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是!諸葛亮在出師表最後,寫「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三個原因。唯獨沒有題中所謂預感失敗的原因。

第一,這是由表的文體和作用做決定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表。「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所有的表文,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可以說,「動之以情」是表的一個基本特徵。

表,有特殊格式,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常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舉個例子,著名的《陳情表》。開頭寫,「臣密言」。結尾寫「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所以說,表這種文體就是這個寫的。諸葛亮是按照套路書寫。並不是出於什麼預感。

第二,是求得諒解。

大家都讀過《出師表》,千叮嚀萬囑咐,惴惴教誨、情真意切。就是塊石頭,也會感動。但是,正因為出於至誠,出師表中,有些話可能說的重了一些,但又不能不說。為了不讓劉禪反感,所以諸葛亮在最後說「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意思,我難過的糊塗了,說了什麼過頭的話,皇上別見怪。

第三,是諸葛亮真情流露。

出師表中,諸葛亮回憶當年先帝三顧茅廬,受任於危難之間、奉命於敗軍之際的過往。我們可以想像,諸葛亮在撰寫出師表時,回想起二十一年間苦心意旨扶保漢室,回想起劉備的知遇之恩,回想起故交好友幾多凋零,如今他要繼續興復漢室的事業,不免感動落淚。

《出師表》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公元223年劉備戰敗病逝,劉禪登基。諸葛亮開始養精蓄銳。兩年後,公元225年,出兵平定南方叛亂。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練兵講武,準備北伐曹魏。又過了兩年,228年春天,諸葛亮上書《出師表》,決意北伐。從223年到228年,諸葛亮整整準備了5年,準備的相當充分。

出師表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決心要一舉蕩平隴西,收復長安,還於舊都。若不是錯用馬謖丟了街亭,河西隴右諸郡盡為蜀漢所有,佔據山川形勝之地,坐擁涼州精兵鐵騎,足以稱雄天下。壯志正欲酬,何談失敗預感!


諸葛亮,未出茅廬隆中對就已經三分天下了,在當時,赤壁之戰還沒有發生,劉備還是一個無基業屢戰屢敗47歲半的老漢。

他的眼光,謀略,已經可以看透十幾年後的天下格局。

並且,他的謀略和計劃,在他的實際操作下,十幾年後,完美實現。

為什麼說這些,我想表達的就是,諸葛亮對當時局勢之透徹,無人能及。

所以,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是在寫出師表的時候,預感自己要失敗了。

而是,在劉備不聽自己勸阻,毅然發動夷陵之戰的前夕,可能就已經預感到自己的計劃要落空了,甚至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

為什麼這樣說?

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只是整個計劃的第一步,這一步在劉關張和他協同的努力下,完美實現。隨後計劃中,是荊州運送糧草,蜀地出兵,兵分兩路,涿鹿中原,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而是荊州丟了。

丟了荊州這個四戰之地,死了一個關雲長,於蜀漢政權來說,於劉備而言,是人生不可承受之重。

關羽,關雲長,杯酒斬華雄,誅顏良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在劉備最落魄之時,掛帥封金,曾經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追隨劉備大半輩子的兄弟。

好不容易有地盤了,有兵了,日子剛過的稍微有些氣色,結果兄弟死了,而且兩個兄弟先後離去,這對劉備而言,是沒有辦法去容忍的。

劉關張誓同生死,天下皆知,關羽死於東吳之手,那麼死結只能以死解。

夷陵之戰,師出無名,因為劉備政權的政治合法性是漢賊不兩立,當時曹魏還在,卻兩弱相爭,並且在很多人眼裡,這場戰爭更是主公為了泄一己之憤,極其不明智的行為。

在諸葛亮苦勸無果劉備之後,可能諸葛亮心裡已經預感到了吧。

如果他再厲害一些,看的到關羽死了,知曉劉備會發瘋的話。

那可能在關羽死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下面的結局了。

預感到結局,只是你可以看清這個局勢,但並不代表你可以去改變它。

就像三國殺裏諸葛亮那句臺詞一樣:

知天易,逆天難!

三分天下是順勢而為,而後一人支撐蜀國,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皆是逆天而行啊。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俯首拜武侯。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語出諸葛亮寫給後主劉禪的前出師表中最後一句話。煙雲認為,諸葛亮此句話的重點是後面一句,「不知所言」為主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一句「不知所言」包含著諸葛亮諸多情感的自然流露。

出師表是諸葛亮傾心所寫,他自己不會不知道自己寫了些什麼,煙雲猜想,這份出師表絕對不會是諸葛亮一時心血來潮,一揮而就的,一定是想了很長時間,醞釀了很長時間,要對劉禪說點什麼,因為,劉禪和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完全不一樣,諸葛亮自己也不知應該如何去處理這種年輕主子和老臣的關係,他自己能見到劉禪的機會也不多。借這個出師之前的彙報好好寫點心中的話,所以,寫到最後,一時感慨,寫了這句。

不論現在許多人如何評價劉禪,昏君也罷,大智若愚也行,煙雲覺得出師表明顯有對劉禪不滿,向他說教的意思,如果是一名諸葛亮很滿意的的君主,諸葛亮完全不會這樣的「臨表涕零」。這也影響了千年來人們對劉禪的評價。

我們再來看「不知所言」這句,至少有三個層次的意思。一是我應該不應該這樣和您後主劉禪說?我不知道。 二是我說的您後主劉禪會不會聽?我不知道。三是,希望您看在我老淚縱橫,情深意切的樣子,你能不能聽我一句。這是長輩和後輩講話所常用的哭諫或叫淚諫,歷史上還有許多臣子死諫的人和事,就更激烈了。都是一個意思。

劉禪在劉備身邊長大,不會不知道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有個特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也是一般有大才的人通病 ,就是我總是對的,我錯我自己會知道會改正,你後主只要按照我的計劃和思路走就行了。但實際上年輕人和你諸葛亮不是同代人,思維方式不一樣,也有自己的智團,劉禪如果是昏君不會聽他的,劉禪如果是有大智的人,就更不會聽他的。諸葛亮並不明白這裡的道理,諸葛亮一直想勸說劉禪按他的辦法做纔行,出師表通篇都是這樣一個意思。

煙雲認為,這句話和諸葛亮預料自己北伐能不能成功關係不大,只是想向劉禪表露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勸劉禪聽自己所言而已。後人評價諸葛亮北伐是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果真是這樣,諸葛亮勞民傷財就顯得不太高風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