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陳淑娥╱專題報導】

台中「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以3個10年在清水展開文化造鎮,從推廣音樂、保存楊肇嘉六然居、捍衛高美溼地淨土到集資買下大楊油庫,守護牛罵頭近30年光陰。去年協進會成立「拍瀑拉文化基地」,展開大肚王國與拍瀑拉文化的踏查及研究,共同推動大台中的史前文化研究,做為下一個5年計畫。

一雙鞋 教導賞樂禮儀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原是獸醫,1986年返鄉後,選擇第二興趣音樂來創業,開起唱片行,慢慢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將唱片行稱為音樂沙龍,而「牛罵頭音樂節」更成為清水造鎮的重頭戲。

吳長錕說,為培養當時的音樂氛圍及禮儀,他們買了很多零碼鞋放在音樂會現場,讓穿拖鞋來的人也能換鞋進場,還有人幫忙家長帶小孩;為讓聆聽者能學會拍手,更在現場「布樁」帶動拍手,拍久了大家都知道何時該拍了。

使命感 踏勘清水史跡

但是,身為清水人的吳長錕及以文化傳福音的清水高中歷史老師胡淑賢卻疑惑著:「身為清水人,卻不知清水文化到底在哪裡?」南下嘉義新港聽了一場社區再造說明會後,他們憑著一股對在地文化的使命感,堅信「新港能做,我們也能做!」1994年成立了「牛罵頭文化協進會」,隔年以高美溼地作為社造基地,展現對傳承地方文史的幹勁及熱忱。

吳長錕等人第一步就是記錄清水,從實地踏查、文獻分享再走回現場,開始慢慢挖掘出清水的文化,20多年來不曾間斷。從音樂造鎮開始引起愛樂人的共鳴,接著搶救楊肇嘉六然居,最後雖然以失敗收場,但在反海渡燃煤火力發電廠卻得到另類成功。

他們更花了15年青春,讓高美溼地奠定出法律地位,於2004通過野生動物保護區,更集資買下大楊油庫等,種種努力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從成功中學習經驗,更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做為下一次行動的借鏡。

耗23年 掙19文化資產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給自己30年的時間成就一個社區,23年以來致力文化資源調查、推動及保存,目前清水地區至少有19項成功列入台中市的文化資產。

協進會已階段性完成任務,也面臨到困境及瓶頸,吳長錕開始思考是不是要轉型,於是2016年協進會正式取得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3、4棟的5年經營權,成立了拍瀑拉文化基地。

吳長錕表示,拍瀑拉文化基地以史前文化為核心價值,透過文化空間來經營管理,運用過去既有資源,加上政府的計畫來執行,並走向文化產業發展,既有收入又不失社會責任。首要目標是將1.66公頃的牛罵頭文化園區經營起來,再盼擴及清水其他景點,最後是將整個大肚山為場域,這就是文化基地的5年計畫。

遺址區 成史前博物館

拍瀑拉族原住民分布在台中大肚、大甲、沙鹿、龍井、梧棲、南屯及清水區一帶,是建立構成大肚王國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在荷蘭、明鄭和清治時期都有被討伐紀錄,1731年至1732年該族反抗漢人的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為史載最大的熟蕃民變。

吳長錕說,透過牛罵頭文化園區史前文化、神社文化,兵仔營文化3個風貌,再針對大肚山平埔族後裔以前生活的場域、挖到的遺址及文獻的資料收集,透過展示、教育推廣及行銷規畫,與社區各社團及中小學合作,盼讓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成為結合保存、研究、展示、教育、推廣、文創等6大功能的人類史前博物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