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作是公職考試的「重頭戲」,然而分論點的展開論證成為很多同學公考之路的「攔路虎」,其中道理論證更是寫作之路的「絆腳石」。其實理證法的難點在於論證內容是否邏輯清晰、充實且有深度,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考生介紹理證的簡單寫作技巧。

一、圍繞分論點選擇切入角度及論證主線

很多同學在圍繞分論點寫作時,往往出現「提筆難以下手」的尷尬問題,歸根結底是沒有形成統一成型的寫作主線。其實過渡部分的寫法較為靈活,簡單來說既可以解釋分論點中的關鍵詞語或闡述關鍵詞間的關係,也可以採用引言或描述現狀的方式。

【應用範例】

分論點:實現快與慢的平衡是開啟幸福生活之門的「萬能密鑰」。

(一)過渡部分書寫範例:

(1)現狀式過渡

當今社會飛機當天往返,火車夕發朝至,教育囫圇吞棗,就業人山人海......人們仿

佛在飛速運轉的「車輪」中永不停歇。

(2)闡述關鍵詞間關係式過渡

生活不是非快即慢的選擇題,如何在快與慢間找到平衡才是持久之道。

(3)釋義式過渡

這裡的「快」與「慢」不是指工作中的速度與效率,而是生活節奏的快與慢。

(4)引言式過渡

古往今來,從《禮記·雜記下》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到《論語·子路》中的「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再到米蘭昆德拉的「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都在強調唯有在快與慢間找到平衡才是持久之道。

二、圍繞分論點展開論證

當過渡部分書寫完成後,就可以進行道理部分的展開論證,既可以分析現狀,也可以分

析原因、影響或對策,甚至可以多種分析方法融合使用。如果想要追求個性化表述,則只需在論證中適當添加原理效應、政策解讀、引言古詩等內容即可。下面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介紹幾種較為容易的論證方式。

【應用範例】

(一)影響分析融合引言式

實現快與慢的平衡是開啟幸福生活之門的「萬能密鑰」。當今社會飛機當天往返,火車夕發朝至,教育囫圇吞棗,就業人山人海......人們彷彿在飛速運轉的「車輪」中永不停歇。然而我們的生活真的能如同「永動機」一般不知疲倦嗎?在被快節奏「裹挾」的生活中,人們是否還記得「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的那種淡然?是否還記得「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外雲捲雲舒」的那份閑適?是否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片釋然?但如若一味求慢也會讓人們沉迷於「安樂窩」,最終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可見,過快的生活節奏會讓人身心俱疲,而過慢的生活節奏也會讓人停滯不前,唯有掌握適度的「平衡」才能讓人享受自在有為的生活。

(二)假設分析融合原理效應式

實現快與慢的平衡是開啟幸福生活之門的「萬能密鑰」。生活不是非快即慢的選擇題,「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平衡才是發展之道。倘若過度追求快節奏的生活,雖然能夠帶來較為豐厚的物質獲得感,但久而久之便會衍生出諸多健康問題。然而一味求慢,雖然能在短時間內舒緩身心、釋放壓力,但最終也會湮沒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因此,我們應當尋求快與慢的平衡。在學習中,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箴言,踏實篤行,體會用汗水結成累累碩果的過程;在生活中,適應慢節奏,享受「一個人、一本書、一首歌」的淡定從容,多一份對生活的摯愛,多一份享受生活的恬淡情懷。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道理論證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個題目~我們來說一下權威論證

權威論證是由來源的權威性與可靠性來決定可信度的論證。由於現代社會分工日趨複雜,我們在許多領域中都必須依賴專家的意見,這使權威論證的使用無法避免。

權威論證的推論過程是:由於權威人士在某個領域中的專業背景與訓練,因此他們所發表的可以用來提升主張的可信度。

權威論證在人際辯論與正式辯論中都相當常見。許多正式辯論會將擔任證人的人依背景區分為「專家」與「非專家」,並賦予專家證人的證詞更高的可信度。例如在法庭辯論中,專家證人(鑒定人)被允許發表意見,如「我認為他是典型的精神分裂者」,但非專家證人則只能報告觀察事實,如「我看見他的說話方式與正常的他不一樣」。而在議事辯論中,也經常舉辦「公聽會」聽取專家對案件的意見。

學識界是使用權威論證最頻繁的地方。學者所撰寫的書籍與論文,如果完全根據個人意見,缺乏參考權威人士的意見,其作品的學術價值將遭到質疑。


1. 引用材料

申論作答依據給定資料、所有的答案從給定資料中加工提煉而得出,議論文的寫作同樣離不開對給定資料的選擇與使用。考生要根據題型、題意要求,確定適當的運用給定資料的方法。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供考生參考:

(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就是將給定資料中的某一部分或某種資料,通過摘要、概述等具體辦法引入文章中。除了申論題目註明「不得摘抄原文」之外,如在議論文開頭段、結尾段以及主體段的論證過程都可以作直接引用。比如領導人講話原文、資料中專家、領導者講話觀點和經典名句、法律條文等,借用這些現成的觀點、對事物看法的表述來表達考生自己的觀點,論證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的做法在寫議論文中是常見的,也是議論文常用方法引用論據的方法。有時,還可以直接摘抄給定資料中關鍵語句、官方經典表述和政策法律條文等,當然,摘抄的比例不宜過大,字數不超過全文10%,即1000字的文章,直接引用文字不超過100字。

(2)觀點概述。申論作答過程中,對給定資料的概括或概述的頻率較高,對多個材料所反映的現象、事實、觀點,依據自己的理解、用不同於原文的語言進行概述,是另一種利用材料的方法。當然,這種概述要建立在理解材料的含義的基礎之上,融會貫通把握材料實質,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角度、語言進行概述或複述,這也是一種常用的引用材料的好方法。

(3)實質重現。實質重現,是指在深入理解資料原文的意義之後,升華原文,在原文中抽象出精神實質,再用考生的智慧以不同於原文的形式再造新的詞句,而表達與原文相同的意義,與原文形異而實同。這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的創造過程,也是一種有效的引用材料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過多抄錄原文,也顯示考生對資料的理解深度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4)重組拼貼。申論給定資料中有很多可以直接引用的語句,但比較零亂、分散,又有時一段文字都很有用,可以用作論證中的事實、觀點,但不便直接引入文章中,需要對材料進行剪切或分割。然後按引用需要進行「重組」和「拼貼」,看上去所引用的不同於資料原文,但實際上就是原文,只是從不同資料中摘取語句、事例、觀點或隻言片語,重新「組裝」成的「新的」材料而已。

2. 安排論證寫作環節

(1)段落層次要求。段落層次是指在表達文章內容時,由於轉折、間歇、強調等情況所造成的分隔、停頓等,是行文時自然形成的基本單位,是提筆行文時文路進展的軌跡。段落又叫「自然段」,有另起一行縮兩格的明顯標誌。合理劃分段落,能很好地表現文章的層次,使有些特殊段落起到某種強調的作用,能使文章眉目清楚,有行有止,便於讀者閱讀、思索和理解。

文章段落劃分的基本要求是單一、完整、長短適度。所謂單一,就是段落的內容要相對集中,不能太複雜,不能「一段到底」,不便於閱讀,也很難突出重點;所謂完整,就是一個段落要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思想或觀點,有相對獨立性,切莫把一段能寫完的意思分成幾段寫,顯得支離破碎,七零八落;所謂長短適度,就是分段要適應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除少數特殊段落外,不宜過長或過短。

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個有相對獨立意思的部分組成的,這就是所謂層次。層次體現了作者思路展開的步驟,體現考生認識和表達問題的思維過程,體現考生按一定結構和邏輯組織材料的能力,也能表現出應試者分析問題的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應試者思路清晰,層次才會清晰,結構也才會合理。

(2)過渡照應要求。「過渡」是指文章的層次、段落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好比在文意之間設置橋和船。進行論證時,沒有這種「橋」和「船」,前後兩個層次之間,或上下兩個段落之間,有時會出現 「空隙」,這就需要採用過渡的方法,使相鄰的層次或段落前後勾連,轉折自然,讓讀者的思路由此及彼,暢通無阻。過渡照應是文章脈絡暢通、內容周密的必要手段;照應,是指前後內容的關照呼應。前面說的,後面要有著落;後面說的,前面要有交代。文章過渡照應得好,才能邏輯嚴密,顯示出內容的連續性和結構的嚴謹性。照應的主要方式有:題文照應,行文照應,首尾照應。

論證寫作需要過渡的情況主要有:其一,論述問題「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的開合關鍵處;其二,文章的內容由一層意思轉化為另一層意思時;其三,行文中由這個問題轉換到另一個問題時;其四,由概述轉換為議論時。

常見的過渡方法有:

(1)過渡詞。即用「因此」、「由此可見」等關聯詞語,或用「但是」、「相反」等轉折詞語過渡,表示過渡的詞語一般放在下個段落的開頭。

(2)過渡句。在前段段尾或後段之首處,用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過渡,用以連接上下兩個段落。

(3)過渡段。即用一個段落進行過渡。申論論證性文章作答實踐中較少使用過渡段的方法進行過渡。

3. 論證方法

論證的方法就是論述和證明論點的方法。要想寫出一篇好的議論文,必須懂得一定的論證方法。簡單地說,論證就是通過說理,證明文章中心思想或論點的正確性,就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基本原則是有效、足夠、適當。論證方法不必追求新穎出奇,能有效證明觀點就完成任務了;不要倚多為勝,足夠反映問題、說明觀點即可;不求驚人震撼力,把論證所需的各項要素安排妥帖,在穩妥的基礎上求創新和突破。

申論議論文篇幅都比較短,只有800-1200字之間,因此,要求考生論證要精鍊,論證方法要簡明實用,依據作答要求和題意,視給定資料和論證對象情況,以及文章體裁要求,特別是要照應應試者所自備知識,最終決定考生採用哪種論證方法。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有:

(1)事實論證。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後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後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後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律。

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形式:

第一,概括總體性事實。這種形式的說服力在於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但是,這種完全歸納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它要求至少具備兩個前提:一是所統計或概括的對象數量是確定的;二是所統計或概括出現的性質是該類任一對象所固有的。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能夠得到這種事實材料的人是極少的,因此它的可操作性不強。當對象的數量很大或者無窮大時,就無法使用這種論證方式。

第二,列舉個別事實。列舉個別事實又稱典型例證。由於追求總體性事實有時不可能,有時也並無必要,所以在多數情況下,就採用列舉個別典型事例的論證方式,這在邏輯上稱為不完全歸納法或簡單枚舉法。它是根據某類事物的一部分事物具有某種性質,從而推出該類事物都具有該種性質,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繫不是必然的,只有在沒有遇到反例的情況下才能成立。增強這種論證方式的途徑是儘可能尋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作文部分在整個申論考試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要是作文能夠取得一個好成績,整體上申論的分數也不會太低,所以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作文的寫作中,文章的論證一直對於考生來說都是難點,總是不知道如何去論證,去把論證的部分充實起來。作文的論證分為例證法和理證法。所謂例證法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案例來論證觀點;理證法是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來論證觀點。現將理證法的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影響分析法

影響分析法就是通過分析問題、現象造成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來論證分論點。影響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材料中直接的影響,另外一個方面是通過主體分析法找影響。主體分析法是找影響圍繞主要問題,思考對涉及的主體的影響。一般主體分為個人、 社會、政府、企業。比如分論點是: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意義和作用。通過主體分析法得出:對於政府來說有利於政府樹立親民、愛民的政府形象;對於社會來說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使社會基層更加穩定,形成維護社會養老的良好氛圍;對於個人倆說減輕年輕人的生活負擔和壓力讓老人老有所養。

例:人才強國戰略需要理順觀念。部分地區和單位還存在輕視人才、嫉妒人才甚至排擠人才的現象,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好高騖遠、貪求數量、忽視質量等人才工作誤區,導致我國人才面臨著量大質次的結構性人才匱乏問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才浪費甚至人才「出走」現象,給當地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使引才用才工作雪上加霜難以為繼。因此,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認識到人才工作的戰略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及時樹立為國引才、為公選才、為民用才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心竺公考,互聯網公考第一選擇回答你

另外,職位表出來了,對報考有疑問需要指導的同學可以私戳我哦,一對一指導你,不能回答你的,必定自罰紅包

分論點的具體行文寫法

(一)策論文分論點

策論文的分論點寫作,更側重於所提出的對策的邏輯性、可行性。也就是說,所提出的對策以及對該對策的論證表述上,既要有具體的邏輯層次,如總——分——總,或者大——小等結構,又要確保提出的對策行之有效,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務虛之策。

一般而言,策論文分論點的寫作可以分成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全段只提對策,只以對策取勝。每條對策都堅實有力,對策即是論證,也是例證。這種行文的寫法往往是開段首句提出一個宏觀性的,大層面的對策,其後再分成數個細分點,依次對該宏觀對策進行解讀。例如前文例文《提高創新能力 促進創新發展》中的分論點表述:

首先,教育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人的創新。創新能力的提高根本在提高人綜合素質的發展。一是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改革課程教育體系,提倡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水平,鍛煉發散思維水平,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思維。二是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通過優惠政策、人才公寓、資金扶持等多種措施,培養和吸進一批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快速提升尖端領域創新能力。

在這一段中,首句「教育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根本所在」,是從大的宏觀層面上的總對策。其後所有諸句,如「一是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二是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起工作」,都是對該政策的細化解讀。總體上看,此段是由大到小的表述結構。

兩個小的對策細分點,純以擺對策立論。有的同學說這樣寫,可能與之前所接觸到的議論文寫作要「擺事實」「舉例子」的要求不符。實際上而言,在具體的細分對策的表述中,已經暗含了夾敘夾議的表述結構。諸如「改革課程教育體系」「人才公寓」「培養引進高精尖人才」,既可以說是對策,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培養人才的「事實」和「例子」。這種純以乾貨對策而取勝的表述方式適合胸有溝壑,時政信息積累強,信手拈來不二話的同學。而對普通同學來講,尤其是時政信息積累不過關,分析問題能力弱的同學來講,只提對策,往往撐不滿一個正常段落該有的字數,這時候也只能採用抄材料的拖字訣。這時候,就需要第二種寫作方式出場救急了。

第二種寫作方式就是傳統的「重說理」「擺事實」「舉例子」的表述結構。在實際的申論複習中,大作文的框架易於掌握,然而具體分論點的寫作卻是很多同學懸在頭頂的一大疑難。有很多同學問端木老師,如何才能將分論點寫好,寫滿,不至於無話可說。我這裡提供給大家一個比較簡單的「施字戰術」,但是需要注意,這僅是針對不會寫內容的同學而言。高階的同學可以結合兩種表述方式綜合運用,自然威力強大。

對於分論點表述「拖字戰術」來講,具體的內容就是將表述拉長。具體方法如下:斟酌好段落首句之後。緊接著第二句,可以對首句進行進一步的解讀解釋。然後第三句,使用「擺事實」的方法,引用材料中的一段相關實例,對前文進行佐證。最後提出自己具體的對策,提出對策之後,可以再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結合生活實際,舉出事例、事實來論證。這樣四種話下來,一段話的內容也就撐起來,能夠達到應有的篇幅了。

例如同樣是剛才《提高創新能力 促進創新發展》這篇文章的分論點表述,如果使用第二種寫作方式「拖字戰術」,那麼其表述就可以這樣:

首先,提高創新能力根本上還要從抓好教育入手(宏觀對策)。教育決定了人的綜合素質,而創新從本質上講又是人的創新(宏觀對策的進一步解讀)。正如教育部所要求高校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其出發點即是如此(引用材料中的事例說明)。要改革課程教育體系,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鍛煉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同時,也要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例如當前各地建設的人才公寓招才引智產生了良好效果(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論證)。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培養和吸進一批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快速提升尖端領域創新能力。

實際上而言「拖字戰術」的精髓絕非湊字數的「拖」,其運用好了,效果甚至可以比第一種表述法純提對策的效果還要好。「拖字戰術」用好了就是「總論證+解讀+事例+分論證」的「夾敘夾議」性質的「綜合表述法」。至於是「拖字戰術」還是「綜合表述法」,還看個人的知識水平、表述能力等來決定。

(二)政論文分論點

相對於策論文分論點寫作突出對策,政論文的分論點更注重對話題概念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在具體的表述上,政論文分論點在表述「重要性」這一問題上,同樣也可以採取「拖字戰術」的「綜合表述法」。而不推薦使用類似於策論文第一種表述方法那樣只提重要性各個點。因為本身政論就是純粹說理性質的文章,它不如策論文那樣對策也可以夾敘夾議,政論文只採用純論證是異常枯燥的,因此只推薦使用「綜合表述法」。例如前文例文《重走長征精神的》中的分論點表述:

長征精神留給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重要啟示(宏觀意義)。長征的勝利,實現了在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基礎上全黨的空前團結、紅軍的空前團結。沒有這種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團結,中國革命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宏觀意義的進一步解讀)。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跟黨走、不掉隊」是每一位紅軍戰士牢記的信條,「糧食留給病患,衣裳交給傷殘」,只有團結如一家,才換來勝利的曙光(擺事實、舉例子)。長征精神啟迪著我們團結和集體的力量,召示著後來人顧全大局,扶持幫助的寶貴財富,催動著我們不斷凝聚在黨中央的核心周圍,萬人同心,齊力拚搏,將困難斬於馬下,把紅旗插向最高峰(結合工作實際論證)。

在這一段中首句「長征精神留給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重要啟示」是從宏觀層面分析長精神的重要意義。第二句,則是對首句的解讀,也就是在具體的論證何以長征精神能帶給我們團結的啟示,因為本身長征就是空前團結才取得勝利,因此具有啟示意義。第三句,「跟黨走、不掉隊」「精食留給病患,衣裳交給傷殘」是長征中真正發生過的事迹,這裡引用這些話語,也正是用擺事實舉例子的方式進一步對前文的觀點進行佐證。最後一句則是結合我們生活實際,再細化的論證長征精神所帶來的團結理念對我們工作生活的指導意義。

分論點的寫作同樣是門學問,不同水平的同學對此要有明確的認知。感覺自己積累不足,無話可寫,就用端木老師教你的「拖字訣」,雖然難出采,但結構完整,篇幅足夠,不會有大礙,對全文的負面影響也微乎其微。時政信息積累充分,分析問題能力高的同學,可以採用「夾敘夾議」的這種寫法,盡量賦予表述更多的層次,豐富段落的立體感,綜合運用,以求收到出採的效果。


分論點的論證,是大家心中的一頭攔路虎。因為需要填充的內容過多。在這裡,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講解一下分論點的論證方法:靈活寫法之理證、例證。

理證:名言警句,理論政策,原理效應。

示例1:創新社會管理需要依靠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要求是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管理就是要為人們的安居樂業創造良好條件。人民群眾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只有依靠和發動群眾,我們的社會管理才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我們應充分相信群眾,充分依靠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人人參與社會管理的新格局。

示例2:激發文化活力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詩經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中華古代文化之所以燦爛經久不衰,關鍵在於我們文化的兼容並包的開放性。對外交流,學習先進,吐故納新,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此這樣不但能讓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我們,消除隔膜,反駁一些西方媒體對我國不負責任的負面報道,也能夠通過交流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可見,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是激發中華文化煥發活力的一灣「活水」。

示例3:農村教育衰敗是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絆腳石」。管理學領域的「木桶法則」一直為人所熟知。該法則告訴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整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該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現狀。農村小學的消解,不斷攀升的輟學率,導致農村人才數量和質量不斷下滑。如此,何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因此當務之急是狠抓薄弱環節,優先發展農村地區教育,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例證:經典故事、社會熱點,個人經歷(親友經歷)。注意簡潔、新穎。

示例1:閱讀質量下降,助長了社會的浮躁情緒。很多矛盾激化的背後,都能看到極端思維的盛行。往往是政策還沒出台,民間意見的爭論就已經不可開交;平和理性地探討鮮少見到,撕破臉皮的人身攻擊卻遍地皆是;發泄情緒的多,真正研究的少。這都凸顯了健康理性的氛圍在中國的缺失。而這種健康理性心態的樹立,最重要的途徑是教育,對於國民而言,就是不斷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因此,培養理性心態,需注重深層次閱讀。

示例2:加強誠信體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創造誠信氛圍。曾子殺豬教會下一代以誠待人,信守承諾;商鞅立木為信推動秦國變法直至統一全中國;反之,周幽王忽視誠信,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周朝滅亡。凡此種種,說明誠信體系的建設對於個人、社會、國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全社會大力創造誠信氛圍,構建誠信中國。

示例3:破解就業難題,創建就業引導機制是補充。伴隨著金融風暴對大學生就業的空前擠壓,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熱門話題。我身邊就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創業。然而,自主創業面臨著諸如資金不足,經驗缺乏,管理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政府要做好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就業引導機制構建。通過提供稅收,減免信貸等優惠政策以及聯合其他部門尤其是優秀企業做好大學生創業的指導顧問,在全社會形成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良好氛圍,從而減輕就業壓力。

終上所述,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申論作文寫作思路為分論點+例證/理證+回歸分論點+對策結論(段旨句+話題很重要+現實不給力+對策+結論)。廣大考生需要掌握所學習到的方法,需要大量的時間訓練,尤其要用真題訓練。


答:首先論證部分我們最提倡用自己平時的積累知識,圍繞論點延伸和擴展,但是如果自己的知識儲備實在寫不出來,其實也不要慌張,因為我們作文的更多的得分點在於前面的關鍵詞,這裡跟大家交流一個小技巧,如果實在不會,那麼就去抄材料中關於論點的原文,但是要長句變短句,短句變長句的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