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之於賭,就像酒之於醉,都不是這類上癮問題的根本因素:賭徒不是因為想從賭博中致富才去賭,君不見,就算已經贏了,賭徒也總是要在輸光全部所有之後才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賭桌;酗酒,它不是喝一杯或十杯的問題,而是只要一開始喝酒,酒徒就無法停止,直到醉到不省人事為止。

那賭徒嗜賭的根本因素是什麼呢?以存在的觀點來說,答案就是「孤獨感」。作為逃避孤獨感的一種形式,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中說:縱慾使人「在短暫的極度興奮中」感到「世界消失了,與世隔絕的感覺也隨時消失」,在這個時段,人不再恐懼孤獨帶來的恐怖感;但一旦這種恐懼感再度出現,「就必須重複這一儀式」。

這本書的側文本(paratext)告訴我們,Dostoevsky本人就是一個賭徒,故事也是以其本身經歷為藍本,那麼,在閱讀之先,我們會怎樣地期待Dostoevsky帶給讀者一部有關「賭徒」這個主題的小說呢?

賭徒的心理描述?賭徒的瘋狂行為?賭徒的道德訓誡?不,都不是,Dostoevsky只告訴了我們一個破產將軍在輪盤堡發生的故事。

一個已經破了產的俄國將軍,帶著她的兒女,以及一位法國債主和一位等著和他結婚的夫人,在輪盤堡過著打腫臉充胖子的貴族生活,而他們所有的寄望,就在一位俄國貴婦(將軍的姑姑)的身上,將軍、債主(法國人格里依先生)、夫人(白朗西小姐),都在等著老夫人的死訊,以期在她的遺產上分的一杯羹。然而,老夫人不僅沒有死,而且還生龍活虎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而且當著他們的面,把所有帶來的錢和財產給輸光了。

老夫人是賭徒嗎?的確,小說中她豪賭的情景就像是一個賭徒一般;但書中真正的主角,也就是本故事的敘述者亞歷西‧伊凡諾維奇才是Dostoevsky要描述的「賭徒」,他不只賭錢,也賭他對波琳娜的愛情。雖然在書中也描述了伊凡諾維奇賭的情形,但真正的神來之筆卻是在最後一段:當英國人告訴伊凡諾維奇波琳娜對他的愛,然後給予伊凡諾維奇支助以讓他戒賭創業之後,伊凡諾維奇內心的獨白。對波琳娜的愛成為他賭博的原因,但實際上,所有的獨白都只圍繞在「賭」這個行動之上。

MerezhkovskyDostoevsky是「靈魂的透視者」,《賭徒》這部小說除了描述賭,也將將軍、債主、夫人、波琳娜等人的人性顯露出來。19世紀俄國小說對人性的描繪,對現代人來說也許讀來有些不習慣,但這本篇幅不大、只花了26天寫成的小說,如果在讀完之後能夠去細想其中的意涵,書韻是會慢慢出來的。

在閱讀本文之先,順著次序先讀了〈譯序〉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人及其作品〉這兩篇側文本(paratext),讓我聯想到:在那個資訊封閉的時代,志文出版社編輯部的用心是很難能可貴的,考慮到當時的環境,編輯願意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蒐集、整理出一些資料來增加書籍的內容,雖然就版權或嚴整性來說容有爭議(當時可是還沒有所謂版權的觀念與規定),但這個「啟蒙」之功是不可沒的。相較於以前對一本書的側文本的用力,如今資訊便利了、資料取得容易了,反而側文本大多變得「文勝於質」:找幾位知名人士來寫寫序、說幾句話,不是一堆溢美之詞,就是從書中擷取一段編輯自以為適合的文字當文案。撫今思昔,我們對當年那些 願意投入這樣心力的愛書人,是真的應該好好心懷感激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