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以皮養皮,原理是啥?

“以心補心,以腎補腎”等等,以形補形,一直是中國傳統療法裏一個大爲廣用的治方療法。這種方法稱爲取類比象,它是古代人們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在中醫學、尤其是在中藥學中,運用尤爲廣泛。

比如花朵、葉子之類長於植物的上端,所以它的藥用功能是多治頭部疾病,比如鼻塞用的辛夷花,治目赤腫痛的菊花,藤類植物,因其枝節四處延伸,遒勁有力,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等。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喫啥補啥,真的是古人通俗粗淺的認識嗎?並不然,其是基於“天人合一”與“同氣相求”理論的一種生活實踐,人與自然的物質是息息相關的,而氣場相同的事物會產生相動相求的運動,這是人們與自然一種微妙的相應相通的作用。

李時珍有說“治胃以胃,以心歸心 ,以血當血 ,以骨入骨, 以髓補髓, 以皮治皮”。同樣“以皮養皮”也是利用了這種微妙的作用而治病的,很多皮膚上的症狀包括溼疹,瘙癢,乾燥,水腫等都可用植物或者動物的皮來治療。


皮部中藥花式治皮膚病

治皮膚瘙癢重用地骨皮。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在《中醫臨牀家---胡天雄》一書中有記載重用地骨皮止癢的醫案。原文是:地骨皮性味苦寒,通常之用有二:退伏熱以除蒸;清肺而定喘。此外,尚可祛風熱以止癢,則不甚爲人所注意。

一人患疹,遍身瘙癢,胸腹尤甚,久治未效,用地骨皮 30克, 生地30克,紫草15克,豬蹄殼7個煎水服,三帖即愈。以藥測證,知此種瘙癢,當有血分燥熱證候之可驗。

又見一人患膿皰瘡,瘙癢流汁,遍請縣城諸老醫治之不愈。一年輕女醫師單用地骨皮一味煎水洗之,隨洗隨愈,因而聲名大噪。

這裏包含了兩個醫案,一個是地骨皮合用其他藥口服治皮膚瘙癢。另外一個是地骨皮單用外洗止癢。其中地骨皮 30克, 生地30克,紫草15克,豬蹄殼7個煎水服,這個方法小編也在臨牀常用之,這種瘙癢一般表現爲大面積的紅疹,瘙癢無比,抓撓見血痂仍不緩解。

此案即是重用了地骨皮,合其它藥共奏疏風、透熱、活血、止癢。地骨皮是枸杞樹的皮,所以也稱枸杞皮,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也曾用四物湯內加地骨皮治療皮膚的虛熱。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治皮膚水腫,用五皮。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五皮飲,本是一道藥用菜餚,出自明·《證治準繩》 ,經過實踐發現對人體有着藥用功效。方由陳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組成。主要適用於行氣化溼,利水消腫。該類的皮膚水腫多爲脾不能爲胃行其津液而引發水腫。所以消腫當利水消腫、理氣健脾。《湯頭歌訣》言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過敏性皮膚用皮預防,效果佳。有研究者發現認爲,對於經常容易對花粉、粉塵、化妝品等過敏的,這種情況要“以皮治皮,以皮養皮”,可用茯苓皮、桑白皮、陳皮三種皮各10克熬水喝,連喝三天,可有效預防過敏性皮炎,不要等到過敏發作纔想到治療。

茯苓是入脾經的,脾主肌肉,我們的皮膚是附着在肌肉上的,我們身體的營養和各器官的營養都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桑白皮是入肺經的,肺主皮毛;陳皮可理氣;春天是生髮的季節,在此時要讓身體的陰陽之氣相和大自然的生髮之氣平和的生長起來。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乾燥型皮膚,可用動物皮來養。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動物的皮,血肉有情之品,其中最常用的是豬皮和驢皮。豬皮大家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比較多,方法也多樣,熬皮凍、燉豬蹄等,增加皮膚的膠原蛋白,增加皮膚的彈性。

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載有豬膚膏,“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治療少陰咽痛而設。咽痛,一般是咽部粘膜水腫出血,粘膜也是臟器表層的部分,也是相當於身體的皮膚。所以常常有咽痛,熬夜咽痛,慢性咽炎、容易皮膚乾燥的患者可嘗試自制豬膚膏,豬膚膏食用可口,又營養(文末有豬膚膏做法)。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對於經濟條件好些的人喜用驢皮即是所說的阿膠,阿膠有很好的滋陰補血的作用,《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湯便是用於老年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等既有陰血虧損,肌膚失養的正虛一面,又有風寒溼熱燥邪蘊結肌膚的邪實表現的皮膚病。無論哪種皮都滋補,容易礙脾胃,故當適當食用。

豬膚膏的做法:豬皮洗淨,去油,切成小塊,加5升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煮6~7小時,然後將豬皮捏碎,加入米粉,再加入蜂蜜,攪拌均勻,熄火,冷卻,置入乾淨瓶中,冷藏。成果凍樣便可食用。脾胃欠佳的可酌加陳皮。

參考:http://blog.sina.com.cn/mulliy0406

“以皮養皮”——皮部中藥花式治療皮膚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