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以後出現的軍事獨裁者統治也被稱為考迪羅(Caudillo),或者稱為考迪羅主義、考迪羅制度,原意是首領、頭領。考迪羅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獨裁製度。而德國法西斯獨裁統治,是壟斷資產階級對內實行的極端專制的恐怖統治。德國的政治警察「蓋世太保」,可不經法律程序,肆意將成千上萬的進步人士投入監獄。德國的法西斯組織「衝鋒隊」和「黨衛軍」,製造了無數反猶太人和迫害政敵的公開暴力事件,搜捕所謂的「國家的敵人」,對人民進行迫害和控制。用獨裁代替民主。對外:法西斯政權都狂熱的進行侵略和擴張,醉心於建立龐大帝國。

拉美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獨立後至20世紀前盛行。考迪羅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對外投靠外國勢力,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反抗。

第一代考迪羅代表人物有墨西哥的伊圖爾維德·聖安納(1794—1876);阿根廷的羅薩斯(1793—1877);巴拉圭的何塞·加斯帕爾·羅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亞(1766—1840)。第二代考迪羅多通過「選舉」或政變上臺,其代表有巴拉圭洛佩斯父子:卡洛斯·安東尼奧·洛佩斯(Carlos,1792—1862),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1827—1870);祕魯的拉蒙·卡斯蒂利亞(1797—1867);阿根廷的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1801—1870);委內瑞拉的安東尼奧·萊奧卡迪奧·古斯曼·布蘭科(1829—1899);玻利維亞的馬裏亞諾·梅爾加雷霍和伊拉里翁·達薩等。

獨立戰爭結束後,軍隊在新生國家中的分量大為增強,成為左右各國政局走向的關鍵力量。龐大的軍事開支也成為各個新生國家最主要的公共支出,常常使各國政府的財政處於破產的邊緣。作為軍隊的領袖,考迪羅自然地在政治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發言權。他們中的一些人依靠軍隊的支持登上政治舞臺,成為國家領袖。一些人則在幕後操控政局,以非正常的方式廢立政府,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這樣,獨立戰爭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考迪羅時代的開始。

在殖民地時期形成的二元結構中,以工商階層為主體的城市精英佔據著優勢地位和政治話語權,而農村的地主階層則處於次要的依附地位[4]。隨著獨立戰爭的勝利,西班牙殖民統治被推翻,拉美西班牙語國家迅即出現了政治真空。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由於拉丁美洲地區土地遼闊,地形複雜,交通不便,加之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等原因,西班牙各總督區之間,各總督區之內的各地區之間,均缺乏一種橫向聯繫,殖民統治者主要是通過上自西班牙王室下至市政委員會縱向聯繫的方式進行其統治。隨著殖民統治的相繼垮臺,傳統式的縱向聯繫的統治方式迅速中斷,於是拉丁美洲上層出現了「政治真空」,下層形成了一盤散沙的混亂局面。在這種形勢下,由誰來填補這個政治真空,明顯地擺到了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各國的各階級、各集團代表人物的面前,在缺乏政治調節機制下,以暴力奪取政權,就成為勢所必然。可見,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地區出現政治真空對考迪羅出現有多麼重要的關係。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西爾斯指出:「從其歷史觀念來說,考迪羅主義只有在中央政權消失或倒臺時才能出現」,它是「一種社會消亡時的政治產物」。[5]

拉丁美洲長期以來存在著自給自足的封建大莊園制。長期以來,農業是拉丁美洲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大莊園則是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大莊園主嚴格控制家族、總管、僕人、債役農、佃農等,享有絕對權威,實行家長式的統治;大莊園主可以聽取下屬的申訴,執行法律,一般還可以開庭審判,儼然是國中之國的君主;大莊園一方面有大量耕地、牲畜和各式農具,從事農牧業生產,另方面還有木工、鐵工、麵包師、裁縫和蠟燭匠等手工業者,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其產品幾乎可以滿足整個莊園的需求,一般只有少量貴重物品和奢侈品需從國外購買,是一種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形態。莊園同外界聯繫很少,只有一條小路連接鄰近的莊園、村落和城鎮。大莊園主在19世紀初動亂的年代裡,為了財產和生命的安全,或請求考迪羅保護,或自己組織私人武裝,保護莊園並擴大自己勢力,成為考迪羅式的人物。拉丁美洲的大莊園是19世紀初產生考迪羅的溫牀,也是考迪羅獲得支持、賴以生存的基礎。

拉丁美洲存在嚴重的宗教勢力,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天主教會是拉丁美洲封建統治制度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天主教不僅是拉丁美洲精神意識上的統治者,而且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獲得了重大權益。它在政治上是一個封建堡壘,在經濟上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在19世紀初葉革命烽火燃遍拉丁美洲的關鍵時刻,他們同考迪羅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指出:「毫無疑問,在獨立戰爭期間和以後混亂的年代裡……教會是同軍人和土地貴族站在一起,以反對進步立法和民主政府」。


從本質上來講,拉丁美洲在獨立後出現的軍事獨裁是一種依託於大莊園經濟與軍隊支持的獨裁,獨裁者往往不是曾經擔任軍隊要職就是由軍隊扶持上臺,經濟上往往與地方的大地主大莊園主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在獨裁期間的經濟政治政策制定上幾乎完全向這些大地主大莊園主的利益傾斜,而後者最要緊的利益就是不斷的集中土地並且大量的生產並且出口初級產品,完全依託於世界市場。

這些獨裁者也被稱作考迪羅,是從西班牙語Caudillo之間音譯而來,直接翻譯為「首領」。如果獨裁者佔據了首都建立了所謂的「中央政權」,即所謂的「考迪羅」,而如果實力稍弱,只能割據一些城鎮和農村,建立「地方政權」。也就是說,在中央的可以被看做是超級考迪羅,地方還有許多的地方考迪羅。當沒有獲得政權之時,「考迪羅」會積極密謀政變以奪取政權,而當他們獲得政權之時,就會千方百計討好大地主、教會和軍隊,用國家財產收買這些勢力,以求維護自己統治的穩定。

而希特勒建立的獨裁,則是要依託於政黨政治的。希特勒上臺首先是作為納粹黨的黨魁,通過公開選舉,爭取民眾的支持當上魏瑪共和國的總理,進而當上總統,到最後成為第三帝國的元首。上臺的方式仍然是通過政治宣傳以及政黨支持。而最初軍隊系統尤其是陸軍對納粹黨以及希特勒都不是很感冒。拉丁美洲在20世紀產生的許多新式的獨裁者,被稱之為新考迪羅,在上臺以及霸攬大權的過程中對希特勒的經歷有諸多的借鑒之處。儘管兩者的獨裁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民眾、國家來講,傷害幾乎是相同的。


差別其實不是特別大,只是拉美因為本身民族成份比較複雜,所以沒有特別的以民族主義作為幌子,另外拉美國家的軍事能力都不強,美洲這個體系基本是由美國在主導,所以拉美國家的軍事獨裁者基本沒有走軍事擴張道路的。只是在末期,阿根廷曾經為馬島和英國發生過軍事衝突,但也很快失敗了。

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連軍服都和納粹有點像

整體來說,右翼獨裁都是自由經濟加上軍事獨裁,希特勒儘管上臺初期依靠選舉,但後期也是走的這個路線。通過扶植壟斷性企業在一個時期內創造出經濟繁榮,從而維持獨裁。無論是拉美還是希特勒,基本都是這個路子。


這個問題已經是第三次向我提出了,前兩次沒有回答,因為不知道,我只知道墨西哥有一個迪亞斯是獨裁者,智利也有個獨裁者叫何塞-拉蒙,前一個統治墨西哥三十多年才被推翻,他們與希特勒的獨裁的區別在於前兩個只是內部專制,大權獨攬,謀取家族和個人利益,極其腐敗,召致廣泛的反對,然後被推翻,而希特勒則是一心為了德國,而奉獻個人,德國人對他狂熱崇拜,無限服從,他為了德國放棄了一切個人愛好,不喫煙,不喝酒,不喫肉,生活簡樸,不結婚,一心要為德國解決生存空間問題,人口問題,耕地問題,猶太人問題,他廢除凡爾賽和約,收回蘇臺德地區,佔領菜茵區,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瓜分波蘭,擊敗法國,洗血一戰之恥,消除失業,改善德國人的生活,重新武裝了德國,使德國重新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僅在二戰以前,希特勒所達到的目標,都是任何其他人一項都難以達到的,不然,要讓德國人死心塌地服從一個人,可不是那麼容易。


多謝邀請。本質上是相同的。獨裁本質都是專權獨斷的統治。不論是智利的軍事獨裁何塞拉蒙,還是希特勒,墨索里尼,西班牙佛郎哥,現代的薩達姆等,本質都是一樣的。

但提到獨裁,我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發動二次大戰的希特勒。獨裁者由於國力不同,對周邊國家和世界的危害不同,所以給外界的看法會帶來差異。比如佛朗哥對周邊危害也不大,後期對民主還比較寬容。



一個是幼兒園霸主,一個是地球村惡霸,前者沒啥理想,沒啥理論,僅僅靠武力維繫統治,後者擁有完整的理論,廣泛發動全國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前者往往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後者則是以自己所認為最正確的方式為國家前途命運拼搏,二者除了都是獨裁外不可同日而語。


拉美的獨裁政治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獨裁統治有本質區別,主要區別如下:(1)國情不同,拉美治理體制落後,德國地處西歐,體制發達。(2)動機不同,拉美獨裁主要基於個人對權利的熱衷,而德國獨裁從表層講是集權,發動戰爭控制世界,其實它有其更深層次的動機,種族優劣論佔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對於希特勒本人,還是對於整個德國民眾。種族優劣論貫穿始終,在方方面面得到了體現。獨裁和戰爭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這是與拉美獨裁最本質的區別。


一、拉美的軍人政權,是殖民或皇權統治被推翻後,軍事精英推翻政治精英的統治,自己動手為自己收刮民脂民膏,以前是為貪官污吏收刮民脂民膏。

二、希特勒納粹是民粹極端主義政權,有著「理想主義」的民族優越性的政治運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