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嶼EYESVOT |劉半農

如何評價劉半農對於新詩的貢獻?

聊到劉半農,先說點題外話,之前在悟空問答,看到一副對聯:莫言路遙遇秋雨,藝謀未都留半農,還算記憶深刻。剛才又看得上聯:田漢從文稱半農,久久難對下聯。

中華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對聯,在舊體詩和新體詩的過度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劉半農,非「半農」而是文學大師!

劉半農是第一代白話新詩的開路人,他長時間致力於白話新詩多種形式的摸索,他在著名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中說:   

「韻文之當改革者有三:(一)破壞舊韻,重造新韻;(二)增多詩體,蓋詩律愈嚴,詩體愈少,則詩的精神所受的束縛愈甚,詩學絕無發展之望;(三)注重「真」,時代有古今,物質有新舊;這個真字卻是唯一無二,斷斷不隨著時代變化的。」

由此可見他提倡破壞舊韻、重造新韻、增加詩體、求「真」務「實」等。

這其中他對詩體最會花樣翻新。

《賣蘿蔔人》無韻且不分節,字數也不一致,「於有韻詩外增無韻詩」。

他還向民間文藝學習,與人共同出版了民歌總集《瓦釜集》,還模仿山歌民歌創作了《揚鞭集》中的數十首詩歌。

揚鞭集

後來劉半農又吸取了自由詩、傳統詩和民歌的特點創作長詩《敲冰》,為擴大新詩的藝術規模做出了貢獻。

零下八度的天氣/結著七十里路的堅冰/阻礙著我愉快的歸路 /水路不得通/ 旱路也難走/ 冰!/我真是奈何你不得!/我真是無可奈何!

……

《敲冰》節選

將近100年前的中國,新體詩的發展,劉半農不但創造性地創造了浪漫文藝的「她」字,也為新詩的藝術性和多樣性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最後,補全之前的上聯,歡迎大家留言批評指導。

田漢從文稱半農,星海樹人謂羨林。

藝嶼EYESVOT ……


謝友邀請。劉半農(1891一1934),名復,字半農,江蘇江陰人。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曾以中學肄業的身份被聘為北大教授,後去歐洲留學,1920年在倫敦創作了白話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並被譜為歌曲,迅速在國內走紅傳唱: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這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遊。

啊!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由於當時的白話新詩才剛剛起步,也很幼稚,實話實說,當時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大才子的新詩《女神》,激情浪漫有餘,詩歌韻味不足,如今看來多是些口號,沒多大文學價值。而劉半農這首詩採用了歌詞形式,一詠三嘆,有陽關三疊、梅花三弄的韻味,又有濃濃的民歌風味,同時又是不折不扣的白話新詩,因此一經問世,迅速走紅傳唱,無論新派老派都無話說,受到社會各界追捧。

後來的徐志摩,他的《再別康橋》,雖然藝術成就更高,但我們能從中看到這首詩的風格和影子,不能不說徐志摩受到了影響和借鑒。所以說,這首詩具有開創性質。

這首詩還有一重大貢獻:就是漢語裏原來只有『』他『』,而無『』她『』;是劉半農在這首詩裏開創性的用上了『』她『』,由於這首詩的廣泛影響,『』她『』字逐漸為社會各界接受,成了正規漢字,我想女性朋友更應該記住劉半農這一貢獻。


首先,感謝邀答!

如何評價劉半農對於新詩的貢獻?我總的評價是:劉半農先生對新文化運動及新詩的貢獻,應該說是多方面的,其影響也是深遠而巨大的。

但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對筆者來講,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寫出一篇讓「今日頭條」及廣大讀者滿意的優質評論,其難度卻是很大的。

主要原因:

一是對劉半農先生的作品雖零零碎碎拜讀過一些,但不繫統。光憑想像,寫作的靈感就激發不出來,想說也說不出深度。

二是沒有認真研究過劉半農先生的全部作品,特別對他的新文化革命、詩詞創新等等改革主張及輪廓印象不太深刻,想論述也論述不透徹。

三是年代相隔久遠,時間跨度大。劉半農先生出生1891年,只比魯迅小10歲。1934年,他在北京病拞時,我們當中很多人(也包括筆者在內)都還沒有出生,時代背景比較複雜。筆者不是專家學者,想把這段歷史沿革和時代發展演變的盤根錯節理清,特別是新詩的推陳出新,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凡此種種,很讓諸位失望,特在此請求理解和原諒!


從作品看劉半農:新詩初期做出的貢獻最大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新詩革命,是五四新文學運動最早發動、最為重要的革命,旨在徹底反叛和顛覆舊體詩,求得詩歌形式上的徹底解放,直接催生了白話新詩的誕生。劉半農對於新詩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新詩革命和新詩初創期,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闖將和鬥士,從創作和理論兩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間代表性作品:

1、新詩《相隔一層紙》——寫於1917年10月,艾青甚至曾認為這首詩是中國白話新詩的起始之作,雖然有些偏頗,但無疑它是我國最早一批具有拓荒之里程碑意義的新詩之一。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發表胡適的《鴿子》、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現代第一批白話新詩,是「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

2、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新詩初期的經典成功代表作之一。寫作發表於20年代前中期(具體時間目前說法不一)。原名《情歌》,後來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五四以前,漢字中的「他」本無男女之分,劉半農在詩中首創了「她」專指女性,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後趙元任將此詩譜曲,廣為流傳。這首詩以白話為載體,成功地融合中西詩歌長處,形象生動鮮明,語言通俗簡潔,節奏流暢,格式整齊勻稱,兼用復沓和疊句,更顯餘音縈繞、意味無窮。而其另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是劉半農首倡的新詩創作向民間歌謠學習的典範。1918年,劉半農發起和主持了北大歌謠運動,大力倡導新詩創作向民間歌謠學習,他首倡民間歌謠徵集與研究,不僅大大推動了新詩發展,所發起和主持的北大歌謠運動也成為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的開端之標誌。

3、新詩理論《我之文學改良觀》——發表於1917年《新青年》。主張只有推翻窒息性靈的古人作文死格式,新文學才能得到發展;白話文與文言文互補;破壞舊韻,重造新韻;增多詩體和以今語作曲;文章分段和採用新式標點符號等。

4、新詩理論《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發表於1917年《新青年》。介紹英美國文學思想,強調文學的真實性,批判背離現實的虛偽文學。


1925年,時年34歲留學法國的劉半農,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外國國家級最高學銜的中國人。同年秋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建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從而在語言語音領域繼續為新詩發展做出了貢獻。1934年6月,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酷暑深入綏遠、內蒙等地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歸熱」,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僅43歲。


謝友邀請!劉半農先生生於1891年,1934年因病去世,享年43歲。他是江蘇江陰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中學都沒有畢業就被慧眼識珠的陳獨秀大力向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推薦為國文教授。由於他國學功底深厚、長於寫作、閱讀廣泛、上課認真負責,他在北大站穩了腳跟。後來、他到法國攻讀國家文學博士學位,這種博士含金量極高、入學考試難度極大、論文要求十分嚴格。他是我國第一個拿到此類型的文科博士學位。他的成名詩是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後來由國學大師趙元任先生譜成歌曲,流行開來達十多年,傳遍整個中華大地,這首歌曲拿到今天也毫不遜色,鶴立雞羣、出類撥萃!他著有《揚鞭集》、《瓦釜集》、《半農雜文》。他是《新青年》雜誌的四大臺柱子,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他最拿手的、最出色的是他的打油詩:不入紅流不綠流,烏灰一老未為羞。讀書自恨半瓶醋,擊壤還成四兩油。每怪九冬猶爛腳,敢誇三月懶修頭。臨風片紙聊相報,鬆懈猶如楊小樓。當時社會上有的達官貴人、富家子弟認為讀書無用,不如帶兵打仗、升官發財。於是乎他寫了一首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好過年。有一次周作人、胡適、劉半農幾個文人在一起聚會,周作人從內衣裏摸出一張紙來,是他虛歲五十寫的詩: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老年無端玩骨董,閑來隨分種胡麻。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喫苦茶。劉半農依韻和了一首:咬清聲韻替分家,爆出為袈擦出裟。算罷音程昏若豕,畫成浪線曲如蛇。常還不盡文章債,欲避無從事物麻。最是安閑臨睡頃,一隻煙捲一杯茶。東北大學的校歌歌詞作者就是劉半農,當然許多讀過現代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她,這個女性的第三人稱就是他創造的。最為驚世駭俗的是他作為一個堂堂大學教授為當時的名妓賽金花作傳,還翻譯成了日文,連胡適都感到驚訝!他去世後,是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給他撰寫的碑文。他的好友趙元任先生給他撰寫了一幅輓聯:十載奏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周作人評價他是新詩寫得最好、最通俗的一個,郭沫若也寫白話詩,但郭的詩激情有餘、口號很多,詩的韻味不足。


謝謝邀請。根據我所知道的回答一下吧。

劉半農是江蘇江陰人,生於1891年,原名壽彭,後改半農,晚號曲庵,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也是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雖然只活了43歲,但他在中國新詩發展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新詩理論的倡導還是新詩創作的實踐方面,劉半農都起到了拓荒者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等。

劉半農對於新詩的貢獻是全方位的,他曾在1917年5月於《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和1917年7月發表《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的兩篇文章裏,具體闡述了對新詩發展的意見,可以說是點燃了新詩理論領域的星星之火。在新詩創作領域,劉半農與當時的胡適、沈尹默並稱為初期白話三詩人,這三位詩人的詩歌理論以及創作,早在五四時期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文學革命的一面旗幟。當然,劉半農在新詩這條路上是走得最遠的;周作人曾說過: 「那時做新詩的人實在不少,但據我看來,容我不客氣地說,只有兩個人具有詩人的天分,一個是尹默,一個就是半農。可惜不久,尹默覺得新興的口語與散文格調不很能親密地與人的情調相合,於是轉了方向,半農則十年來只做新詩,進境很是明嘹」。由此可見,劉半農對中國新詩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最後,還是讓我們來欣賞劉半農那首著名的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吧: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遊。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還有一首《落葉》:  

秋風把樹葉吹落在地上,

它只能悉悉索索,

發幾陣悲涼的聲響。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

但它留得一刻,

還要發一刻的聲響,

雖然這已是無可奈何的聲響了,  

雖然這已是它最後的聲響了。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