帝每日所飲茶、乳等。而這些只是平時的飲食分例,如遇年節,這些都不算數了。

  清宮中的大型筵席,以每元旦和萬壽節在太和殿舉行的最爲隆重。最多設宴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

  清朝最特別的美食家——慈禧,更將清朝的美食推向高潮。史料記載,她的私廚“西膳房”比光緒皇帝的“御膳房”還大,這“西膳房”能製作菜餚4000餘種,點心400餘種。慈禧的每頓正膳,都特別喜歡大搞排場,所用菜餚要擺三張拼起來的膳桌,菜點常在百種以上。雖然她老人家雖說食腸發達、胃口巨大,但面對百種菜餚也會下了筷,所以大多數的菜她只是看一眼,就原封不動地從她眼前自動消失了。

  文章來源 | 深讀文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