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南澳海灘及內埤海灘昨天接連傳出3起落海意外,釀5死1失蹤1輕傷憾事。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於臉書po文指出,又看到不幸的新聞發生就在燕子颱風距離台灣還很遠時,其實瘋狗浪有跡可循,常見的形成時機是在季風來臨及台灣附近有颱風時,提醒民眾當氣象局發布長浪警報,務必遠離海邊活動。

中央氣象局今天傍晚持續發布長浪警報,觀測到北部、東半部、恆春半島、馬祖沿海地區易有長浪發生,蘭嶼也觀測到浪高1.6米的長浪。

賈新興表示,每逢颱風在台灣東方外海,距台灣還遠,連海上警報都沒發布時,總是會提醒大家盡量不要到海邊,波浪的大小與風的強度、吹風時間及風在海面吹過的距離成正比,在遙遠地方形成而且能夠跑到台灣的浪就叫湧浪(或長浪),所謂的瘋狗浪就是大的湧浪。

湧浪為何會變成大的湧浪?賈新興引述海洋大學教授的研究和氣象局關於瘋狗浪的說明指原因有三:當湧浪移動到岸邊時,會與某地海邊海水由於海底地形形成區域近岸浪,產生共振現象而變成巨浪;外海長浪在變淺之大陸棚上,由於相位速度變慢,波峰受波浪擠壓而變高,而當波的振幅變大後,非線性所持有的陡峭化特性,會使得波峰高漲,衝到岸邊形成巨浪;外海長浪傳到近岸時,若逢近岸海流變化,常會形成大湧,並快速向岸邊推進而與某地近岸浪作用,在磯岩或防波堤產生巨浪。

至於大湧浪形成的時機?賈新興表示,大湧浪形成的時機是在季風來臨及台灣附近有颱風時,幾個時間點要特別注意:冬天時,東北季風強盛時東北角海岸會有大湧浪出現;夏天時,西南季風強盛西南海岸線必須注意大湧浪的危險。另外,颱風天最好不要去海邊,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三天之滿潮時間,若有季風或颱風之因素存在,大湧浪出現的機會也較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