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花雞蛋清蒸黃魚春

  油鹽水蒸黃眉頭

  古法花雕蒸鰣魚

  雞汁長江白魚

  祕製姜香小黃魚

  拍蒜豆豉勝瓜蒸黃眉頭

  油鹽水蒸鯿魚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敏

  俗語有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值春天,清明前後,正是水產生猛時。合時令的水產本身,便是最鮮的烹調。此時不食,可能便要與這些上好的江鮮海鮮擦肩而過,再苦等一整年了。

  因而這趟覓食之旅,只有一個宗旨:鮮!從淡水的河鮮、長江江鮮到珠江口海域的海鮮,原來城中有這麼多甘香、鮮甜滋味!

  A 【江中鮮】

  近期,從長江裏捕撈出來或者養殖的各種江鮮,會大量地在當地的水產市場上市銷售。而城中幾乎每家江南菜館的招牌上,鰣魚、河豚和各種江鮮魚類都是近期的主打。

  鰣魚:鱗片油脂最豐盈

  鰣魚和三黎魚很像,但比三黎魚的體形要更扁些。它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是長江水產的三大珍品之一,據說,過去江南大戶人家的女眷,都有一手烹製鰣魚的技藝,而女孩出閣到婆家都要接受烹製鰣魚的考察。怎麼考察呢?喫過鰣魚的人都知道,鰣魚的鱗下有油,想要味道好必須留鱗蒸。所以一看媳婦會否留鱗,就知道她是否出身大戶人家了。

  我國土產的鰣魚,基本絕種,現在市面上的鰣魚,以南美和東南亞兩種爲主。其中南美種鰣魚的鮮甜度,會比東南亞種的略勝一籌,因爲它的油分含量比後者更重,不僅肉嫩,鱗片也因此更爲香脆。看它的肚腩就知道,鱗色雪白,證明它的脂肪夠多。成隆行的楊經理向記者介紹到,今年的鰣魚價格昂貴,一條兩斤的鰣魚便要漲至600多元甚至更高的價格。

  鰣魚最經典的喫法便是清蒸,南京大牌檔的“古法花雕蒸鰣魚”則沿用正宗淮揚傳統做法,以花雕酒醃製半小時,在魚面上鋪上火腿、春筍一同清蒸,是帶有江南風範的美味。

  端上桌的時候,濃鬱的酒香直衝鼻腔,魚身泛着銀白光澤。爲避免魚肉沾染金屬氣味,食家多用木筷子夾開春筍、火腿等配料,再小心翼翼地把厚厚的魚鱗和魚肉整齊分離,最後再分割開一塊一塊地喫。而鰣魚魚鱗背後有層淺淺的油脂特別肥美,油汁會完全滲入魚鱗,滿口餘香。

  白魚:魚肉最細膩

  春天長江裏有多少好喫的魚?長江白魚就是其中一種,和刀魚一樣,長江白魚的魚肉非常細膩,冷掉以後也無一點腥味,有一種令人回味的鮮美和微甜。

  在江南一帶, 一般白魚清蒸分兩種做法。前者當在5斤以上,先將魚對剖,斬頭去尾取中段一塊,用布擦乾(別用水洗),噴上白酒,再用鹽醃製一晚。只因這魚實在太嫩了,用鹽水抹勻全身醃製一晚後,由於鹽分的吸水作用,會令魚肉纖維變得緊緻。同時鹽味會淡淡地滲透魚肉裏,令其有了底味,無須豉油助陣。

  後者的心思可要更細緻些,像“南京大牌檔”的大廚,就會用蔬菜料包和香料將新鮮長江白魚先醃製後冷藏,充分去除其腥味,再用雞汁增加香味。白魚蒸制很考驗火候,出爐時鮮美無比。

  河豚:喫法最刺激

  在“長江三鮮”裏,如今唯一相對容易見到的就數河豚了。喫河豚,總是一件刺激的事。對饕餮之徒來說,美味和劇毒,這本身就是一道中國版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在長江邊上,此時正是喫河豚的好時節。

  據行家介紹,野生的河豚已越來越稀少,一般人也不能從河豚的花紋中辨別其身份。“菊黃”是河豚中的上品,等而次之的是“條紋”和“暗紋”,這都是指河豚花紋的顏色,後兩種一般都是養殖的,不經過洄游,毒性已微乎其微,自然用不着“拼死喫河豚”。河豚品種不同,價格相差很大。目前,河豚市場價已漲到200元左右一斤。

  江浙人喫河豚最基本的喫法是紅燒和奶湯,而在日本,更多的是刺身,據說如此更能體驗其妖嬈。佛山保利洲際酒店御公館中餐廳爲了呈現河豚料理的“鮮”,做法是“泉水浸”。

  大廚介紹,餐廳選用的河豚都是人工養殖的,每條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經過多重工序,用小刀割去魚鰭,切除魚嘴,挖除魚眼,剝去魚皮,接着剖開魚肚取出魚腸、肝臟、卵巢和腎等含劇毒的內臟,一個熟練廚師也要花20分鐘才能完成。煮湯前,先用蔥和姜把魚肉先煎一下,去除腥味,再放入泉水熬製。

  B 【海中鮮】

  黃魚:滑似玉潤齒噙香

  小魚鮮中美貌值最高的得數黃魚。在清明未散春(魚產卵)前,它的肉質最滑嫩。黃魚頭尖身扁,骨絲多肉細嫩,出沒於珠江口到鬥門一帶。行家透露,黃魚以南沙18湧到21湧的最肥美,由於此處風平浪靜,所產的黃魚肉質較其他地方的要細嫩,魚皮顏色偏向白身。

  “滋粥樓”的負責人表示,真正好品質的黃魚,身上會有一溜兒直線排列的小黑圓點,背鰭處還長有一條尖長小須,這樣的黃魚才叫一等一的鮮嫩,但數量極少。黃魚最常見的做法是清蒸或是香煎,若是碰上剛被捕撈上岸的生猛黃魚,那當然是要飛刀細縷,直接將它做成刺身了。

  對於老饕來說,黃魚雖然當造肥美,但還有比魚肉更吸引的東西——魚子。10條黃魚裏面,只有六七條是有魚春的,挑的時候選那些肚子鼓鼓的黃魚,十之八九有子。

  和其他魚子相比,黃魚春口感滑溜,外面會有一層薄薄的膜,用來清蒸或是小炒都很不錯。可遇不可求的還有公黃魚的“霍”(黃魚精子),也就是俗稱的白子,想喫的話要看機遇了。

  黃眉頭:細嫩無腥味

  到了“爛煮春風三月初”的時候,便是黃眉頭現身之日。這是一種和刀魚一樣烈性的魚,於清明前破浪而來,離水即死,只有最資深的老漁民,纔有本事將它們送入海水養殖箱中,但也存活不過一天。

  它們身形嬌小,最大也不過巴掌長,重不超一兩,但其肉質軟滑細膩。你只需將嘴巴湊近,輕輕一吸溜,那凝脂般的魚肉就會順着舌尖滑入,如同嫩豆腐一般,卻又比嫩豆腐多了一股鮮味兒。

  對於這般“尤物”,無論是主婦還是廚師,都只會讓它享受魚鮮的最高待遇——蒸。黃眉頭最難得的就是那股清鮮味。剛起水的黃眉頭,簡單地用油鹽水蒸,略點綴些蒜碎已經足夠。

  C 【河中鮮】

  紅眼鱭:數你最肥

  十八湧河鮮誘人佳節,正是春天。當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時,在海里過冬的野生魚也開始洄游,來到十八湧這鹹淡水交界處,成羣結隊地回來產卵。產卵後的河鮮分外肥美,其中紅眼鱭魚更是一魚獨大,坐享鮮極河鮮之位。

  正值當造的紅眼鱭魚雜食得很,而且生長速度很慢,越大的魚,魚油更多,更是肥美。但要喫到四五斤的紅眼鱭魚,可謂“難過登天”。這種野生魚的捕撈,都要講“運氣”,因爲紅眼鱭魚魚鱗容易掉,所以無論是捕撈的漁民還是採購的酒家都不敢一次捉太多,想在家裏嚐鮮,得去到黃沙市場方有可能淘到。行家教路,一般野生的紅眼鱭魚帶銀色反光,而飼養的則帶有青光,肉質也比不上野生的結實,選購時一定要分清楚。

  正因爲漫長的生長和每年的洄游,紅眼鱭魚比一般的河鮮都要鮮,肉質也更爲緊實。這樣的魚,清蒸最容易品嚐其鮮。但野魚難免帶點草腥味,加點蒜頭豆豉或欖醬蒸,更有風味。

  喫過紅眼鱭魚的人,都知道其魚肉十分鮮美,但更爲金貴的是鱭魚春。色如琥珀的鱭魚春帶剔透感,全因生曬而成,行家一般先用燒酒從魚春尾部澆入,再用鹽醃,其間的分量和時間,要看魚春的質地、水分、大小和天氣來決定,全靠經驗。番禺一帶的漁家喫法是,把整條鱭魚春放在飯面上焗熟再切片,一片魚春加一片姜,蘸砂糖來喫,最能吊出鱭魚春的鹹香。

  春鯿:清蒸出真味

  鯿魚是我們在街市上最常見到的春日之魚,它骨少肉滑,價格相宜。

  鯿魚通常來說,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無外乎幾種。一種是生長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的“三角鯿”,背脊較高,刺高,身子的顏色較黑。口感甜爽,肉質較實。由於運輸成本等原因,價格一般比較貴,也被公認爲最好喫的鯿魚。一種是西江鯿,長於西江一帶,魚肚呈白色,背部爲黑色。刺朝上方生,比較挺立。其肉質較滑,但沒有三角鯿那樣厚實。市場上最爲普遍的淡水鯿,多是自養魚,其身子爲白色,背脊沒那麼高,刺向後方生長,適閤家庭食用,價錢也比較便宜。

  一般來說,一斤以下的鯿魚還不夠成熟,兩斤以上的又太老,介於一斤到兩斤之間的最好喫了,因其處於壯年期,肉質上乘。

  粵菜推崇的清蒸,最能凸顯鯿魚本身的滋味。若是傳統些的做法,則會用上欖角。不過大廚也教路,欖角偏鹹,因此在調校蒸魚豉油上要花點小心思:用煎香過的小蝦小蟹,還有新鮮的芫荽、蔥、姜等一起煲出海鮮汁,再加入少許魚露,和頭抽混合,上桌前把它燒熱了一澆而下,那種鹹鮮味既醇厚又和諧。

  (王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