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宦官,朋友们肯定会想到“太监”一词,实际上,“太监”与“宦官”是两码事,只有职位达到一定等级的“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作为我国封建史上独有的产物,最早的宦官起源于夏朝,到了西周时期,宦官才有正式的编制。

  秦朝时期,随着封建社会迈入君主专制,宦官制度被再次完善。

  通俗点说,秦朝以后的宦官具有双重属性:分别是“家奴”与“官员”。但是,在唐朝以前,宦官掌权只是特例,并非所有宦官都是大财富、大权力的拥有者。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宦官为何在唐朝之后变成最容易捞钱的公职?

  这里,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唐朝宦官的致富途径。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太宗死后,制度渐弛。

  随着宦官制度的完善,唐朝的宦官每年都能领到朝廷发放的俸禄,待遇方面与其他朝官别无二致。此时,唐朝官员通常能领到俸钱、禄米两种工资。此外,还有劳力和职田等,朝官能享受的待遇,宦官也能享有。又因宦官常伴君王左右,所以,宦官平时获得的赏赐比朝官多得多。

  例如:新皇登基、担任军国、对新皇的拥戴之功、护驾之功等等。这笔赏赐颇为不菲,通常是晋升官爵或发放实物。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集团执掌神策军,也就是说,首都附近的军事大权尽归宦官,某些地方军阀通过军事条件赚钱的渠道,宦官也能依样画葫芦,大赚一笔。

  然而,上述的“正当收入”,对于宦官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在宦官收入中占大比重的仍是“灰色收入”。

  作为君王最宠信的人群,宦官打着皇帝的旗号捞钱绝非难事。比如:某些官员想要晋升,必须要通过“当红”的宦官牵线搭桥,毕竟,他们有话语之便;有时宦官会向官员传达皇命,这时,宦官们往往会借机宣索,损公肥私,从国家项目中捞钱。

  上面这笔灰色收入我们暂且将其定性为“政治性灰色收入”,其实,除了这笔钱外,宦官还能从国家经济和宗教中赚钱。

  例如:唐朝皇帝通常会将宦官任命为教坊使、功德使等,派他们外出办事。借此机会,宦官们往往会对百姓进行盘剥,利用职务的便利赚取灰色收入。攒下一定本钱的宦官,还会在民间经营产业,例如:赌场、高利贷等。

  由于,朝廷职务的原因,宦官的身份在无形中为其产业提供了保护伞。

  其实,宦官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收入,那就是“遗产继承”。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问了,宦官无一例外全是“去势”之人,全都是因为家境贫寒入宫,怎会有这笔飞来之财呢?这就得从唐朝中后期,宦官的养子之风说起了。

  由于,宦官都是无法生育的男人,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使他们渴求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了找到心理安慰,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娶妻养子。虽说,无法尽人事,只图心理平衡罢了。除此之外,宦官养子还会巩固宦官的自身势力。

  唐朝后期,几乎每个得势的宦官都有一种党羽。明朝时期,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就是宦官养子的典型,其身边的党羽基本都是以养子、养孙的身份环绕在魏忠贤左右。如此下来,当宦父去世后,宦子就能继承养父积蓄了一辈子的财产。

  唐朝初期,宦官的势力受到统治阶级的限制,地位不高且人数较少。到了玄宗时期,宦官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有史料记载:“崇重宫禁,中宫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到了后来,李辅国、程元振等人的发迹将宦官的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此时,甚至有宦官被加封三公、王爵,有权参与朝政。

  由于,李世民开启的先例,唐朝皇位继承极不稳定。唐朝后期的十三位皇帝,有十一位是宦官决定的。控制住皇位继承人也是唐朝宦官强大的一个标志,新皇帝也不得不由此重用宦官,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唐朝的宦官已经是官僚化,他们自成体系完全脱离皇帝和朝臣的控制。

  据记载,从唐宪宗开始直到唐昭宗,期间的九个皇帝中,他们的登基都是有宦官参与其中的。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有宦官插手,由此可见,宦官的权势已远非唐初可比。到了后来,神策中尉、监军使这种官职已成了相对固定的宦官使职,担任这些职务的无不是宦官。

  由于,这些职权在整个官僚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宦官的权势到达了巅峰。我们今天探讨的宦官敛财问题,实际上,正与这种水涨船高的权势增长密不可分。

  宦官是唐朝国家机构中最特殊的群体,从表面上看,生杀予夺的大权把握在君王手中,然而,宦权的增长势必会导致皇权的旁落。在长时间的利害倾轧下,这些宦官掌权后暴露出的野心与正常人无异,因其变态的心理甚至犹有过之,对财富、权力的渴求也就更加赤裸。

  参考资料:

  【《新唐书》、《唐代的宦官》、《宦官之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