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德」字本來就很任性,既可以有這一橫,也可以沒這一橫,大家用拼音輸入法輸入de看看,既有"德",也有少一橫的「徳」。

當然了,中國人最喜歡編故事,這個字背後肯定會有故事,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說創始人楊壽山在請人題匾時,有意讓人把這個德字少寫一筆,好讓大家一條心,齊心協力,把生意做大做強,因為這一橫插到心上顯得很不吉利。

一說是題寫匾額的秀才喝酒大了,有點不清醒,結果寫字時漏掉了一橫,楊壽山一開始沒看出來,後來發現了也只能將錯就錯,對人解釋說少一個是為了生意興隆。

故事當然只是故事,真實原因是「德」在古代一直就有兩個寫法,既有多一橫的"德",也有少一橫的「徳」,學名叫「異體字」,完全通用,寫哪個都沒錯,個人愛好而已,比如明朝宣德年間的貨幣「宣德通寶」中的「德」字就是有一橫的。

與此類似的是「明」,既有日月組成的「明」,也有目月組成的"眀",完全可以通用,大家不妨用拼音輸入法打字試試看——德、徳、明、眀,這四個字長得很像,但不完全一樣哦!

從區區一個漢字,便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我們驕傲!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關於全聚德,大家都非常強清楚了,烤鴨還是非常好喫的。

但是很多人看到「全聚德」牌匾,還是不忍問一句:這個「德」是不是寫錯了?怎麼少一橫?

當然,開局一張圖,故事全靠編。

有人就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人說,當時楊老闆把錢子龍請來,兩人對飲開懷,楊全仁得知錢子龍書法非常好,於是馬上拿出筆墨紙硯,請錢秀才題個字。由於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寫了一橫。

還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業時,一共僱了13個夥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幹活,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聽到這,也許您會反問: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嗎?

廣大人民的想像力,創造力是無窮的,還收受爭議的「避暑山莊」等等,這些著名的牌匾。

那在廣大人民羣眾嘴裡,能說出花來。

事實上是這樣嗎?我是不知道的。

但是古人寫錯字的,確實不多。

之所以大家對這些字產生「誤會」,關鍵原因還是因為「不寫書法」

練過書法的人,懂字源的人,是不會有這些誤會的,更不信這麼多故事。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

「德」這一橫,該不該有!是古人寫錯了,還是今人學錯了。

漢字,我們學的肯定是沒錯的!

古人,也沒寫錯。

因為「德」的寫法,有很多,缺一橫只是其一而已。

還有如下寫法!

徳 恴 悳 惪

等等。

總共十幾種寫法。

不學書法的人,肯定認不全。

學書法的人,也就是最多三四種。

只有對古文字研究很深的人,才能認識大部分。

今天我們來說說,為何漢字發展非常有序的中國「德」字,有橫沒橫都對!

要知道,漢字的雛形的「大篆」

大篆包含甲骨,金文。

而金文是現代漢字的基礎,在字形規律上,幾乎完備。

這兒就是「德」的金文。

左邊是雙人,上是「十」,中間是「目」,下是「心」

是沒有橫的。

所以在幾千年前,「德」就沒橫。

但為什麼有橫也對呢?

要知道,秦才統一文字,叫「小篆」

之前的文字都是沒有統一的,但是大體都差不多,所以一個文人遊歷各國傳道,都可以做到。

等到秦的時候,就以秦自己本國為標準

到現在就有橫了

但是,這個梗,之所以可有可無是因為「德」寫法不同而導致。

如金文一樣

中間可是「目」,倒下來的「目」

也可以直接寫成「直」

所以這個「橫」。

就完美破案了。

古代字,部分結構可以「替換」

比如「我」字,就有多種寫法

滑鼠寫,有點醜

所以,大家就不必提古代人的牌匾操心了。

現代人古文化積累不足不說。

古人,掛這麼一個錯字「牌子」,很有面子嗎?

尤其做生意的,怎麼可能會犯這種錯誤?

所以,各種版本故事,聽著開心就好了,沒必要當真。

還是要遵重傳統文化,纔是正經事。

你們說呢?


德(得)的初文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會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無歪心雜念為惪;後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為也要正直。德借「得」聲表示心底正直、行為也正直所得到的纔是真正「得」。通過歪門邪道所獲取的財富,非所得。不屬於自己永遠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敗分子,貪污所得,最終都得被清算充公,一無所得。

從少一橫來看,是少了「直」中的下面一橫「一」。直(止)是由十、目和橫「一」會意而成的字。「十」表示上下左右,或東西南北,這裡表示木工或建築工人用於吊「垂線」測量建築的牆體是否垂直;「目」表示眼睛,這裡指觀察垂線是否和建築牆體垂直平行;「一」表示地面。直借「止」聲表示垂線靜止纔可判斷是否垂直。

所以去「全聚德」中」德「少了那一橫為」地「。天為上,為天子,為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地為下,為勞苦大眾,為平民百姓。寓意是這裡不喜歡那些沒錢沒勢的平民。至於書寫者是故意還是疏忽,總之是錯字。


「全聚德」的「德」少一橫,別想多了,想多了就是意淫。在繁體字中「德」有兩種寫法,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人們的習慣不一樣而已。

「德」多一橫,少一橫沒有區別,同音同意。在歷史上,「德」字的寫法變來變去,例如在價值連城的宣德銅爐的年款上的「德」跟全聚德牌匾上一樣都沒有一橫。而同一時期的宣德通寶上的「德」就有一橫。雖然寫法不同,但意義相同,沒什麼區別,過度的解讀就是一種意淫,而且也毫無意義。

繁體字雖然筆畫多,不好寫,但形象直觀,具有一種藝術的美,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現在的簡體字,讓人一言難盡。多少人都不會讀和寫繁體字,可謂是中華文化的悲哀。推行簡體字的人,弄巧成拙,讓人無語呀!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發揚傳承。瞭解過去,預見未來。


「全聚德」閃光的牌匾,一掛就是百餘年,細心的朋友會有疑問,怎麼匾額上的「全聚德」的「德」字中間上了一筆橫呢?

有人說是楊壽山創店的時候,為了讓大家齊心協力把店鋪的生意做大,故意讓秀才子龍少寫一筆,寓意大家心上不能安一把刀,要安心幹活。還有人說是錢子龍筆誤,楊壽山把秀才請來後,便好菜好酒款待,誰知道這秀才不勝酒力,寫字的時候精神恍惚,漏寫了一筆。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證。

其實,「德」字在古代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在唐宋元明清一些書法家的筆記中印證這一點,北宋真宗年間鑄造的貨幣「景德通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宣宗年間鑄造的貨幣「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可見,「德」字有沒有一橫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全聚德為了還原匾額的原貌,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匾額「全聚德」的「德」字少了一橫。


在古代書法裡面「德」字大部分書法家不寫那一橫的,最早見到心字上面帶一橫的的書體是南北朝的碑刻。

由於顏真卿的書法受北碑的影響,他和柳公權的楷書的「德」字都帶橫,其他的書法家一般不帶橫。

甲骨文時期的德的寫法其實最簡單,就是十字路口有一隻眼睛,在尋找防線。如下圖:

周朝時期,出現了金文,金文相對於甲骨文的「德」字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在眼睛的下面加了一個「心」,如下圖:

到了漢代,出現了隸書,隸書已經很接近現在的人了文字了,被稱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在歷史裡,一般的「德」是不加橫畫的。如下圖:

我見到的最早出現橫畫,是在南北朝時期,下面這個字來自北朝的碑刻,它比一般的德字多了一個橫畫,如下圖:到了唐朝,這種寫法就比較普遍了,包括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都曾經寫過加橫畫的德字。

如下圖:

所以,

全聚德的德字並沒有錯誤,在書法裏是可以這樣寫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加上橫畫。

我一個學生是一個小學的教師,有一次她所在的學校要求出一個書法的節目,由她上臺書寫「厚德載物」四個字,我就建議她加上一橫,免得被學生認為是錯字。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麼沒有考證,可能是一種異體寫法,被官方扶正了。

不知道你怎麼看?

碼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就是個俗字,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

所謂「俗字」,可以看做異體字的一種,是指俗體字。舊時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別於正體字而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徳字起碼在宋朝就開始流行了,比如:

而這些我們看起來「缺胳膊少腿」的字,都是祖上用過的、甚至一度很流行的書寫樣式。而且,這些字形隨著中華文明的輸出,影響到了其他國家。被日本定為了規範字形的就有不少,比如:

第一種,差別比較小的:

邊變殘禪稱單彈

辺変殘禪稱単弾

對畫姬踐莖徑舉

対畫姫踐莖徑挙

戀蠻淺廳團灣穩

戀蠻淺庁団灣穏

壓隱棧

圧隠桟

第二種,有稍大一點差別的:

濱遲齒處傳從遞

浜遅歯処伝従逓

讀惡兒貳發廢豐

読悪児弍発廃豊

關觀廣歸懷壞歡

関観広帰懐壊歓

繪擊雞劑濟繼價

絵撃鶏剤済継価

儉檢劍將獎經據

倹検剣將奨経拠

覺礦擴覽勞樂壘

覚鉱拡覧労楽塁

兩獵靈齡龍瀧賣

両猟霊齢竜滝売

滿惱腦釀齊氣錢

満悩脳醸斉気銭

纖輕驅權勸讓榮

繊軽駆権勧譲栄

澀燒攝繩實釋獸

渋焼摂縄実釈獣

絲肅鐵聽圖為圍

糸粛鉄聴図為囲

偽犧戲顯險縣曉

偽犠戱顕険県暁

續亞嚴鹽驗樣謠

続亜厳塩験様謠

葯藝譯驛應櫻螢

薬芸訳駅応桜蛍

營圓雜贊臟擇澤

営円雑賛臓択沢

齋戰證鑄專轉莊

斎戦證鋳専転荘

總縱

総縦

拜辨瓣辯藏乘粹

拝└弁┘蔵乗粋

稻疊佛拂罐惠姬

稲畳仏払缶恵姫

假娘缺壤剩收髓

仮嬢欠壌剰収髄

碎穗溪陷搖壹豫

砕穂渓陥揺壱予

至於企業自己要數筆畫編故事,那是商業宣傳行為,不必當真。

就去過一回「全聚德」,只覺得牌匾上的字金光閃閃,烤好的鴨子也是「金光閃閃」——不僅僅是顏色,還有價格。

看了這個問題,又看了牌匾的圖片,才注意到「全聚德」的「德」,寫成了「徳」。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好像「德」和「徳」應該是通用的。並沒什麼好奇怪的。也許「全聚徳」纔是真的。並不是寫錯了。

中國的很多事情,很好玩。

對於這麼一個既無錯誤,又無意義的通用字,就非要找出或者猜測出或者杜撰出什麼「典故和背景」,然後就以訛傳訛,並且津津樂道。

這樣就算有文化了?

其實,我想,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幹點什麼不好?非要學「孔乙己」,以會「茴」字的N種寫法為驕傲?

全聚德,就是個招牌,就應該是招牌上寫的「全聚徳」。

沒錯!


「德」字表示很委屈,其實心上本沒有一橫,不知什麼時候被人橫插一槓,活生生像是一把刀!再後來,想要心上坦蕩蕩,世人卻說缺心眼,簡直讓人心塞啊......想要做回我自己!

看看古人的「德」字,基本上都是心上沒有一橫的,坦坦蕩蕩——

1、秦 · 李斯 · 唐人摹刻《嶧山刻石》

2、漢 · 曹全碑

3、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

4、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5、唐 · 柳公權 · 玄祕塔碑

6、唐 · 歐陽詢 · 九成宮醴泉銘

7、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

8、唐 · 陸柬之 · 文賦

9、宋 · 米芾 · 叔晦帖

10、元 · 趙孟頫 · 膽巴碑

11、明 · 董其昌 · 樂毅論

再看看「德」字現在的樣子,心被壓住了,心塞滿滿啊!

什麼時候開始「德」字心上有一橫的,有網友知道嗎?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德字沒一橫,就不叫德,全聚德的德字在在招牌上的寓意表示不存在,他們一起合夥創立的全聚德,但是裡面有人工於算計他人,找人寫編的時候故意讓人少寫一橫是為了生意興隆,人們本來就是形形色色道德標準參差不齊聚德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少寫一橫,應了天理這便是真話實在話。你心裡看透事了說實在話了,這個招牌變成了全聚。並不是必須有品德的人才能相聚在此,擴大了寓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