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170.JPG

 

编者按: 在《忍辱行者本生经》里,记载了一个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的故事。一天,国王在宫女们的陪同下,前往花园游玩。酒足饭饱后,国王睡著了,于是,其他人就都去聆听住在花园里的菩萨说法。当国王醒来时,发现其他人都去了菩萨那里,感到非常妒嫉与愤恨。国王找到菩萨,问他在修什么,菩萨说他在修忍辱。于是,国王命人把菩萨的耳朵割掉,并问他是不是还在忍辱,菩萨回答:“我是在忍辱。”国王又命人把菩萨的鼻子、双手、双脚、舌头都割掉,但菩萨仍然告诉国王他在忍辱。国王愤怒的在菩萨的胸口用力踢了一脚,然后转身离去。菩萨被折磨至失血过多而死,但他对国王甚至连一念的嗔恨都没有。而国王呢?由于如此的伤害一个忍辱之人,他刚走到花园外,脚下的土地就瞬间裂开,直接堕入阿鼻地狱。这个国王,就是提婆达多的过去世。

 

“忍辱”是六度波罗蜜之一,修行忍辱是我们解脱烦恼的必经之道,也是我们获得喜乐生活的重要方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而“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能忍。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气,如何才能变得柔和、从容、心胸宽广,过智慧的忍辱生活呢?本刊编者于628日在大众学佛研究会,对来自缅甸的本雅难陀尊者(Ven. U Puññānanda)进行了采访。

 

请您解释一下,何为忍辱?

 

忍辱真正的内涵是“不起烦恼”,其解释是可以很宽泛的。

 

如,对贪心修忍辱,面对心仪之物,我们即使得不到,也不难过、痛苦;对嗔心修忍辱,与人相处,我们能包容他人的攻击、不友善,甚至以德报怨;对杀生修忍辱,恼人的蚊子吸血,我们选择驱赶而非打死;对妄语修忍辱,在生活中或做生意时,就算遇到不方便之处,我们也仍然以诚信为本,只讲真实语;对饮酒修忍辱,亲朋聚会的开心时刻,难免想要酒来助兴,但我们却能控制自己,不去饮酒。除此以外, 还有对吝啬( 不想布施)修忍辱而不吝啬,对邪淫修忍辱而不邪淫等等。

 

更有, 持守八关斋戒时, 为了持戒、为了做大功德,我们通过修持

忍辱,坚持不非时食、不以香花鬘装严其身、不歌舞观伎、不坐卧高广大床;学习禅修时,我们通过修持忍辱,不理会自己的不方便、不理会别人的非议,不断用安般念(入出息念)、白骨观等止观修法来如理作意,积累自己的功德。

 

 

您认为忍辱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什么?

 

在生活中,因为忍辱,我们压制住了愤恨的情绪、狰狞的表情、过激的言语,如此一来,不仅能让人当下欢喜,还能化解矛盾、仇恨,赢得尊重、信任。由于忍辱使自己的心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有力量,所以在面对不好的遭遇(如贫穷、被看不起) 时, 我们也不会感到痛苦。也正是因为修持忍辱,我们想要、也能够做很多功德,因此在这一世和未来世,生活将有机会变得更好, 更容易达到解脱烦恼的目标。

 

相反,如果不能做到忍辱,我们的暴躁会让人渐渐疏远,我们过重的贪心会让人不敢靠近,我们不忍耐的状态会让人厌恶至极……。

 

 

忍辱有两种,一种是以解脱智为前提,“外无所辱,内无所忍”,即阿罗汉尊者的忍辱;另一种则建立在正念正智上, 是“ 正念” 的忍辱,即凡夫的修行。请您分别解释一下。

 

正念的忍辱,是一切凡夫所要修行的。例如,对所爱的父母,我们会感到放不下,这是贪心的表现。如何对治呢?以止修的方法,我们可以注意父母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等三十二身分,这并不是刻意的抑制贪心,而是贪心自动不生起的忍辱。此外,我们也要知道,无论父母还是自己,都是轮回里过客,都是依各自的业力轮回流转的众生,总有一天都会过世。所以对待父母, 我们不应执著,而应慈悲和感恩,用孝敬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这样,贪心、嗔心、难过之心,就都不会生起。此外,观修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调整内心。面对任何所缘或物件,以观修的方法,注意他们或它们的究竟色法(28种色法)和究竟名法(89种心和52种心所),心里会看到那些究竟名色法的生灭、无常、苦、无我的真相,这样如理作意,更能够培养忍辱之心。

 

面对别人的恶言恶语,我们内心可以修白骨观,注意对方的牙齿,那只是牙齿骨头在动罢了,这样就不会生气。又或者,当有人穷凶极恶的谩骂,就好像要杀害我们那样的时候,我们可以修习死随念,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先想像一具尸体,然后将自己的身体放进去,变成自己的尸体,意念保持在那具自己的尸体的意门中死亡心的状态,作意:我也会死……这样,就不会有害怕死亡的感觉。以上都是以止修调整的方法。

 

还有就是一般的如理作意的忍辱,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多发现自己的不足、缺点,这样就不容易生起嗔恨。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转成止修的方法,像是慈心禅,祝福每一个人都得到快乐,如此还可以进入禅定。

 

另一种忍辱,则是阿罗汉尊者的。阿罗汉尊者已经了悟了苦圣谛(苦:五取蕴)、集圣谛(苦的原因:过去世临死速行之前的无明、爱、取——贪心所)、灭圣谛(苦和集的熄灭:有生灭法、无生灭法)、道圣谛(导向灭苦的方法:八正道),是断尽烦恼(贪、嗔、痴)的圣者。由于其烦恼已是无生灭法,不再有不善心,所以任何因缘,都不会使他们起烦恼,或者说“身苦心不苦”。而且,当阿罗汉尊者看到我们没有持戒的时候,他们会心生怜悯,希望我们能多做功德,早日解脱一切烦恼,不在轮回中受苦。即使某位阿罗汉尊者有时讲话听起来粗鲁,但也是非常吉祥的,因为那是他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缘故,完全没有不善心在其中,是解脱烦恼后和四道心相应的慈悲的体现。

 

《相应部》、《杂阿含经》中都提到一个故事:阿修罗与诸天发生战争,最终以诸天的胜利告终。被五花大绑的阿修罗王恼羞成怒,用激烈的恶语辱骂、诽谤帝释,可帝释却不以为然。他说,强者忍弱者是强大的力量,无须对愚痴发怒者发怒,让自己平静下来,是对双方都有利益的……这是否说明了强者忍弱者是忍辱的前提,而弱者的忍耐只能算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呢?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有智慧的忍辱?

 

不是这样的。帝释已经证得初果(须陀洹),因此他了知四圣谛,没有吝啬、妒忌等,所以面对阿修罗王的辱骂,他觉得只是小事,所以不生气、不理睬、也不起烦恼。但是,阿修罗王却会因为此而造下口业。

 

有智慧的人都会忍辱,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举例说明,遇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我们首先要反思,如果错误在己,那么不仅要虚心接受,还要努力改正。但如果上级错怪,那我们就要思维这是自己在过去世造下的恶业带来的不善果报,虽然很苦,但必须接受,而且不要再造新的恶业,所以不要起不好的反应。还有一种情况,倘若上级让我们做有违戒律之事,我们就要先静静的衡量自己的薪水所得与轮回里恶业的果报孰轻孰重,知道业力比较重要后,选择礼貌的离开而不犯戒;面对和我们平级同事的指责,一旦解释无用,借故离开就好,避免将矛盾激化、扩大,也无需在意与生气;若有下级或佣人叫嚣吵架,作为更有智慧、更有知识的一方,我们的回击只会显得自己气量狭小;再有,一个不懂说“不”、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并不等同于忍辱,这是没有分辨智的表现,久而久之,便会让人感到难以信任而不愿共事。

 

 

 

 

 

 

 

 

采访--- 禾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