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上天了。在短短20年時間裏,座艙儀表和領航設備的應用,將飛行事業推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最開始,人們對飛行的認識是膚淺的。人們一致認爲:發動機是決定飛機性能的關鍵。飛機飛得不夠快,那一定是發動機不好。

  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發動機固然重要,飛機的翅膀也很重要,翅膀的形狀對飛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催生了空氣動力學。一戰時的飛機結構很簡單,就是發動機、木頭和帆布的結合體,機翼是中規中矩的矩形。後來又發現,矩形機翼的升力分佈不好,不如橢圓形機翼,由此產生了橢圓形機翼。

  但是,橢圓形機翼有個很大的缺點——加工不易,且難以保證強度和光滑度。設計師們在仔細研究後發現,梯形機翼升力分佈好,爬升效能不比橢圓形機翼差,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梯形機翼成爲高速飛機的主要特徵。二戰中幾乎所有的飛機都採用梯形平直翼,性能差異完全取決於發動機功率。

  梯形機翼的最大缺點是飛行阻力大,高速性能差,發展基本到頭了,比如美軍後期裝備的P51野馬戰機,可以說是螺旋槳飛機中的巔峯之作,但極限速度只有700km/h,要想追求更高的速度只能在發動機上做文章。爲此,飛機設計師們推出了火箭發動機,用更強勁的發動機強行提速。

  思路是好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又出了新問題:當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空氣中會出現一堵無形的牆,把飛機撞得粉碎。經過研究得知,這種神祕力量叫做“激波”。德國設計師布茲曼提出瞭解決辦法:採用後掠機翼,延遲激波的產生。由此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火箭動力飛機——Me163彗星戰機,後來又改進爲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飛機Me262。

  盟軍飛行員們第一次見到這種飛機時大驚失色:沒有螺旋槳也能飛嗎?而且速度大大超過了他們見過的所有飛機。猝不及防下,被它擊落了15架B-17轟炸機。一個月內,又被擊落22架。截止戰爭結束,Me262共擊落敵機500餘架,自身損失僅不到百架。戰後,美軍聘請布茲曼擔任設計總師,研發出了美國第一代噴氣戰鬥機——F86佩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