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的「南國紅豆」這個美稱,是周總理親自贈予的。1956年5月,廣東粵劇團赴北京參加會演,周總理親自接見粵劇團的主要演員,並在座談會上說:「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自此之後,粵劇就有了「南國紅豆」的美稱。

粵劇是南方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劇種,又稱為廣東大戲或大戲,起源於南戲,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在東南亞的華人區裏尤為流行,還有專門的粵劇團。

關於粵劇的產生和形成,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過大部分人認為,粵劇是在明朝中葉的時候開始產生萌芽,東部沿海地區的南戲、崑腔流傳到廣東後,與本地的傳統小戲相結合,然後經過不斷地發展,形成粵劇。

粵劇同其他劇種一樣,也是有著唱唸做打這四大基本功組成的。粵劇的唱腔歷史經歷了四大聲腔,最終選擇了同京劇一樣的皮黃腔。在清朝初期的時候,弋陽腔和崑山腔傳入廣東,粵劇吸收並運用這兩大聲腔。

到了清朝中期,梆子腔傳入了廣東,粵劇又開始以梆子腔為主,直到太平天國時期還在用梆子腔演唱。之後由於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起義領袖李文茂是唱粵劇的,清政府於是下令禁演粵劇。

當時執行禁令的是廣東總督葉名琛,他在廣州曾被李文茂的手下圍攻多次,恨屋及烏,對李文茂及其粵劇藝人都深惡痛絕。他不僅下令禁演粵劇,還讓所有的粵劇團全都解散。這個禁令從鹹豐四年起,直到同治初年才解除。

在粵劇禁演期間,粵劇藝人大多數轉行去唱皮黃腔的徽劇,等到禁令解除的時候,粵劇也就融入了皮黃腔,並且以皮黃腔為主,以其他腔調為輔的聲腔,就像現在我們聽到的粵劇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