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光有「江南多文人,北地多武將」的說法,還聽到過「南方出才子,北方出皇帝」的說法。這些說法起於什麼時候、根據又是什麼,估計沒幾個人知道。既然是一句沒來由的話,權且就當成是某個歷史時期、某個應酬場合、應某種需要,某個人說出來的調侃之語,然後因為乍聽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便在人們口中傳開了。類似這種似是而非的俚語還有不少,尤其是帶有地域性的類比言論,只要稍加留意,便能經常能聽到。為什麼說這類言論似是而非呢?因為它一方面具有偏面性、地域攻擊性,容易引起優越方的認同;另一方面,它經常用偷換概念的手法,來欺瞞不善於、或者不屑於運用邏輯思維來思考、分辨問題的人。

題主問的這句話乍聽確實有一定道理,一提南方,人們往往就會想起另外一句話「江南出才子」,因為在某個著名的歷史時期,比如宋代、明代確實江南所出的著名才子要多於北方;比如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解縉、楊慎、唐寅等等;而一提北方,人們往往會想到在某個著名歷史時期,比如漢代、唐代,確實北方所出的著名將領要多於江南,比如衛青、霍去病、秦瓊、尉遲恭、李靖等等,因此,對於我們這些對歷史沒有專門研究過的人來說,乍一聽這話,乍動腦子一想,好像滿是這麼回事,而實際上,我們錯了。

其實北方什麼時候也沒有缺過文人才子,而且名氣之大,綜合實力之強,恐怕不是南方能比的。隨便說幾個,那都是中國歷史上各大學派開山鼻祖式的人物,老子、孔子、荀子、墨子、莊子等人,都是北地人。當然,先秦時期也有不少南方的文學巨匠,比如屈原、宋玉等等。秦以後,北方同樣有不少著名的文人,比如三國中許多著名的謀士加才子,比如孔融、楊修之流,就不一一列舉了。後面歷朝歷代北方的文人才子也不少,有心的同學可以自己查查。

南方也從不缺將才。隨便說幾個,知名度和綜合實力也不比北方的弱。著名的項燕、項梁、項羽是哪裡人呢?楚國人。孫堅、孫策、孫權、周瑜、陸遜哪裡人呢?吳國人。到了明清兩代就更不用說了,曾國藩、左宗棠等等。到了近代,南方將領數量爆棚,無論是在孫中山時期、蔣介石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及其以後,這點應是眾所周知吧。

綜上,在南北兩地的文武人才數量的比較上,還沒有看到過相關的可信的統計數據 。但是,按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應該是相差無幾,不必糾結誰多誰少。對於題主問到的俚語,也不必當真。清代詩人趙翼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南北兩地的文武人才也應是如此,人才輩出,將星、文星,繁若銀漢。管他南北,只要是中國的就好。


歷史上江南多文人,北地多武將。

題主問的有點籠統,我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第一,從歷史時間上看,唐朝之前,周,秦,漢,三國,隋朝文人和武將大多出生在北地。北地大概以秦嶺,淮河為界。唐之後,特別是北人因戰亂等原因,幾次大規模的南遷,開發南方荒蠻之地,帶去北方先進的生產力和中原文化,才為南方奠定了基礎。

第二,從地理環境上看,北地,特別是長城以北,多草原民族,善騎射,多勇猛,無定居。從歷史上,多次南侵,越過長城,侵擾中原。時勢造英雄,這也迫使中原出現抵抗北方的武將。

南方環境相對比較安穩,除北方南征外,四周無強敵侵擾,物產也很富饒,魚米之鄉,這也造就南方出飽學之士。這也是多文人的原因。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和吐槽哦!


不能一概而論!誰說的南方無名將?誰說的北方無文人?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湖北籍軍事家)、楚漢相爭時期的-項羽(江蘇籍軍事家)、西漢時期的-韓信(江蘇籍軍事家)、東漢時期的-朱儁(浙江籍名將)、三國時期的-孫策(浙江籍軍事家)、周瑜(安徽籍軍事家)、魯肅(安徽籍軍事家)、陸遜(江蘇籍軍事家)、陸抗(江蘇籍軍事家)、東晉時期的-陶侃(江西籍軍事家)、南北朝時期的-沈林子(浙江籍名將)、陳慶之(江蘇籍名將)、陳霸先(浙江籍軍事家)、冼夫人(廣東籍軍事家)、章昭達(浙江籍名將)、五代十國時期的-林仁肇(福建籍名將)、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江蘇籍軍事家)、王韶(江西籍軍事家)、章楶(福建籍軍事家)、南宋時期的-虞允文(四川籍軍事家)、趙方(湖南籍軍事家、民族英雄)、杜杲(福建籍軍事家、民族英雄)、餘玠(湖北籍軍事家、民族英雄)、李庭芝(湖北籍名將、民族英雄)、明朝時期的-于謙(浙江籍軍事家、民族英雄)、楊一清(江蘇籍軍事家)、王守仁(江西籍軍事家)、毛伯溫(浙江籍軍事家)、翁萬達(廣東籍軍事家、民族英雄)、朱紈(江蘇籍軍事家、民族英雄)、王忬(江蘇籍軍事家、民族英雄)、譚綸(江西籍軍事家、抗倭統帥、民族英雄)、俞大猷(福建籍軍事家、民族英雄)、湯克寬(江蘇籍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廣東籍軍事家、民族英雄)、陳策(廣東籍名將、民族英雄)不都是南方人麼?春秋時期的-孔子(山東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河南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姓始祖)、墨子(河南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說創始人)、戰國時期的孟子(山東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春秋時期的孔子並稱為-孔孟)莊子(河南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學說創始人、與春秋時期的老子並稱為-老莊)、扁鵲(河北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醫學家)、荀子(戰國後期趙國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賦的名稱和問答體寫賦的人、與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韓非子(河南籍、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散文家、荀子的學生、法家學說創始人。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嬴政奉《韓非子》為秦國的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西漢時期的-賈誼(河南籍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辭賦家)、司馬相如(陝西籍文學家、辭賦家)、司馬遷(陝西籍歷史學家、文學家、散文家、《史記》的作者、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東漢時期的-班固(陝西籍歷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張衡(河南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文學家)、張仲景(河南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醫學家、著有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世尊稱為-醫聖)、蔡邕(河南籍,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阮瑀(河南籍,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山東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王桀(山東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應瑒(河南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劉楨(山東籍,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山東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散文家、詩人、書法家、發明家、兵器改革家)、曹操(安徽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曹丕(安徽籍,曹操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曹植(安徽籍,曹操之子、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詩人)、鍾繇(河南籍,政治家、書法家)、西晉時期的-嵇康(安徽籍,文學家、音樂節、詩人、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河南籍,文學家、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山濤(河南籍,文人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向秀(河南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安徽籍,文學家、詩人、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山東籍,文人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左思(山東籍,傑出的文學家、辭賦家,以《三都賦》造成成語洛陽紙貴)、東晉時期的-衛夫人(山西籍,女,書法家、王羲之的老師)、王羲之(山東籍,書法家、被後世尊稱為-書聖)、王獻之(山東籍,書法家、王羲之之子)、南北朝時期的-範曄(河南籍,歷史學家、《後漢書》的作者)、祖沖之(河北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劉勰(山東籍,文學評論家、文學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唐朝時期的-岑文本(河南籍,政治家、文學家)、王績(山西籍,文學家、詩人)、盧照鄰(河北籍,文學家、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山西籍,文學家、詩人、辭賦家、初唐四傑之一)、楊炯(陝西籍,文學家、散文家、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王之渙(山西籍,文學家、詩人、邊塞詩代表人物、與王昌齡、高適、岑參並稱為-邊塞詩四名家)、王昌齡(山西籍,文學家、詩人、邊塞詩代表人物、與王之渙、高適、岑參並稱為-邊塞詩四名家)、王維(山西籍,文學家、詩人、畫家、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李白(甘肅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稱為-詩仙)、高適(河北籍,邊塞詩代表人物、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並稱為-邊塞詩四名家)、顏真卿(山東籍,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民族英雄)、常建(陝西籍,詩人)、岑參(河南籍,邊塞詩代表人物、與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並稱為-邊塞詩四名家)、韋應物(陝西籍,文學家、詩人)、盧綸(河北籍,文學家、詩人)、李益(甘肅籍,邊塞詩人)、韓愈(河南籍,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詩人)、柳宗元(山西籍,文學家、思想家、詩人)、劉禹錫(河南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政治家、書法家)、柳公權(陝西籍,柳公綽之弟、書法家、詩人)、姚合(陝西籍,詩人、與賈島齊名、並稱為姚賈)、賈島(河北籍,詩人)、李賀(河南籍,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李白之後的又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杜牧(陝西籍,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創造晚唐詩歌高峯)、溫庭筠(山西籍,詩人、花間詞派代表人物、與李商隱並稱為-溫李、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李商隱(河南籍,晚唐成就最高的詩人、與溫庭筠並稱為-溫李)、南宋時期的-李清照(山東籍,女,詞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辛棄疾(山東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明朝時期的-羅貫中(山西籍,文學家、小說家、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不都是北方人麼?


古代沒有大一統時,威脅主要來自北方(東北…西北),戰鬥基本在北方展開,北方抵禦了,南方基本是後方,不用正面禦敵,所以古代北方多志士,南方多才子。近代,北方威脅解除了,歐洲強盜沿海進犯,但是掠奪財物居多,不像古代草原民族大肆燒殺,且南方沿海,接受西方思想較快,留洋求學皆方便,而北方南下求學皆不易,別提留洋求學了,所以近代元帥將軍南方人居多??


約略著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是受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威脅。所以北方的人要直接面對強敵入侵,只有強健身體方可保衛家園。而南方過去講叫偏安一隅,這的確比較適合文化交流與繁衍。當然,凡事不可絕對。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南方無名將,北方沒文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