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德國雖然在凡爾登、索姆河、日德蘭戰役殲滅大量敵軍,但還是贏不了,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三戰德國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相反自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先說凡爾登。凡爾登戰役,德國參謀總長法爾根漢的思路很明確,集中優勢兵力和火力向凡爾登這個要地進攻,迫使法國不斷投入兵力增援,這樣逼迫敵人添油戰術,把法國有生力量逐漸磨掉。但是,實際上指揮凡爾登的法國貝當將軍卻迅速調集了大批援軍進入,與德軍打成消耗戰。最終德軍雖然殲滅了50多萬法軍,自己也損失40多萬人,基本不相上下。流盡的不光是法國的血,還有德國的血。

至於索姆河戰役,是英法聯軍為了牽制凡爾登主動發起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雙方各損失了60多萬人,都是半斤八兩。

上述兩大戰役,德軍損失110萬人,英法聯軍損失120萬人。殲敵數量和自損數量基本相等,對德國沒什麼好處。

至於日德蘭大海戰,德軍通過更為巧妙的戰術與發揮,確實取得了一定戰果。自家損失11艘戰艦(其中一艘主力艦),水兵傷亡3000多人,擊毀英軍14艘戰艦(其中3艘主力艦),水兵傷亡7000人,基本上是1:2的戰損。但是,這種戰果遠不足以打破英國海軍的霸權。德國艦隊依然只能龜縮在軍港中。

這種消耗戰打到1918年,當大批美軍源源不斷登陸,早已精疲力盡的德國自然只能投降了。


一戰中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的劣勢。可以說德國在一戰是以一敵三打4年(沙俄退出後沒多久美軍就登陸歐洲),而德國唯一的戰略盟友奧匈帝國基本和義大利對等,略強一些。

剩下的僕從軍如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只能與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相當。一戰是以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入侵塞爾維亞),道義上首先理虧,再者補給困哪。

由於德國和奧匈帝國處於歐洲的中部。德國要想打贏戰爭,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在其中一側防守,另外一側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普魯士的戰爭天才——施裏芬、老毛奇都贊成這一理論,但在具體操作上施裏芬主張在西線進攻,東線防守。而老毛奇是主張西線防守,東線進攻。

德國總參謀長老毛奇是普魯士的傳奇名將先後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德國總參謀部權力很大,戰爭計劃由此部門制定。老毛奇、施裏芬、小毛奇先後擔任這一職務,而從可操作性上說,小編更贊同施裏芬計劃,由於西線法國戰略縱深短淺,相對容易推。而沙俄毛子,是連拿破崙以及後來希特勒都無法征服的所在。施裏芬提出的執行計劃就是在西線攻擊法國集中德國90%的機動兵力,東線使用10%左右兵力牽制俄羅斯。施裏芬臨死的遺言就是千萬不要削弱我的右翼。

而小毛奇上任總參謀長後修改了計劃削弱了右翼的兵力,導致法國有時間進行戰爭動員,以及英國派出遠徵軍增援,使得戰爭發展為陣地戰塹壕戰。要知道法國首都巴黎距離德國邊境直線距離320公里,相當於從北京到濟南的路程。而二戰希特勒入侵法國就是改良版的施裏芬計劃。等打到一戰後期,德國儘管在軍事上(凡爾登、索姆河、日德蘭戰役)中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無法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綜合國力不及英法俄總和的德國就必敗無疑了,遑論1918年戰爭潛力極大的美國下山摘桃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大戰一開始,德軍就被迫在東西二線同時作戰。1914年9月,德軍逼進巴黎,與英法聯軍進行大會戰,雙方投入兵力150萬,激戰4天,法軍傷亡40萬,德軍傷亡20萬,以德軍退守安納河暫停。在東線,德軍把俄軍趕出了東普魯士,結至年底,歐洲戰場,各有勝負。

1916年,德軍把重點轉移至西線,集中27萬兵力猛攻凡爾登,雙方直接參戰軍隊達52萬,戰爭持續了10個月,德軍未能勝,這一次雙方死亡80萬人,歷史上把這次戰爭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不僅使法國的血流盡,而且使德國的血也流盡。德軍雖攻戰了一些地方和兩座炮臺,但,到了秋季又被法國奪回,12月,凡爾登戰役結束。

凡爾登戰役開始後,英法兩國為了牽制支援凡爾登戰役的德軍,7月份在索姆河畔發為攻勢。索姆河戰役比凡爾登更血腥,到11月,雙方傷亡達到120萬,但,還是勝負未分。當凡爾登戰役激烈進行時,德國北海艦隊向英艦進攻,企圖突破海上封鎖。5月31日到6月1日,雙方在日德蘭半島以西的海上發生了一戰中最大的一次海戰。英國148艘,德國100艘戰艦用艦炮,魚雷交鋒。結果,德軍一艘大艦,10艘小艦沉沒,2000多人死亡,英國3艘大艦,11艘小艦沉沒,6000餘人死亡。英國損失雖大,但底子厚,仍佔優勢。

1916年底,交戰雙方已死亡1千6百萬人,雙方的工農業下降也在50%以上。物質奇缺,物價飛漲,各國人民也紛紛覺醒,罷工,反戰鬥爭不斷出現。德國1917年就發生了560多次罷工,參加人數達660萬。1918年,德軍在西線又發動了5次進攻,損失了兵力70萬。英法又在7月展開攻勢,德軍16個步兵師被殲。而且,在之以前,美國也對德宣戰。之後又有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到這年的11月,德國國內發生了革命,德皇逃走,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德國只好投降了。


謝謝,一戰中,德軍雖然在索姆河,凡爾登,日德蘭戰役中殲滅大量敵軍,但無法打破敵人圍毆之勢,戰爭物資消耗巨大,(出深遠海不得』)最後一根壓死德國的超級稻是大洋彼岸的美國遠徵軍。原因是德國統戰工作沒有做好,紙媒更是英文天下,連遠東中國都向德宣戰,德皇夢裡追求的陽光下的地盤(東非,:薩莫亞羣島小笠原羣島)全部失掉。所以說,雖然德軍戰績不俗(但比二戰時期還是有點差)失敗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這也是軍方魯登道夫,興登堡能有時間把球踢給文官政府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