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菜粽 01  

 

台南的早餐是多元的,荤的、素的、咸的、甜的都有,其中「菜粽」是素的,而且甜咸兼具,是台南的一大特色。农历55日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要吃粽子,因幅员广大,各省外观和内容各有特色,而台南的传统菜粽除了月桃叶、糯米、花生,没有其他食材,但却能获得以嘴刁的闻名的台南人青睐,让很多外地人感到不可思议。

 

老郑菜粽 06  

 

菜粽的由来史书并没有正式记载,但相传乾隆511126日台湾发生林爽文民变事件,当年12月底全台除南部台湾府(台南)、诸罗(嘉义),鹿港外均陷落。当府城军民粮食即将告罄时,一妇人想起还有准备过年炊粿用的长糯米和刚刚收成的花生,于是用库存的月桃叶裹糯米和花生做成粽子,让坚守府城的军民食用。为了纪念菜粽让府城军民度过缺粮危机,于是吃菜粽的习俗就在台南留传下来,不过也有人说这故事是发生在「柴大纪」坚守诸罗(嘉义)时发生的。

 

老郑菜粽 07  

 

由于菜粽制作简单价位不高,糯米热量又高,所以成为台南很多人上工前的早餐选项之一。吃菜粽通常必须先淋上咸中带有甜味的酱油膏,接著滴几滴香油,再洒上花生粉,最后放上一小撮芫荽,就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早点,不过也有店家坚持只淋酱油膏和芫荽,怕香油和花生粉抢去月桃叶的香气,其中以「明和菜粽」和「老郑的菜粽」最为坚持。

 

明和菜粽03  

 

在成功路经营超过70年,现在由第3代「柯永霖」接手的「明和菜粽」,每天清晨5点钟开始营业,每天只供应200个菜粽卖完为止,生意好的时候6点钟左右就卖完,如果遇到天雨可能要卖到八、九点,柯先生说,当年阿公脑筋很好,手艺也很巧,可惜很多工夫都没有传承下来,只有制作好吃的菜粽传给父亲,现在和福建莆田人的太太一起经营,每周一店休。

 

明和菜粽02  

 

西门路二段116巷内「沙淘宫」前的「老郑的菜粽」,可以说同价位中菜粽个头最小的一家,1949年由第一代「郑丽金」开始贩卖菜粽,主要客源是巷口对面「大菜市」摊商和每天前来批货的摊贩及采购的阿兵哥,现在是由第二代「郑世南」夫妇经营,他说父亲早期摆摊从每天供应200个菜粽开始,全盛时期每天可以卖超过500个,随著大菜市没落,中西区人口外移,生意开始衰退,海安路拓宽后很多老主顾都跟著搬走,现在又恢复每天供应200个,每天上午5点30分开始营业卖完为止,通常是在上午八、九点钟就收摊。

 

明和菜粽04  

 

在台南过端午节除了传统肉粽以外,还有平常台南人当成元气早餐的「菜粽」可供选择,当我离开这两家菜粽店时,因为有许多人对传统美食和小吃的传承和坚持,深感台南人在吃的方面是比其他地方幸福些。

 

明和菜粽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