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建時期(1953-1971)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美蘇在研的遠程彈道導彈的射程都超過了5500千米,這意味著核戰的方式被完全改變了——以往使用戰略轟炸機強行突破對方國土防空圈的場景已經被一枚又一枚導彈以20馬赫的速度落下的場景替代。在這樣的軍事威脅下,以V.D.索科洛夫斯基為首的7名蘇聯元帥聯名給蘇共中央寫信,要求在現有防空能力的基礎上,儘快建設反導力量。

1956年,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下達《關於建設反導系統能力的命令》,同時,指定了在防空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第1設計局為主要研製機構。1958年,繼美國展開「大力神-2」、「民兵-2」單彈頭洲際導彈研製工作後,蘇共中央下達研製A-35反導系統的命令。

在如此重大的壓力和如此殷切的期待下,第1設計局以G.B.基蘇尼科為領銜,帶領新成立的第30試驗設計局專司研製用於反導的試驗性的「A」系統。「A」系統構成包括:1座「多瑙河-2」遠程預警雷達站、3座精確跟蹤雷達站、1座攔截彈引導雷達站、1個指令發送站、1個發射陣地和1個指令計算中心。

其使用的V-1000攔截彈射程55千米,平均速度1000米/秒,可在22-28千米高空進行機動,其破片殺傷戰鬥部為16000個圓珠,戰鬥部爆炸後,圓珠可以170米/秒的速度散射,其彈頭有效毀傷半徑達到75米。而「多瑙河-2」遠程預警雷達站屬於視距遠程雷達,探測距離1200千米,方位角誤差8.3個密位,距離誤差1千米。其指令計算中心使用計算速度為4萬次/秒的M40計算機和計算速度為5萬次/秒達到M50計算機。

1961年,「A」系統基本建設完成,其使用「多瑙河-2」雷達在距離靶彈落地點975千米和460千米高度處發現目標,隨後旋即引導V-1000型攔截彈在25千米高空以破片殺傷方式成功摧毀靶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進行彈道導彈攔截實驗,而美國在1984年才進行類似實驗。

這次實驗標誌著,美蘇雙方的戰略穩定性不再只取決於核打擊能力,更需要考慮到日趨成熟的反導能力,蘇聯的遏制戰略將由戰略進攻遏制和戰略防禦遏制兩方面組成。而在這次試驗後的幾年內,蘇軍也迅速編製了關於抗擊彈道導彈攻擊的軍事學說,同時編製了導彈襲擊預警、太空監視和反導力量的技術兵器和組織結構。

根據蘇軍高層決定,蘇聯反導力量由1967年成立的反導與防天兵管理和指揮,其屬於國土防空軍內的獨立兵種,下轄1個反導集團軍和1個導彈襲擊預警師;1972年,太空監視中心轉隸反導與防天兵,被編製為1個太空監視師。

導彈襲擊預警師共管理呈三個梯次配置的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包括:作為第一梯次的導彈襲擊預警衛星,其使用紅外信號探測感知上升段的目標導彈;作為第二梯次的超視距地基天波雷達站,其利用電離層反射的導彈信號探測目標;以及作為第三梯次的預警視距雷達站,其使用電磁反射元歷探測相對近距離的目標,其在三個梯次中最近而探測精度最高。

20世紀60年代中葉,第一代超視距地基天波雷達站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市建成,其能夠1次跟蹤4枚導彈目標。1964年,蘇聯開始在摩爾曼斯克和里加建設2座「德涅斯特-M」預警視距雷達站(編號分別為RO-1和RO-2)。同年,第45研究所成立太空監視中心,使用成熟的「德涅斯特-M」雷達技術,在伊爾庫茨克和巴爾喀什分別建成了2座太空監視雷達站(編號分別為OS-1和OS-2)。同時,蘇聯還在莫斯科市郊的索爾涅奇戈爾斯克建設了導彈襲擊預警指揮中心。

20世紀60年代初,在V.N.切洛梅的領導下,第52特種設計局進行了反導反衛一體化系統的初步嘗試。1960年6月,「殲擊衛星」反衛項目和「撞擊」反導項目立項,該項目試圖使用UR-100導彈攜帶1000萬噸核戰鬥部負責遠程攔截,使用S-225攔截彈負責近程攔截。在赫魯曉夫下臺後,該計劃由於政治動蕩宣告終結。

1971年,在蘇聯無線電工業部副部長V.I.馬爾科夫的提議下,蘇聯合併了10個科研所和10個軍工聯合企業,組建「信號旗」中央科研生產聯合體。該生產聯合體最終於2002年與其他40多家企業一起,合併成立「金剛石-安泰」防空聯合體。後者於2015年和「彗星」聯合企業一起,合併組建「金剛石-安泰」空天防禦聯合體。

二,締約時期(1972-2001)

1967年,眼見得蘇聯反導力量進步迅速,美國對蘇聯的核威懾穩定性正在迅速下降,而美國的反導力量發展卻沒有實質性進展,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萌生了使用條約限制蘇聯反導系統的想法。在一連串戰略欺騙和恐嚇之後,1972年,美蘇締結了《美蘇限制反導系統條約》,並於2年後簽署了《<美蘇限制反導系統條約>備忘錄》。自此,蘇聯本遠超出美國的反導研究幾乎被腰斬,而反導力量本身的戰略意義也隨著新一代分導式洲際導彈的服役,在蘇聯高層眼裡下降到了最低。

該條約規定兩國只能在首都或者洲際導彈基地部署一套固定式的戰略反導系統,攔截彈總數不得超過100枚,同時限制預警視距雷達站只能部署在本國邊境地區。此時,蘇聯研發的「A-35」戰略反導系統已經接近完工,為恪守條約限制和節約成本,蘇聯只能放棄其他反導系統的研製,這也就變相地主動喪失了蘇聯在反導攔截領域的巨大優勢。

「A-35」戰略反導系統包括1個使用55E92B計算機的指令計算中心,1個「多瑙河-3U」目標指示雷達站,1個「多瑙河-3M」遠程預警雷達站以及8個攔截彈發射陣地,每個陣地都部署了2部目標指示雷達和攜帶核戰鬥部的A-350攔截彈;同時,各雷達站及發射陣地均以5Zh53數據傳輸系統連接。這套系統可以在130-350千米距離和50-400千米高度上,攔截8枚單彈頭彈道導彈。

由於新的分導式洲際導彈在美蘇核力量中相繼列裝,「A-35」顯然無法適應這一全新軍事威脅,蘇聯高層於1978年下令將「A-35」升級為具備攔截分導式洲際導彈能力的「A-35M」。在「A-35M」戰略反導系統中,其50多臺分散式計算機使用1套數據傳輸系統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這套指控系統當時只有美國用於登月的「土星-阿波羅」探月工程指控系統可與之媲美。

到1985年,蘇聯的導彈襲擊預警視距雷達站在邊境形成閉合環形部署,第二代「第聶伯河」雷達站和第三代「達裏亞爾」雷達站相繼部署。其中,「第聶伯河」系列雷達的探測距離達2500千米,距離誤差1千米,方位誤差2.78個密位,俯仰角誤差13.8個密位;而「達裏亞爾」系列雷達探測距離達6000千米,探測覆蓋角度達110°。這兩型雷達的中央主控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性能都顯著提升,同時獲得了更佳的抗幹擾能力。在1972到1985年,蘇聯總共新建了6座導彈襲擊預警視距雷達站,並且還有2座在建中,這使蘇聯服役中的導彈襲擊預警視距雷達站上升到了10座。

同時,「弧-NM」導彈襲擊預警超視距雷達站開始列裝,蘇聯相繼在哈薩克的普里皮亞和阿木爾河畔共青城部署了2座「弧-NM」導彈襲擊預警超視距雷達站,該型雷達探測距離達到1萬千米,這2座雷達站分別負責蘇聯國土的東部和西部預警。

在太空中,蘇聯也開始部署「眼睛」導彈襲擊預警衛星。1985年3月,8顆大橢圓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入戰鬥值班,蘇聯具備了直接觀測美國本土彈道類飛行器發射情況的能力。同時,第二次「眼睛-1」導彈襲擊預警衛星也進入部署狀態,該衛星系統使用的「預報」衛星可以對海面彈道類飛行器發射情況進行詳查。蘇聯計劃部署7顆分別位於西經24°、東經12°、東經35°、東經80°、東經150°、東經166°、西經159°的同步軌道預警衛星和4顆大橢圓軌道預警衛星。

隨著70-80年代各國2萬-4萬千米高度軍用航天器數量增多,蘇聯高層決定加強太空監視系統的能力。1973年,蘇軍以5E51計算機(200萬次/秒)替換了舊的5E92B計算機,以5Zh19數據傳輸系統替換了上一代的5Zh17系統,到80年代末,又以「厄爾布魯士-1」計算機替換了5E51計算機。

同時,面向太空監視的「窗口」光學監測綜合系統站(位於塔吉克的列努克)和「窗口-S」光學監測綜合系統站(位於濱海邊疆區斯帕斯克達利尼),「樹冠」無線電監測綜合系統站(位於北高加索卡拉喬伊-切爾斯共和國的澤連丘克)以及「樹冠-N」無線電監測綜合系統站(位於濱海邊疆區納雷德卡市)相繼開工。

與此同時,新的M-10和5E66計算機列裝,向國家領導人實時上傳信息的「藏紅花」戰略通信系統投入使用,莫斯科近郊的科洛姆納城的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備用指揮中心建成,蘇聯反導力量的通信指揮能力達到巔峯。

1977年,反導與防天兵的導彈襲擊預警師升級為導彈襲擊預警集團軍;1982年,反導與防天兵改組為導彈-太空防禦司令部;1988年,該司令部下屬的太空監視師升級為太空監視集團軍。

到1985年,1961-62年提出的三梯次預警力量已經接近全面建成,除去第三梯次視距預警雷達站尚且在蘇聯國土東部、西北部還有小缺口未覆蓋外,蘇聯已可以以多梯次、大縱深的方式監測各方向上的彈道導彈發射情況。

1983年,美國提出著名的「戰略防禦倡議」(SDI),即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後,韋力霍夫等一大批專家提出蘇聯應以發展反衛、電磁幹擾和節點破壞手段的方式,對美國的這一舉動作出非對稱回應。雖然這一提議沒有得到採納,但最終,「非對稱回應」在蘇聯解體之後,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到了俄聯邦武裝力量空天防禦理念中。

蘇聯解體後,儘管9座中6座已經建成的預警視距雷達站和太空監視雷達站因散落到俄羅斯境外而失去控制,國土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基本解體。但新生的俄聯邦還是以租借獨聯體國家雷達站和與白俄羅斯洽談繼續完成和租借「伏爾加」米波段雷達站的方式,全力保證了反導力量的基本運轉,同時對現有反導系統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升級。

1995年,具備攔截分導式洲際導彈能力的「A-135」戰略反導系統正式進入服役,該系統部署在莫斯科周圍半徑150千米的範圍內,採用地下井式發射,部署了5個發射井內的68枚53T6低層攔截彈和2個發射井內的32枚51T6高層攔截彈,同時還包括1座「頓河-2N」多功能雷達站,原屬於「A-35M」戰略反導系統的1座「多瑙河-3U」和1座「多瑙河-3M」雷達站,1個5K80指揮中心。

其高層攔截彈的攔截距離為130-600千米,攔截高度為70-670千米,核戰鬥部當量為140萬噸;低層攔截彈的攔截距離為10-60千米,攔截高度為3-30千米,核戰鬥部當量為1萬噸。5K80指揮中心原使用「厄爾布魯士-2」計算機,運算速度10萬次/秒,現使用「厄爾布魯士-90」計算機,運算速度達1.633億次/秒。

該系統的「頓河-2N」釐米波段雷達站有4個陣面,最大探測距離2000千米,最大探測高度400千米,探測精度達5釐米,可同時跟蹤100個彈頭並區分真假,對彈道導彈類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200-1500千米,對航天器的探測距離為600-1000千米。

該系統7個發射陣地及各雷達站、指揮中心位置如下表。

行政區位置 地理位置

伏努科沃鎮 37°22′E、55°36′N

斯霍德尼亞市 37°18′E、55°57′N

雷特卡里諾市 37°54′E、55°35′N

科羅列夫市 37°49′E、55°55′N

普希金市索夫裏諾 30°25′E、59°34′N

納羅福明斯克市 36°43′E、55°23′N

謝爾吉耶夫波薩德市 38°08′E、56°18′N

雷達站及指揮中心 地理位置

「多瑙河-3M」雷達站 庫賓卡

「多瑙河-3U」雷達站 契訶夫市切爾涅茨科耶

「頓河-2N」雷達站 普希金市索夫裏諾

5K80指揮中心 普希金市索夫裏諾

三,廢約時期(2002-)

2001年12月,美國正式宣佈退出《反導條約》,隨後,美國加快發展全球快速打擊武器和太空進攻武器,這使得俄羅斯的戰略遏制能力一下子變得不穩定起來,俄軍被迫快速推進空天防禦建設規劃,加快實現美俄戰略穩定,保證俄羅斯國家安全。

同時,俄羅斯的空天防禦部隊經歷了多次改組:1992年,導彈-太空防禦司令部正式升級為獨立兵種——導彈-太空防禦兵。1997年,俄羅斯試圖以降低維持費用為由,將導彈-太空防禦兵編為第3導彈-太空防禦集團軍,將其下屬原三個集團軍降格為師級單位,轉入戰略火箭軍;將列裝非戰略反導系統的地面防空部隊轉入空軍,在發現這一體制破壞了俄空天防禦一體化進程之後,2001年6月,俄軍將導彈-太空防禦力量從戰略火箭軍脫離出來,與軍事航天力量合併,重新合併成立了集反導和反衛於一體的獨立兵種——太空兵。2002年9月,為統一協調首都地區的防空、反導和反衛力量,俄羅斯空軍將莫斯科防空區改組為莫斯科特種司令部。2009年1月,該司令部正式升格為空天防禦戰略戰役司令部,為空天防禦力量統一協調、平戰結合、聯合指揮鑄就了堅實的基石。2011年12月,空天防禦戰略戰役司令部升格為獨立兵種——空天防禦兵。2015年8月,俄羅斯空軍與空天防禦兵合併,正式成立俄羅斯空天軍。

1993年開始,俄羅斯啟動了一連串非戰略反導-防空系統的研製,包括:S-300PMU1系統(1993年),S-300VM系統(1997年),S-300PMU2系統(2000年)。同時,繼續了蘇聯於1978年提出的研製「A-235」戰略反導系統的構想。

S-300系列防空反導系統主要有P(防空軍型),V(陸軍型)和F(海軍型)三個分型號,其中,具備反導能力的分別是S-300PMU1/2型和S-300VM/4型。S-300PMU2採用48N6E2型攔截彈,具備攔截速度2800米/秒,射程為1000千米的彈道導彈的能力,其攔截距離為5-40千米,攔截高度為2-25千米。S-300P系列的海基型為「裏夫」和「裏夫-M」系統,目前,俄海軍的11441型「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和1164型「烏斯季諾夫」號巡洋艦搭載有「裏夫」系統,這提供給了俄羅斯北極反導能力。

而S-300VM和S-300V4系統使用9M82M攔截彈(攔截彈道導彈)及9M83M攔截彈(攔截空氣動力目標),其能夠攔截1-30千米高度,40千米距離內的彈道導彈。S-300V4系統使用40N6攔截彈,其可以攔截射程為2500千米,速度為達4500米/秒的彈道導彈,攔截高度達25-30千米。一套系統可以同時攔截24個空氣動力目標或16個彈道類飛行器。

S-400「凱旋」系統以S-300PMU2系統為基礎研製,同時吸收了S-300V系列的優點,為俄羅斯第四代防空反導系統。一個配備S-400系統的防空反導營包括:1輛55K6E指揮控制車(裝備「厄爾布魯士-90」計算機,通過98Zh6E指揮系統實施指揮),1部91N6E目標指示雷達(探測距離達600千米),8套導彈發射單元。每個導彈發射單元包括1部92N6E雷達及8-12輛導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裝載4-16枚攔截彈。

該系統使用48N6E攔截彈,攔截距離為5-150千米,射高達27千米;使用48N6E2攔截彈,攔截距離為5-200千米,射高達27千米;使用48N6E3攔截彈,攔截距離可達250千米;使用9M96E攔截彈,攔截距離為1-40千米,攔截高度為5-20千米;使用9M96E2攔截彈,攔截距離達1-120千米,攔截高度5米-30千米;使用40N6攔截彈,攔截距離距離達400千米;

2019年2月5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布消息,宣佈年內,俄空天軍將接收首套S-350「勇士」系統。該系統是S-300VM系統的改進型號,可以使用攔截距離為10-15千米的9M100攔截彈,以及9M96/9M96E和9M96E2攔截彈。

與此同時,俄軍還在研有S-500防空反導系統,該系統的指揮部分包括1個85Zh6-1指揮所、1部60K6雷達;防空部分包括1個55K6MA指揮所,1部91N6AM雷達,1部92N6M雷達,以及40N6M攔截彈;反導部分包括1個85Zh6-2指揮所,1部76T6雷達,1部77T6雷達(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750千米),以及77N6-N和77N6-N1攔截彈。此外,S-500系統還可以列裝「馬爾斯」分米波機動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工作在分米波段,探測距離30-3000千米,探測高度達200千米,發現彈道目標的概率為90-95%,能同時跟蹤50批目標,並引導5-10枚攔截彈實施攔截。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S-500系統的攔截高度達200千米,攔截距離達600千米,可攔截10個速度達7000米/秒,射程達3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和低軌道太空飛行器。

俄羅斯同時研製了「沃羅涅日-M」米波雷達(3組陣面,每組16個子陣面),「沃羅涅日-DM」分米波雷達(6組陣面,每組16個子陣面),「沃羅涅日-VP」米波雷達(6組陣面,每組16個子陣面)以及「馬爾斯」分米波機動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同時加快第四代「沃羅涅日」導彈襲擊預警視距雷達站的部署,到2009年,隨著列寧格勒州列赫圖西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阿爾馬維爾的「沃羅涅日-DM」式雷達站列裝,俄羅斯完成重建閉合式國土導彈襲擊預警系統。目前,俄羅斯列裝有12座導彈襲擊預警視距雷達站。

2013年前,俄軍一直認為超視距地基天波雷達缺乏精確度,探測能力易受電離層變化影響,近年來,隨著臨近空間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上升,俄軍重啟對超視距雷達的研究,並將在遠東、西伯利亞和波羅的海地區部署「集裝箱」預警超視距雷達站。

蘇聯解體後,除了原有的「窗口」、「窗口-S」光電監測系統,「樹冠」、「樹冠-N」無線電監測系統之外,俄軍還於2003年在諾金斯克部署了用於監測有信號輻射的航天器的「時刻」移動式無線電監測網,同年還列裝了1個航天器過頂飛行報知系統,1個「沙繩-S」和1個「沙繩-T」光電跟蹤站;2004年,俄羅斯建設完成阿爾泰光學-激光中心,該中心可以使用光學望遠鏡和激光器觀測太空,其激光器探測距離為500-40000千米,測量精度達1釐米,預計會具有使用激光器致盲光學衛星的能力。目前,俄軍的太空監視能力稍遜於美國,僅能監測30-150°軌道傾角範圍內的大橢圓軌道目標及東經35-105°範圍內的同步軌道目標。同時,俄軍開始建設第三代空間目標偵察系統「統一太空系統」,該系統將含有搭載天基毫米波雷達的Arkon-2雷達衛星。

四、俄羅斯反導力量的指揮控制及組織體制

經過二戰後邊境防空、內陸防空、艦隊防空的分離,到1953年確定由國土防空軍統一管轄國土防空系統,再到奧加爾科夫改革再次分離內陸防空與邊境防空,以及1986年蘇軍又將體制編製改回「奧改」之前的曲折路程,目前,俄軍反導力量主要由空天軍負責管理,由總參謀部作戰指揮分中心負責指揮,各作戰部隊分別編入空天軍下屬的第1防空反導集團軍,第15航空與防空集團軍,及各戰區所屬的航空與防空集團軍。同時,俄軍在處理反導、反衛等事務上,還有權威性較高的俄羅斯空天領域問題體制外專家委員會(該委員會屬於聯合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的顧問機構)協助,其可以提供相當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1993年,俄軍發布的《戰役準備與實施基本原則》發揚了蘇軍遺留軍事學說,將抗擊敵空天襲擊的戰略性戰役列為俄軍7種戰略性戰役之首。2004年,隨著空天防禦領域挑戰的嚴峻性和空天襲擊行動的多樣性,俄軍發布的《軍事行動準備與實施條令》中正式提出了戰略性空天戰役的概念。戰略性空天戰役是由最高統帥部統一指揮,在空天軍、陸軍及其他軍兵種共同參加,及其它獨聯體國家防空力量廣泛參與下實施的一種積極防禦性戰役。該戰役強調空天防禦一體化,指揮、聯合化,該戰役概念的指揮級別相對也達到歷史頂峯。

但是,蘇聯解體後,愈加嚴重的高層與基層官僚的拖延和低效大大阻礙了俄羅斯反導力量的建設。1997年,出身戰略火箭軍、時任國防部長的謝爾蓋耶夫盲目聽信戰略火箭軍的建議,將戰略反導力量和非戰略反導力量分離,將前者劃入戰略火箭軍,這不但使俄羅斯空天防禦一體化進程受到拖累,甚至還直接違反了俄羅斯聯邦總統於1993年發布的《關於俄羅斯聯邦防空的命令》文件關於以國土防空系統為主體統一建設空天防禦系統的原則。2001年,雖然時任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下令將導彈-太空防禦司令部和軍事航天力量合併組建太空兵,但仍然沒有改變俄軍戰略反導力量和防空反導力量分離的現實。

到2008年,隨著謝爾久科夫不顧俄軍戰略現狀、沒有調查研究,純粹「在辦公室中」作出的「武裝力量新面貌」改革的啟動,培養空天防禦綜合指揮人才的空天防禦軍事學院幾乎被裁撤,大量人才流失,導彈-太空防禦集團軍下轄的3個師相繼被降格為旅,同時,各戰略方向的導彈-太空防禦和防空反導作戰部隊被完全分離,指揮權完全分散。

俄軍內部空天防禦軍事專家如是評價道:

「我認為,由於謝爾久科夫—馬卡羅夫改革,空天防禦兵比任何軍、兵種都蒙受了更多的損失。為迅速採取措施恢復空天防禦部隊,目前俄聯邦國家杜馬正在進行一系列聽證,俄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也在開展耐心細緻的工作。對武裝力量那段不同尋常的「改革」時期,全軍軍官、老戰士都持極為負面的態度。要知道,即使是盜匪般的90年代也沒有使軍隊蒙受大的損失。我再重複一下,到2014年12月,我們的防空系統將建立100週年。防空系統自其誕生以來,這種崩潰還從來沒有發生過。」

2015年,儘管俄羅斯空天軍得以組建,指揮權收歸總參謀部,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俄軍空天防禦作戰力量仍然被分割為6個集羣,並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反導力量仍然處於條塊分割的狀態。

目前,俄羅斯的各主要防空反導作戰部隊組織編製情況如下:

第15航空與防空集團軍負責導彈襲擊預警、太空監視、反衛及太空武器試驗,下轄820導彈襲擊預警總中心,第821太空態勢偵察總中心,以及1個航天器試驗控制總中心。該集團軍同時下轄列裝S-300系統和S-400系統的第4和第5防空師,兩個防空師各下轄5個5個防空導彈團(2營制)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同時,該集團軍還有一個裝備A-135系統的第9反導師。

另外,俄軍西部戰區下轄的第6航空與防空集團軍還下轄有第2和第32防空師,其中,第2防空師下轄5個防空導彈團和2個無線電工程兵團,第32防空師下轄2個防空導彈團和3個無線電工程兵團俄軍中央戰區下轄的第14航空與防空集團軍下轄有第41防空師和第76防空師,其中,第41防空師下轄5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第76防空師下轄3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俄軍南部戰區下轄第4航空與防空集團軍,該集團軍編製有第31防空師(2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和第51防空師(3個防空導彈團和2個無線電工程兵團)。俄軍北方戰區下轄第45航空與防空集團軍,該集團軍編製有第1防空師(4個防空導彈團和2個無線電工程兵團)和第44防空師(2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俄軍東部軍區下轄第11航空與防空集團軍,該集團軍編製有第25防空師(3個防空導彈團和2個無線電工程兵團)、第26防空師(1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和第9防空師(2個防空導彈團和1個無線電工程兵團)。

需要注意到,蘇/俄軍的反導力量作戰系統研製長期處於無序的「分頭髮展」之中,儘管俄羅斯通過合併企業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由於金剛石-安泰空天防禦聯合體在空天防禦領土的壟斷,俄軍多個裝備研製計劃長期延宕。同時,由於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俄軍空天防禦力量的軍事建設經費長期無法穩定下來,這嚴重傷害了俄軍目前空天防禦力量的建設和空天防禦一體化的進程。

如果俄軍能解決派系鬥爭、壟斷與經費的問題,可以預見,按照目前俄軍的戰略發展規劃,到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始時,隨著更多新型主戰裝備的列裝,俄軍空天防禦力量的發展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