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CRC)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死亡率分別為3.5%和3.1%,我國每年新發CRC超過25萬例,死亡14萬例,新發和死亡佔全世界同期CRC的20%。

  CRC的轉歸和預後與病變分期緊密相關,早期、局部進展期、晚期CRC的5年生存率分別約為90%、70%、12%。有效的篩查、早診早治可顯著降低死亡率。讓我們一起對比下中、美、加拿大指南對於結直腸癌篩查的差異。

中國CRC篩查共識

  我國人口眾多,直接採用結腸鏡檢查進行人群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腸鏡且有一定的併發症風險,因此目前對50~75歲一般風險人群進行初篩,高危人群再行結腸鏡精篩。

  結腸鏡下活檢病理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癌的金標準。

  初篩:FOBT、血漿Septin 9基因甲基化監測,有條件可以行虛擬結腸鏡檢查、結腸膠囊內鏡、乙狀結腸經篩查(對近端CRC發病無效)。

  高危人群:FOBT陽性,既往有結直腸腺瘤或息肉或UC、克羅恩等癌前病變。

  Lynch綜合征家族史:MLH1或MSH2基因突變,20~25歲每1~2年1次結腸鏡,35歲以後1年1次;MSH6或PMS2基因突變,25~30歲每2~3年1次結腸鏡,40~50歲後1~2年一次。

  APC基因相關性息肉病:10~12歲起,1~2年1次乙狀結腸鏡或結腸鏡,發現腺瘤後每年1次直至結腸切除。

美國ACS指南

  一般人群篩查:糞便隱血試驗(FOBT)、糞便組化檢測(FIT)、糞便脫落DNA篩查(sDNA)。

  進展期損害的篩查:內鏡、放射學篩查,如軟乙狀結腸鏡、結腸鏡、雙對比鋇劑灌腸、CT、虛擬結腸鏡。

  所有推薦篩查都是可選擇的,預防CRC是篩查的首要任務。

  1.普通人群CRC篩查

  50歲起,以下五選一:

  每年1次高敏感度的FOBT或FIT,每3年1次sDNA篩查;

  每5年1次軟乙狀結腸鏡篩查;

  每5年1次雙對比鋇劑灌腸;

  每5年1次虛擬結腸鏡;

  每10年1次結腸鏡;

  2.高危人群CRC篩查

  高危人群要進行更高強度的隨訪,包括結腸鏡檢和頻繁、更早啟動篩查。

  高危人群:包括腺瘤性息肉史、CRC治癒性切除史、一級親屬CRC或結直腸腺癌家族史、持續炎症性腸病、已知或懷疑存在遺傳性綜合征,如Lynch綜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日本:做腸鏡不用擔心被尷尬和折磨

  大腸癌的檢查,除了傳統的檢查大便外,直腸指檢最令人膽顫心驚、面紅耳赤。檢查時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受檢查者要採取不同的體位,如下肢屈曲的側卧位、仰卧截石位、胸膝位及蹲位,檢查者將全部食指伸入直腸,指尖依次按左右前後觸摸。

  直腸指檢時觸摸還必須輕柔,切忌擠壓以免促使癌細胞進入血流而播散。這就讓很多大腸癌疑似患者難以下手。乙狀結腸鏡檢查也是同樣,需要將硬管乙狀結腸鏡伸入距肛門20cm的深度進行檢查。

  很多患者早已受夠了這種折磨,他們說:「與其脫下褲子還不如直接開膛破肚有尊嚴。」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日本檢查大腸癌已經不需要脫褲子了。日本很多醫院採用膠囊內視鏡的方法檢查腸胃、食道疾病。這種膠囊內視鏡與普通吃的藥物膠囊在外觀上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關鍵在於膠囊里有一個微型相機,並且膠囊進入人體內後也不會融化。

  這種檢測非常簡單,也沒必要在醫院內進行。膠囊內視鏡在小腸內蠕動時,每秒拍2到6張照片,拍完後通過無線可以傳回電腦。這種膠囊平均5到6小時就會排出體外,當然,這是一次性的,沒必要再回收再利用。

  東京大學醫院在2007年開始採用這種技術,主要針對的是常規手段無法檢測出來的病症。在800多名患者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發現了病變。如今,電池的驅動時間也比以前提高了一倍,達到了16小時,畫質也在不斷改善,能看清腸道內的每一根絨毛。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有300多家醫療機構採用了該項技術。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內視鏡中心長齊藤豐表示,第1次便血檢查呈陽性後,一般需要進一步檢查。而第2次檢查一般就需要把內視鏡插入人體內,有很多患者感到很害羞,膠囊內視鏡的出現,有效的緩解了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