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人轉,你一定不會陌生。就算沒看過現場表演,但你肯定能說出兩個人名——趙本山和小瀋陽。再深粉兒一點,可能還知道象牙山天團——本傑明·劉能、尼古拉斯·趙四、比利·大腦袋和莫吉·謝廣坤。

有人覺得二人轉又土鱉又低俗,咋咋呼呼,污力無限,連下里巴人都算不上。可你知道嗎?人家的祖宗輩兒可是聽起來又神祕又威風的薩滿。

接下來你將看到:

● 二人轉罕見的以女為上

● 二人轉裏為什麼女尊男卑?

● 黃段子多也是祖傳的

● 跳大神跟二人轉也有聯繫

二人轉罕見的以女為上

跳舞的趙四是二人轉演員,唱曲兒的劉能是二人轉演員,演小品的小瀋陽也是。那二人轉究竟是唱、是演還是跳?

事實上,都是。二人轉是流傳於東北各地的具有說唱風格的民間小戲。一開始叫「蹦蹦戲」,演員都是農民。農忙時沒人唱,只有閑下來了,兩個人即興唱一段。別人喜歡聽什麼,就唱什麼;大家喜歡看什麼,就演什麼。

這使得二人轉雜糅了許多其他藝術元素,比如「東北大鼓」、「皮影」、「相聲」、「梆子」等等。而且要抄就大大方方地抄,二人轉行規裏有「擼葉子」一詞,指的就是學習別的藝術形式,甚至學習同行藝人的經典技藝。

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不斷「擼葉子」,二人轉發展出唱、說、扮、舞、絕五功。

「唱」、「說」、「舞」,大家都懂。「絕」指的是絕活,甩個手帕啦,劈個叉啦之類的。

咱們重點說說「扮」。「扮」指表演。二人轉男女演員被稱為「一副架」,男角是「下裝」、「丑角」,女角是「上裝」、「包頭」。兩個人經常在一場表演中扮演好多個角色,所謂「千軍萬馬就是咱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在二人轉裏,為「上」的是女性。

這非常罕見。要知道,二人轉有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清朝就有了。在傳統男權社會裡(當然,在現代社會也是),稱女角為「上裝」,罕見程度不亞於出了一個女皇帝。

為啥二人轉如此特立獨行?

二人轉裏為什麼女尊男卑?

歷史書給了我們答案:原來二人轉與薩滿文化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聽起來神神叨叨又有那麼點神祕莫測的薩滿,指的是在氏族中行巫師之職的人,是天神在凡間的代理人與化身。

在遠的讓人沒了概念的以前,薩滿誕生於北方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一開始,薩滿都是女性,男性根本沒資格扮。

● 阿布卡赫赫

相傳,薩滿是天母阿布卡赫赫轉化到人間的化身。阿布卡赫赫命令母鷹從太陽那裡把光明帶給人間,使冰封寒冷死亡的大地具有了光、熱和生命。母鷹為救受難的人民而犧牲了自己,其鷹魂變成了薩滿。

薩滿除了平時做好巫師的本分工作外,還會在祭祀中跳舞。舞蹈由一女一男完成。女薩滿處於主導地位,男性角色是她的配偶。在舞蹈中,男性圍著女性轉。

在二人轉中,也是男性圍著女性轉。男性角色扮醜,上躥下跳,都是為了突出女角的美。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系氏族社會出現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男薩滿(男酋長擔任)。不過,在祭祀中,男性要充當天母的使者,必須裝扮成女人的樣子。光穿得像女性還不夠,男薩滿臉都要塗黑,並在神帽的帽檐周圍縫上很多皮條遮著臉。不能漏了陷,讓神靈看到鬍子拉碴的男性面孔。

這就是東北二人轉早期「男扮女裝」、面塗黑色的歷史由來。到了現代,雖然臉早就不塗黑了,男扮女裝還一直是二人轉的傳統。二人轉,以女為上,是尊了祖制。

黃段子多也是祖傳的

祖制,還有另一條。

神話讀多了,你就會發現,原始神話大多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據考證,天母阿布卡赫赫的「赫赫」是滿語「女人」的意思。而「赫赫」這個詞又是從滿語「佛佛」(FeFe)女陰的音義轉引而來,寓意女人有生育奇能。

● 薩滿剪紙

在氏族社會的人看來,宇宙和萬物都是女神和她的配偶進行神聖交媾時創造出來的。因此,想要氏族一直興旺發達紅紅火火,就得在祭祀中模仿女神與配偶的行為,讓人和萬物不斷被重新創造。

在祭祀中,隨著身體瘋狂的舞動,神明的靈魂附於薩滿之身,薩滿和男助手的舞蹈模仿的是女天神和她配偶的交媾。

據記載,薩滿常常夢見自己和男助手——學名,庇護精靈,又叫愛米——成了夫妻。在夢裡,薩滿如果拒絕履行夫婦間的義務,愛米就強迫她這樣做,否則就要殺死薩滿。

● 《陰山岩畫》中的薩滿跳神

舞蹈中的性暗示一直流傳到二人轉。愛情,更準確的說「女愛男」,一直是二人轉的主要表現內容之一。表達愛情,尺度一個過當,就成了黃段子。

東北人都知道,二人轉少不了黃段子。在臺上,一言不合就脫衣服。在中國音樂研究會編輯的《東北民歌選》中,生活類題材一共有107首,涉及色情的就有46首。

這些年,為了能登上檯面,二人轉已經收斂許多了。不過,在小舞臺上的二人轉,還是「原汁原味」。「十八摸」、「摘黃瓜」、「揉旗杆」,這些都是二人轉的名曲。

● 劉老根大舞臺的雕塑

在東北民間,有「看二人轉不浪,不如回家睡涼炕」的說法;還有「姑娘要學壞,全靠蹦子帶」的俗語。(前面提了,二人轉最早叫「蹦蹦戲」)。因為太過低俗,二人轉在國共內戰時期還被禁過一陣子。

跳大神跟二人轉也有聯繫

從早年二人轉的扮相和用器上,也能看出薩滿的「遺跡」。

早年的二人轉中,被稱為上裝的女性角色,頭上得包一塊青布,上面帶著五朵大紅花和用玻璃珠子串成的齊眉簾子。五朵大紅花的造型和薩滿神帽十分類似,腦門前的簾子從薩滿遮臉用的皮條演變而來。這也是上裝被稱為「包頭」的原因。

● 老照片裏的二人轉演員,注意看女性的頭飾● 老照片裏的薩滿,還是注意頭飾~

二人轉的唱腔也很有特點,一般喜歡在每句的結尾加上「哼噯喲、噯噯喲」。

例如二人轉《許仙借傘》是這麼唱的:

「(上句)公子高山把書念,噯咳喲,噯嗨喲。

(下句)公子念書正三年哪!噯咳喲、噯咳、噯咳、噯噯喲、噯咳喲!」

這種習慣源自薩滿教的音樂。下面這段詞來自薩滿音樂《請神歌》:

「打打鼓哇,撞金鐘呀,哎呃呀!

香主爺爺上了香主身上,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一步兩步往前走呀,哎呃呀!

慢慢走哇,慢慢行呀,哎呃呀!

穩穩噹噹接香主爺爺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早期二人轉手裡拿的不是手絹和扇子,而是竹板和一尺三寸的木棒(一頭釘塊紅布條)。薩滿祭祀舞蹈同樣會使用這兩件道具。

● 左邊是二人轉使用的拍板,右邊是薩滿歌舞用的拍板

薩滿到了現代社會,就成了東北人口中看病消災的「跳大神」。跳大神也是二人搭檔,大神是女性,一抽一抽地被神上身;二神是男性,一邊敲鼓一邊唱請神的曲兒。

跳大神和二人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在薩滿祭祀中,還是跳大神的時候,都會用到一種特殊的鼓——太平鼓。跳大神時用的太平鼓,和二人轉演員演出時用的鼓是「親戚」;請神曲兒和二人轉的一個特殊曲調——神調,一模一樣。

● 唱神調時二人轉演員手裡的鼓● 跳大神時左邊二神手裡的鼓,可以和前面薩滿的鼓對照著看

更有意思的是,十個跳大神的二神,有八個是唱二人轉兼職的。沒辦法,這年代誰都不容易,搞幾樣兼職才能養活一家好幾口。

所以啊,別瞧不起二人轉,人家的祖宗輩兒可是大名鼎鼎的薩滿,是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於苑冬:《東北「二人轉」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趙鳳山:《論二人轉起源於薩滿歌舞》,《滿族研究》;顧湘:《東北二人轉發展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王悅:《東北二人轉與薩滿文化》,《戲劇文學》;

楊樸、楊暘:《二人轉與薩滿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徐薇:《自我、角色與鄉土社會——對民間二人轉藝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個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

關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頂部關注視知TV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健康、電影、男裝、寵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為你解釋世界。


謝邀。

看到這個問題,我很糾結。

二人轉屬於曲藝的一種。屬走唱類。是以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了蓮花落等演變而成。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過去有蹦蹦戲、秧歌、小落子等名稱,1952年定名為二人轉。

提到二人轉,不可避及要提到趙本山及本山傳媒旗下的二人轉演員及其作品。從一個地方區域表演的曲種,到火遍全國的一種演繹形式。趙本山及其弟子,功不可沒。起碼在普及和推廣二人轉這件事情來講,絕對是大功。

然而,因為這種普及的過程太快,二人轉在被傳播和普及中,只是保留了能被短期或者快速記憶的幾個點。比如著裝或者手絹這樣的道具令人印象深刻,以及演員之間熱場的墊話等等超過了正戲的份量。更多是展現了演員本身的魅力,而非藝術的全部魅力。從這點來說,又很難不去有一些批評性的言論。

所以,這是個很糾結的問題。倘若沒有這樣的普及,二人轉只是地方曲種,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從業者,也不會有高的投入和回報來吸引年輕演員的加入,甚至於連老演員都留不住,會陷入一種死循環狀態。一如現在其他的非遺曲藝形式,比如我比較熟悉的京韻大鼓面臨的問題(這個我可以寫本書的吐槽,以後慢慢再吐槽)。然而,正是這樣的普及,卻也在一定程度改變了二人轉「本來面目」——對於很多從業者或者旁觀者來說,認為藝術具有引導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呈現給觀眾什麼,觀眾會習慣什麼。但是,對於市場來說,這樣的引導獲得回報的速度,遠不如直接給觀眾最直觀和直接的刺激來得快。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二人轉越來越低俗的原因。畢竟,拿這些來刺激觀眾,要比賣著力氣流著汗珠唱兩個小時快且賺得多。且不提演員怎麼想,演員的老闆總得掙錢啊!

最後,分享幾個二人轉吧。不是本山傳媒的作品。

因為不能直接插入視頻,只能插入鏈接了。

1、這纔是二人轉!東北二人轉經典正戲《豬八戒拱地》

http://toutiao.com/item/6481623184020865550/

2、二人轉苦戲絕唱《六月雪》聽完重新認識了二人轉

http://toutiao.com/item/6478614693589025294/

3、東北二人轉拉場戲《梁賽金擀麵全傳》這纔是二人轉!

http://toutiao.com/item/6482062647373070862/

4、二人轉《楊三姐告狀》,唱得真好!

http://toutiao.com/item/6463733934629847565/

5、二人轉《包公斷後》現場實拍版

http://toutiao.com/item/6463778292334854669/

6、這纔是二人轉!二人轉正戲鋸大缸+豬八戒拱地,感謝分享收藏

http://toutiao.com/item/6481611118375600653/

7、小豆豆張小光傳統二人轉二十四孝聞雷守孝,看完愛上了二人轉!

http://toutiao.com/item/6471070929429463565/

8、鄭淑雲閆豐二人轉《黃氏女遊陰》,有趣好聽又感人

http://toutiao.com/item/6463738385532977677/

9、張小光楊金華傳統二人轉二十四孝《擔水孝婆 》詼諧幽默又感人

http://toutiao.com/item/6470719240243511821/

10、張小光小豆豆傳統地方戲二人轉二十四孝哭竹生筍,感動了多少人

http://toutiao.com/item/6470829621179843086/

11、小豆豆張小光傳統二人轉二十四孝吳猛喂蚊,感動多少人的孝順故事

http://toutiao.com/item/6470828406169666062/


我就東北的,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居住的城市的一些有檔次的洗浴,在晚上休息大廳演齣節目.基本上都有二人轉.黃段子肯定有.而且不少.甚至很過分.顧客哈哈大笑.但也就是一笑而已.無人指責.也沒有人為此而中途離開,.但最後一個節目肯定是音樂獨奏.笛子啊..小提琴啊,蕭,甚至鋼琴.主持人會說,大家剛才的耳朵受到污染,現在給 大家清潔一下然後休息.

可以說,在這種地方唱些黃段子是難免的.拿生理缺陷也有許多.對比之下.,我覺得黃段子比拿生理缺陷強一些.只要不太過分,也不算啥.大家就是圖個樂.二人轉本身就是民間藝術.甚至藝術也談不上,.把二人轉抬高也不值當.就是民間小曲,惡俗談不上.只能說有些低俗.但無傷大雅


二人轉這一地域特色突出的東北曲藝,因為趙本山而被全國觀眾熟知,而圍繞這一地方曲藝,高雅還是低俗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止。

到底該怎樣去看待二人轉?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人轉的出現己有三百多年歷史,是農耕文化的產物。眾所周知,東北由於氣候原因,每年有五個月左右的農閑時間,一些能說會道的人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遣方式,並且能養家餬口,自此,二人轉表演方式逐漸成熟,並在廣大東北農村流行開來,婚喪嫁娶都少不了請二人轉表演。表演場所都在農家院子、田間坑頭。由於表演者和觀眾大都沒什麼文化,表演的內容大都是離不開大姑娘小媳婦,一男一女在臺上互相挑逗,插諢打科,性意味直白露骨,而臺下的人也就哈哈一笑圖一樂子,這時期的二人轉表演,是不能用高雅或低俗來評價的。

由於二人轉表演者大都出身窮苦,沒有系統的曲藝學習,文化知識普遍偏低,在二人轉的表演生涯中充滿辛酸坎坷乃至曲辱。只有不但地提高表演水平和豐富表演內容,纔不被轟下臺,才能掙錢餬口。因此才形成後來二人轉演員的說、唱、扮、舞、絕,類似於相聲的學說逗唱。每個人都會多門才藝,並且要有絕活,才能生存下去。

二人轉這一東北地方曲藝,被全國觀眾熟知,趙本山功不可沒。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藝的審美要求自然隨之提高,傳統二人轉表演在東北還能免強生存,但要推向全國顯然行不通,因此,趙本山提出了:綠色二人轉。成立本山傳媒,將成熟的二人轉演員招至麾下,將傳統的二人轉表演中的葷段子粗口去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行改良,並推向全國。

受到歡迎也受到批評,大多是表演尺度的拿捏和一些人接受不了二人轉的表演形式。

說了這麼多,到底是高雅還是低俗呢?

我的看法是,二人轉是一個曲藝種類,其本身不存在高雅低俗與否,全在表演者所表演的內容。就象相聲,解放前也與二人轉類似,在酒樓茶館,也有葷口,解放後通過改良,相聲是高級幽默藝木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可當下也有人把它說地攤了。

如果一定要界定二人轉,用高雅低俗都不恰當,用通俗更為合適。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e2cc88687cc9b7a0934be131734587c", "vname": "", "vid": "v02016f50000bd1jk8g858lvukstp530",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49.721,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7141333}, "ultra": {"duration": 49.721, "h": 1280, "subjective_score": 0, "w": 720, "file_size": 14842507}, "normal": {"duration": 49.721,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4477307}}, "src_thumb_uri": "977d000f0c0e9132635f",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932800024ba6b91f03e6", "vu": "v02016f50000bd1jk8g858lvukstp530", "duration": 49.721, "thumb_url": "932800024ba6b91f03e6", "thumb_uri": "932800024ba6b91f03e6", "md5": "1e2cc88687cc9b7a0934be131734587c"} --}


二人轉本來就是民間藝術,正戲很多也很長但是有幾個人願意花個三天三夜的看完呢?二人轉演員賺不到錢怎麼生活?你以為他們願意滿嘴跑火車的活著?被打罵的沒有尊嚴?存在必有道理,不管怎樣給人家一個生存空間吧!不喜歡可以不看!不必道德綁架!很多所謂高雅藝術又有多少人能夠欣賞明白?多元化的社會自己人還容不下自己人啦?


有一年去東北旅遊,在瀋陽,導遊問大家去不去看劇場裏的二人轉表演,可是沒有一個人報名,紛紛表示低俗的可怕,看來現在大家對這種民間表演形式不看好。其實不然,二人轉在東北有廣闊的羣眾基礎,可以說是東北人老百姓的文化精髓之一,只是讓一少部分民間藝人為了獲得利益,滿足某些人的低俗要求,發展成了這樣子,甚至有些惡俗。我想在廣大老百姓之中依然活躍著一些積極向上的表演,這也是大部分人的追求。因此那些低俗、惡俗表演一定會走投無路的,鄉俗俚語的二人轉表演永遠不會過時。


這個說的是哪,大的劇場裏的二人轉是打打擦邊球,小的地方就是圍繞的那幾個球哈哈哈。你說是低俗或惡俗吧。說起來現在誰還在看二人轉,又有幾個在唱真正的二人轉,現在的年輕人都是以二人轉做為跳板,好進入演繹圈。說起低俗惡俗這要和生活環境有關,以前農村文化都比較低,高俗大雅老百姓也看不懂,為了迎合觀眾需要,就會有些葷段子,二人轉又是老百姓田間地頭的藝術,後來經過改良才走上了大雅之堂。


做為東北人,不太喜歡二人轉,但不認為惡俗,只能說.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傳統的二人轉中,雅多俗少,只是在開場白中,有點葷段子,只能逗觀眾哈哈一樂,活躍場上的氣氛而已,傳統的藝術,經過多少代人的傳承與發揚,得以保存下來,不能說不高雅就否了,或打入十八層地獄,一切都追求高雅,把一些傳統做,民間的都否了,怎體現文藝服務於大眾文化,帖近於百姓生活。


前段時間小區下面有一酒商做宣傳,請了一男一女兩個二人轉演員,這天氣晚上已經只有7,8度,演員也只著少許演出服。雖然臺下觀眾加起來也沒有二十人,他們依舊在那賣力的表演,我抱著我兒子散步,只聽了一段,確實各種低俗艷語。然而我想,若不是為了生計,誰又願意在這冬夜寒風裡賣力的取悅別人?此類街頭表演,本不期有多少藝術內涵,只我等平民,勞作困苦,茶餘飯後,一頓逗樂的消遣罷了。所以,我覺得,你若歡喜,便報以真摯掌聲,若不愛看,也別惡語相加。生而為人皆不易,你我這樣,他們大抵也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