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鸚嘴。(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臺師大解析粉紅鸚嘴,發現物種適應環境變遷關鍵是「遺傳突變」。(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急遽變化,臺灣師範大學和國內研究人員跨國組成研究團隊,針對廣泛分佈在臺灣不同海拔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發現與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遺傳突變,主要是由臺灣與大陸族羣在10至15萬年前分家前的祖先承襲而來,而非近期才產生新突變。

臺灣師範大學今(26日)舉行學術成果研究發表會,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帶領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及國內外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東華大學、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美國馬利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海南師範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說明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李壽先強調,物種存續與否,和他們是否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息息相關。(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李壽先表示,研究先對1隻粉紅鸚嘴雄鳥完整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基因組,進行解碼,然後針對分佈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高低海拔間共40隻粉紅鸚嘴基因組的遺傳變異進行分析,發現基因組內有29個與高低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區域。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李壽先帶領賴鬱婷等人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指出,也比較另外40隻來自廣西至吉林的粉紅鸚嘴基因組,發現對臺灣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的突變,約百分之90也可在亞洲大陸的粉紅鸚嘴族羣中發現。由於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臺灣和亞洲大陸上的粉紅鸚嘴是在10至15萬年前才分家,因此臺灣與亞洲大陸上粉紅鸚嘴所共有的遺傳突變,應該是繼承自他們最後一次分家前的共同祖先。

團隊進一步說明,粉紅鸚嘴在臺灣不同海拔的分佈,應是1萬8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後,隨著氣候不斷變暖,分佈範圍由低海拔不斷向高海拔擴張結果,由於近期人類活動所導致地球的升溫,也會造成生物的分佈範圍向高海拔移動,因此,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瞭解生物未來將如何在暖化下,應對環境的變遷。

▲▼粉紅鸚嘴。(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團隊表示,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臺灣和亞洲大陸上粉紅鸚嘴在10至15萬年前才分家。(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李壽先強調,物種存續與否,和他們是否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在生物保育上有重大的意義,保育一個物種除要維持,甚至增加它的數量外,更要避免或減緩這個物種遺傳多樣性的丟失,這樣物種纔能有足夠的潛能,應對持續的環境變化,同樣,遺傳多樣性較低的物種,由於缺乏足夠變異,將不易適應未來的環境變化,而容易滅絕,因此將需要較多保育上的關注,以確保這些物種的長期存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