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志願者,我接觸到的只有兩種:一種志願者家長,另一種是志願者學生。志願者家長是為了配合老師的工作,迎合學校的一些行動,出於自發意願的主動為學校做什麼的,目前好像沒有遇到。志願者學生其實一般是經過學校培訓的,他們在學校和老師的引導下,加入一些團體,參加一些活動。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在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首先,他們確實是自願參加的,也許有人建議或鼓勵,但絕對沒有任何人或組織勉強逼迫;其次,他們確實是無償的為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沒有任何的經濟或物質上的回報;第三,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真實的付出努力,竭盡所能的為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令人敬佩和感激的一個群體。

從這些公性中可以看到這個群體人格上的一些共同的方面:善良,熱心,友愛,寬容!他們「不主動」的做志願者,並不是他們本身不願意,我認為是他們沒有這樣的途徑。他們由於自身的原因,不能或不會組織開展一些志願活動,或者根本不知道「志願者」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比如學生想要幫助一個或一群在英語學科需要幫助的人,他會有很多擔憂:他需要我的幫助嗎?我的幫助會讓我陷入輿論壓力嗎?我的家長支持我這樣做嗎?在有了這樣的擔憂之後,他的志願行動應該會有很大阻力。還有更多的人,從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助他人的地方,更不確定他人是否需要我的幫助!

這個情況下,我就覺得特別需要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和一群人在一起,自己會覺得不孤單,也能夠堅定自己內心的助人的信念!


關於志願者,據我觀察,我身邊的志願者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人就是所謂的大善人,他們以幫助別人為自己的價值體現,。幫助別人幸福自己。我們縣城就有一家人,每天開著自家的小貨車去城南山清理垃圾,長年累月不求回報,他說城南山是靖遠縣的風水寶地,不應該有垃圾等污染環境。

第二種人是為了擴大社交圈,打發自己無聊的時間,比如,孩子不在身邊又感覺生活空虛的人,他們可以說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三種是家裡的親人遭遇不測之禍,一方面為了彌補對親人的愧疚,另一方面為了精神寄託。比如,我的一位老師兒子大學剛畢業就因病無法治癒而去世,他化悲痛為力量在醫院申請了一個按摩的志願者,他說每天只有為病痛者服務他才感覺自己還活著,才能彌補自己對兒子疏忽造成的罪惡感。

第四種人是成功人士,他們想通過做志願者擴大自己的影響面,利人利己。


說起志願者,我自家嬸子就在深圳做志願者,我曾經問過她,做志願者又沒有錢,為什麼還要去做志願者呢。我心裏面本以為,她會說一些比較高大上的話,類似於,為社會做點貢獻,或者是助人為樂,道德模範之類的。

她卻這麼說,她做志願者,其實就是為了朋友。我當時聽了就納悶,為了朋友?

接下來,和她聊了很多,才知道,原來,她的幾個朋友都在做志願者,如果她不去,朋友可能會對她有看法。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們身處社會這個大漩渦中,必然離不開社交,也就是你要合群,不合群,別人看你就是個異類,這一點,相信社會中打拚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

那麼,回到你問的問題,做志願者都是哪些人?

我個人認為,主要就是兩大類,一類,就是品德相對高尚,相信並認可「助人為樂」「善有善報」。二類就是被朋友拉著去做的。其他的小類就不說了。

至於你說到的,志願者團隊里也勾心鬥角,這是普遍的社會現象,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任何團體的領導者,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與別人爭奪,你不爭,別人不會說你好,只會說你傻。

這種事情,不能用好與壞來定義,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每個人的原則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原則(包含道德原則)強加在別人身上,做好自己,並相信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做法自己看不慣,而去質疑排斥,或者心灰意冷。

這個世界,正是因為很多有堅持,相信真善美的人,在默默地為整個社會付出,我們才會不間斷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不至於絕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