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普惠金融行業的實踐引領者,宜信公司在打擊惡意逃廢債、保護出借人權益方面推出新的舉措,加速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公司旗下業務如宜人貸、宜信普惠等已充分採用互聯網仲裁模式,首批互聯網仲裁裁決書已經陸續送達法院進入執行程序,全方位追索逃廢債借款人債務,進一步加強對平臺出借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早在2018年3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北京舉行《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以下簡稱《催收自律公約》)簽署儀式,宜人貸與多家從業機構參會並簽署公約。宜人貸負責人在會議上指出,公約的發佈標誌着在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領域,“自我約束、互相監督、共同規範、健康發展”的行業自律機制已經開始形成,同時對網貸行業“職業老賴”的打擊和約束也迫在眉睫。

  伴隨網貸平臺借款人債務糾紛的逐年增加,傳統處理方式面臨很多困難。逃廢債借款人存在分佈廣、分散度高、標的金額小、案件數量多、辦案時間長等問題,都爲法院、仲裁機構解決此類糾紛增加了難度。在此基礎上,成本高、處理時間長等因素,也影響了對逃廢債行爲人的打擊力度。針對上述行業痛點,互聯網仲裁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一裁終局和批量處理等優勢,成爲大數據、信息化浪潮中的高效解決逃廢債借款人債務糾紛的新選擇。

  互聯網仲裁實現了案件處理方式的徹底變革,通過開放接口等多種數據對接方式,可將數據從業務系統調出,以自動化處理機制實現特定業務節點的數據自動流轉,實現從立案、組庭到裁決、送達等全部仲裁程序都在網上進行。通過互聯網仲裁模式,大幅縮短和降低了仲裁時間和成本。普通線下仲裁一般需要3到6個月才能拿到生效裁決書,而通過互聯網仲裁方式最快 7-15個工作日即可完成,且可以實現批量仲裁,大大縮短了司法程序週期。

  “此舉措將會對逃廢債借款人產生巨大的威懾作用,很多借款人囿於這種威懾會變得珍惜信用,不敢輕易逃廢債。” 宜信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仲裁裁決書效力等同於法院判決書,如被申請人拒不履行裁決書時,可向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案件被法院立案受理後將進入到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系統中,被執行人會受到一系列的失信懲戒。根據互金整治辦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網貸行業失信懲戒有關工作的通知》,還將協調徵信管理部門將逃廢債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和信用中國數據庫,開展失信聯合懲戒。逃廢債行爲後果嚴重,即所謂的“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作爲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會長單位,爲幫助行業機構一起做好打擊逃廢債、高效、合規催收工作,宜信公司號召協會收集計劃使用互聯網仲裁的行業機構名單,並由協會主導選擇與一線城市的仲裁委員會集中開展互聯網仲裁的合作。在失信懲戒方面,宜信公司積極面向執行法院,使用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易執行”系統,通過“多元打擊、精準推送、失信懸賞、老賴直播”等多平臺發佈及懸賞舉報系統,幫助執行法院多渠道曝光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實現超強震懾、有效催收、提升區域業務信用環境的目的。

  宜信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打擊絕不是唯一目的。既要通過失信懲戒來警示借款人理性對待借款行爲,也要喚醒和督促借款人的信用認知。”宜信公司將信用價值理念融入到客戶服務過程中,告誡用戶務必維護好個人信用,切勿產生逃廢債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