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則小罐茶的廣告鋪天蓋般佔據央視的廣告位,“小罐茶,大師作”的廣告語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高昂的價格、花哨的包裝以及時刻強調的“大師”噱頭使公衆對其質疑的聲音從未消失,但它的銷售額仍然持續走高,日常生活極爲常見的茶葉搖身一變成爲地位、品味甚至財富的代表,這樣荒唐的事早已背離“茶者,南方之嘉木”的本意了。

對極爲焦慮的國人而言,“大師”永遠是不二的忽悠法寶

除了風靡一時的小罐茶,茶葉拍賣行情也是年年水漲船高,2017年多塊古董級“號級茶”在拍賣行排出百萬天價,茶葉在這裏被看做極具升值潛力的“文物寶貝”,在好茶者眼中能品一口這樣的茶水估計死而無憾了。

茶葉在很多時候被資本和人羣捧上潮頭,但是關於茶的起源、製造、器具、傳播等等更具文化歷史內涵的東西卻不聞不問,捨本逐末、買櫝還珠的事一再發生。但幸好我們老一輩的茶學家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研究著作,古有被稱爲“茶神”陸羽所作的《茶經》,今有被前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稱爲”當代茶聖“的吳覺農所主編的《茶經述評》。

吳覺農先生

陸羽所作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可以說它的出現是中國茶文化發展重要的轉折點。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的述評在很多人想來估計是很枯燥無味的,就像中學文言文中粗糙的註釋和譯文,如果這麼認爲就想當然了。

陸羽的《茶經》從茶的起源、器具、製造、飲用等方面總結唐代的飲茶方式,《茶經述評》的體例和它差不多,但是吳覺農所處的時代和佔有的文獻考古資料遠超陸羽,因此在廣度和長度上開看,《述評》更像一部中國茶葉通史。

四系印紋”茶“字青瓷罍(東漢末至三國),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印有”茶“字銘文的貯茶甕。

例如關於“茶”字的起源。普遍認爲中唐(約公元8世紀)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荼”字最早見於《詩經》,但《詩經》在不少詩篇中所說的“荼”並不是“茶”。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現含有“茶”字意義的,是《爾雅·釋木》中的“檟,苦荼也”。《茶經》中列舉了唐以前有關“茶”的四個同義字:檟、、蔎、茗、荈。但是陸羽在《茶經》中將“荼”字一律改爲“茶”字,所以荼就沒有被列爲同義字之內。

並且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不少簡文、帛書文物中有很多表示“茶”的異體字,這是陸羽所不可能看到的,《茶經》中自然也無法提及這埋藏千年文物中關於茶的史料了。

茶葉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南,然後傳遍世界

吳先生所擁有的另一個優勢是掌握現代科技。《茶經》開頭陸羽就誇茶是“嘉木”,蘇軾在《葉嘉傳》中稱讚茶“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這是我國古代文人常用當代語文常考的修辭手法:借物喻人。

這的確文采斐然,但是你讓陸羽分析分析茶葉裏面到底有什麼會讓人喝了“引起極度舒適”,他是說不出來的。例如喝茶使人興奮主要是茶葉中所含有的咖啡鹼,抑菌作用是因爲其中含有的茶單寧,香味來自茶葉中的芳香物質等等。

這幅1993年宣化遼墓出土的遼代備茶壁畫圖生動展示了當時北方人喝茶的方式

除了硬核的文獻考據和生物知識外,書中有許多關於茶有趣的小知識。現代人常見的喝茶方式都是用開水泡茶葉,但是這樣的喝茶方式是元代後期纔出現的,明代完全普及開來。

在陸羽之前的時代,烹茶時“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也就是把茶葉和各種佐料、調味品煮成一種類似茶粥的物品。(喝下去一定提神)即使是改革飲茶法的陸羽,在將茶餅碾成末煮沸後,依然要”調之以鹽“,這樣的喝法和今天大相徑庭。所以今人附庸風雅要弘揚茶道”勤和簡靜“,但茶的喝法已經經過多次流變,器之不存,道亦何在?

爲了匹配上這本經典的茶學著作,我們這版《茶經述評》使用了裸脊精裝的裝幀方式,開本較爲修長,精緻典雅。

編排上將吳覺農先生的述評部分提前,對《茶經》的譯註後移,以便更集中地體現吳先生的茶學思想;舊版中有很多模糊老舊的插圖,我們重新做了一個16頁的彩插,以茶器和茶畫爲線索,串聯起中國古人飲茶的歷史變遷。

除此之外,我們還特地做了一套《茶具圖箋》作爲搭配的周邊。選用“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審安老人的《十二茶具圖贊》以及《竹爐並分封茶具六事》,共二十張

精選上等熟宣,彩色印刷,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古代茶器之美

這套精美的《茶具圖箋》,重現古代茶事、茶趣,既可以保存欣賞,又可以在上面抄寫《茶經》、茶詩,給茶友寫信。

目前這套《茶經述評》+《茶具圖箋》的特殊版本僅在後浪有贊店獨家銷售(點擊上圖即可直達),限量70套,售完無補!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