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4是俄羅斯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款戰鬥轟炸機,採用了獨特的並列雙座佈局模式,據說這樣的佈局模式可以提高機組在執行複雜的對地任務時的效率。而由於採用並列雙座佈局模式使得該機的機頭部分比較偏平,特別像鴨嘴獸巨大的嘴。而為了平衡巨大和扁平的機頭,蘇34又存在一個大的離譜的尾椎,又像極了鴨嘴獸的大尾巴。

給蘇34取名為鴨嘴獸真是太傳神了。

蘇34是俄羅斯/前蘇聯獨特空中作戰理念的產物。蘇俄空軍的編製和作戰理念獨樹一幟,其航空兵力量分為防空軍、前線航空兵和戰略航空兵等兵種,而蘇34這樣的輕型高速轟炸機與伊爾2、伊爾28、蘇24一脈相承,是前線航空兵的核心力量。

一切為了進攻!伊爾-2是蘇34的祖師爺。

不同於f-15e、殲16這樣的雙任務攻擊機,蘇34本身空戰能力基本忽略不計,在戰鬥中主要以低空高速的能力進行戰術打擊,這主要是因為蘇俄沒有趁手的精確制導彈藥,所以只能玩這種高速凌空轟炸。與這種任務相對應,蘇34有厚重的裝甲包絡其座艙和發動機部分。蘇34是俄羅斯前線航空兵的靈魂裝備,其地位比強調製空的蘇57、蘇35、蘇30高的多。在俄羅斯軍費最窘迫的時候,其採購也沒受到多大影響。在所有的蘇27發展型飛機中,蘇34的採購計劃是最順利的。另外筆者提一句,網路上的俄機黨一直吹捧蘇34作為一款戰術飛機配備有馬桶,為機組執行長時間、遠距離任務提供了更友好的環境,其實是個以訛傳訛的誤會。蘇34扁平的機頭確實較一般的戰術飛機提供了更大的體積,但是真的沒有馬桶,只有一個尿壺。

蘇34所謂的「馬桶」,其實就是上圖這個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網上一直有消息指出中國正在以蘇34為藍本發展一款戰鬥轟炸機,甚至出現瞭如上的效果圖,並鄭重其事的將其命名為殲17。

「中華鴨嘴獸」-殲17的CG圖。結合蘇34的定位和中國空軍的使命,蘇34這樣的輕型轟炸機根本不會裝備中國軍隊。

無論小粉紅們是否承認,目前中國空軍正在以美國空軍為模板,打造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對於中國空軍來說,其假想戰場環境非常惡劣,其執行攻擊任務的飛機需要面臨複雜的空戰環境,需要具備優秀的制空能力以提高生存性能,因此像 f-15e這樣的雙任務飛機纔是正途,因此中國發展了殲16。殲16脫胎於蘇30,而蘇30是蘇俄當時以遠程制空戰鬥機的目標研製的,本身空戰潛力非常好。又得益於近年來中國在航電領域的巨大進步,殲16在空戰能力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兩個方面都非常值得期待。殲16的使用方式主要是以遠程精確打擊為主,並且利用本身不錯的制空能力提高複雜戰場環境下的生存力,並在遠程任務中降低護航需求。

所以,蘇34這樣的輕型高速轟炸機是特殊作戰理念的產物,與目前的主流作戰理念背道而馳,所以與大賣的蘇30系列不同,蘇34的外銷成績乏善可陳,除了阿爾及利亞之外再無買家。

阿爾及利亞購買的12架蘇34,這就是目前蘇34所有的外銷訂單了,與多用途戰機蘇30系列的數百架外銷訂單相比簡直不值一提,這也間接說明蘇34已經不合時宜。


當然不是。事實上蘇-34「鴨嘴獸」起源於俄羅斯空天軍對戰鬥轟炸機的獨特理解,該機不僅是蘇-24「擊劍手」的後繼機,還將接手圖-22M3「逆火-C」轟炸機的一些常規遠程打擊任務。也就是說與蘇-24相比,蘇-34已經邁入了戰術轟炸機的範疇,不能以蘇-30這種戰鬥轟炸機與其對比。

蘇-34是蘇-27「側衛」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型,一開始被稱為蘇-27IB。第一架原型機內部代號T10V-1(42號),該機沿用了蘇-27UB「側衛-C」的基準機身,但是裝上了全新的具有扁平機頭的前機身,也就是因為這個機頭,該機從此獲得了「鴨嘴獸」的非官方綽號。

蘇-34保留了蘇-27的總體氣動佈局,但機身結構是全新的,這是為了能在前機身和機鼻部分塞進並列雙座座艙和體積龐大的電子設備,當然還有更多燃油。該機的所有主要機身結構都得到了加強以承受增加的操作重量。新前機身容納了並列雙座座艙,飛行員在左側,武器系統操作員(WSO)在右側,這點和蘇-24一致。機鼻左側的一個可伸縮的空中加油探頭是標準配備。

同時蘇-34保留了與蘇-27近似的機動性能,該機具有與蘇-33艦載型類似的鴨翼,同樣還沿用了蘇-33式樣的前緣邊條,但增加了一條尖銳邊緣以產生穩定渦流作用在垂尾上,提高大迎角飛行時的偏航穩定性。蘇-34的前機身比蘇-27UB重許多,鴨翼有助於恢復氣動平衡,提高機動性,並且能在超低空飛行中減弱因亂流引起的顛簸,降低作用在機身上的應力(鴨翼自動響應)。

固定式進氣口降低了複雜性和重量,配合推力強大的發動機,能使「乾淨」外形的蘇-34能在海平面以1400公里/時的速度狂奔。蘇-34的機身結構堅固,結合系統冗餘設計後能有效抵禦從輕武器到高能導彈戰鬥部破片。機組人員被鈦「浴缸」包圍,保護他們不受直接傷害,一些重要系統也有裝甲保護。

蘇-34可掛載8噸彈藥,作戰半徑達1100公里,同時該機具有強大的電子戰能力和空戰能力,在遠程打擊任務中無需戰鬥機護航。依靠機腹內置的「普拉坦」光電系統,蘇-34在多種氣象條件和夜間使用制導武器實施遠程精確打擊,甚至還能掛載多枚「希比內」電子幹擾吊艙變身為電子戰飛機實施伴隨幹擾。此外蘇-34也是一種強大的反艦飛機,是俄羅斯空軍重要的戰術核打擊平臺。

許多人以戰鬥轟炸機的眼光看待蘇-34,仍為該機的作戰性能並不比蘇-30高太多,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蘇-34在載荷/航程性能、續航持續時間、戰場生存能力、電子戰能力等關鍵方面都超過蘇-30,因為該機就是為戰術轟炸任務而生的。


蘇34屬於戰鬥轟炸機,而嚴格意義上講,當今世界上現役的戰鬥轟炸機只有F15E和蘇34這兩款。我國的殲16叫多用途戰鬥機。

在我先前的文章裏有朋友提出抗議,要我先把多用途戰機和戰鬥轟炸機搞清楚在發言。但確實,這兩款機型的區別真的很小,很模糊。

轟炸機,主要功能是對地、對海打擊。戰鬥機,主要功能是跟對方的戰機進行空中廝殺。戰鬥轟炸機,說明F15E與蘇34終歸還是轟炸機,但也具備了一些跟對方戰鬥機戰鬥的能力,很明顯,它們這個空戰的能力是副業,就是為了自保,主業還是扔炸彈。

而多用途戰機,它的空戰能力要強於戰鬥轟炸機,在此基礎上,也能打擊地面、海面目標。

在功能上,這兩類戰機都是既能空戰又能打擊面目標。區別就是多用途戰機空戰這塊強一點,戰鬥轟炸機在對面打擊這塊強一點(理論上)。

所以,在這裡,咱們把殲16和F15E、蘇34放一起比較,也問題不大。

而這樣比較起來,蘇34無疑是最落後的。

這3款戰機都號稱是炸彈卡車,殲16和F15E的載彈量都是12噸,但蘇34的載彈量只有8噸,差了3分之1。航程和作戰半徑上區別不大。

這裡得特意提一嘴,殲16用的是國產發動機,性能跟F15E和蘇34上的發動機性能類似。畢竟是人家幾十年前的產品,咱們能跟人家做到一樣,也無需大驚小怪。

至於雷達、航電、信息、座艙這些,就無需舉例論證了,蘇34在這些方面已經屬於古代的水平。它雖然2007年才正式服役,但那是因為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衰落,這款飛機實際上是在1986年就開始立項,拖拖拉拉的搞了30年。1990年首飛,以當年俄羅斯的電子、信息水平,放到現在,算什麼,可想而知。

蘇34雖然在前面加上了戰鬥兩個字,但是,面對主流的制空型戰機,比如F15C、F16,它並沒有還手之力。所以,在敘利亞的戰鬥中,俄羅斯派蘇34進行轟炸,周圍必須有蘇35護航。

殲16裝的是目前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進行超視距空戰。除了隱身的5代機,殲16空戰並不虛任何人,這是蘇34做夢也達不到的。

蘇34是略弱於F15E,遠遠不如殲16。說它過時並沒什麼毛病。

但是,我認為真正過時的應該是戰鬥轟炸機的這款機型。未來不會再有戰鬥轟炸機,甚至也不會再有多用途戰機。F15E、蘇34、殲16這種雙人機組的模式必定是馬上面臨淘汰的。

未來的空軍主流應該是單人重型多用途戰機+無人機的模式。

殲20採用了大量人工智慧技術,甚至可以語音操縱飛機。這就大大的緩解了飛行員的壓力。戰鬥轟炸機前面是駕駛員,負責開飛機,後面是武器系統操作官,負責控制武器。但殲20的駕駛員一個人就能幹這2個人的活,2個月以前,殲20就展示了它裝載激光制導炸彈的能力。殲20既能空戰也能對面打擊,是不折不扣的多用途戰機,掛的制導炸彈、空對地導彈如果比它裝載空對空導彈多,那它就是戰鬥轟炸機。

殲20的載彈量是11噸,它的對地打擊能力都要超過蘇34。裝彈略少於殲16,但在隱身和智能方面,又甩殲16兩條街。未來,隨著殲20產量的提高,殲16的位置其實很尷尬。它能幹的活殲20也能幹。

人工智慧,現在只是起點,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過去兩個人的活,未來一個人甚至不用人,完全可以替代。首先有殲20這樣的戰機,單人機組,既能空戰也能轟炸。其次還有就是無人機。

無人機現在已經開始大量執行轟炸任務,未來更是會大面積取代傳統的轟炸機。無人機必然會更大,飛得更遠,更加智能。沈飛亮相的暗箭居然號稱是無人戰鬥機,大有跟有人戰鬥機在空中較量一下的意圖,這說明現在的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很可怕。

除了暗箭,其他所有的無人機都是轟炸機,只能炸面目標。暗箭號稱是戰鬥機,比以前的無人機要先進很多,這樣的飛機,去執行轟炸任務,那是小菜一碟。

在人工智慧加持的單人戰機和無人機的雙重擠壓下,像蘇34、F15E甚至包括殲16,是沒有存在空間的。殲16應該是地球上最後一款: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轟炸機。


俄羅斯的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從蘇聯解體前就已經上馬研製,只不過由於種種動亂原因它知道2006年纔有原型機試飛,直到2016年其產量才達到100架,而且並沒有俄羅斯之外的空軍裝備該機型。這在蘇27家族中是非常罕見的,眾所周知蘇-27的每一種改進型號諸如蘇35、蘇30都是搶手貨,就連蘇33也有中國複製版殲-15出現。蘇34的糟糕表現主要是對於戰鬥攻擊機的需求問題。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性能單一的戰機已經過時。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國和俄羅斯以及英法都具有廣闊的利益空間,這些國家都不約而同的裝備了大量攻擊機。美國的A-10也沒有出口,僅僅是世界各地的美軍就保有291架,而且美國還在積極尋找它的替代品從沒有說過要淘汰這類機型,美國要取代A10的理由是太過先進、武力過度、成本太高。美國甚至採購了脫胎與"野馬"活塞戰鬥機的巨嘴鳥攻擊機,而最新的"蠍子"攻擊機也很受歡迎,原因就是它能滿足A10的要任務需求同時價格僅有1700萬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並不認為攻擊機過時,如果以及充足它們更喜歡A10那樣的強悍裝備。

英國和法國也是裝備攻擊機的大戶,天鷹和超軍旗都是攻擊機中的代表。只不過兩國勢力縮小已經養不起數量龐大的戰鬥機部隊,不得已退役攻擊機全力維持戰鬥機部隊。俄羅斯的蘇34也是原有蘇25的替代品,蘇25更是保有503架的驚人數字。也就是說世界各國都在宣傳攻擊機過時,卻沒有多少國家真正退役這種戰機。這就不奇怪俄羅斯為什麼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還要研發和採購蘇34了(俄羅斯軍方採購了124架)。至於中國當初為什麼沒有被俄羅斯的推銷誘惑,拒絕購買蘇34。我想根據蘇27的採購就很容易明白。我們買24架蘇27都要用商品換,哪有錢去買蘇34呢?

當然,根據美國研發蠍子替代A10的前車之鑒,我們可以看到攻擊機是一種相對低端的機型,不需要做得太精密控制成本是最重要的。蘇34集中了俄羅斯戰鬥機工業的幾乎所有精華技術,有蘇33的三翼面氣動外形和蘇35的先進航電設備,如新型火控計算機、液晶顯示器、新型數據鏈、後視雷達等。此外它的起落架和機體都經過強化,坐倉還有"鈦合金浴缸"保護,為了提高機動能力還有複雜的邊條設計,其速度更是高達1.8馬赫。也就是說俄羅斯將國有戰鬥機的優秀技術都集成到了蘇34身上。這就造成它的價格不菲。因為蘇34還沒有出口記錄,我們很難瞭解它的單價,但是根據上述的設計規劃可以肯定他比蘇30要貴。至少在造價上他已經不能適應時代,但是機型並不落後。


裝備嘛,能有用的,能用就叫實用,從來沒有過時一說,嗄嘎。何況蘇-34正自能量無限,威風無邊,如何就過時了呢?它的能力有叫北約正視,從側衛悄然變為後衛,這次亂起綽號,遠沒有「鴨嘴獸」這樣有名,因此大多不知道後衛這麼一說。改進自蘇-27沒錯,原稱蘇-27IB,但最大起飛重量增至45噸,不得不說,俄打造蘇-34,使用了滿滿的黑科技,要知道蘇-30纔有區區34.5噸。其它指標,就航程上來講,蘇-34滿油滿彈(12.1噸油,8噸彈)可至4500千米,而蘇-30這一指標只有3000千米,雖然仍然不比F15E,但在那個年頭,已經達到了俄羅斯的技術極限。F15E帶11噸,10噸油,最大航程超過4000千米,要在空戰能力要比蘇-34強比許多,這也是時至今日蘇-34不被大量採購的原因之一。

有號4++。當時最好的飛機,航電一新,雷達先進,對地探測距離達到200公里,對空中戰鬥機大小目標為120公里。此雷達據有自動地形跟蹤與迴避功能,使其在跨音速超低空突防能力上大為提高。由於具有掛載量大的特點,根據作戰需要還可以加掛L175「希比內」主動雷達幹擾系統,這套系統在與美軍宙斯盾戰艦鬥法的過程中,功能強大致使其一片雪花,向來號為最強大從沒見過這陣勢的美軍士兵,多人提出要退役。不是說美軍電子系統如何強大嗎?「希比內」一出,很快成為宙斯盾的陰陽指。所以和平時期不要一天到晚只是對比這指標那先進,先進不先進的,只有實戰說了算。

中國沒要了蘇-34。現在人納悶,為何中國沒要了蘇-34呢?其實「飛豹」本事就已足夠,只是空戰能力也不強,都為大遠程對地攻擊而生,列裝時間相差無幾,性能上也倒差不差。進入新世紀以來,略有改進,發現殲轟-7B,更有人提出一款飛豹3,實事上已不可能,一款新型的殲-16,應該是多用途型的高端型號,自打2017亮相朱日和,被網上傳唱,應該是在殲-11基礎上脫胎換骨的大改型號,所謂高端大氣上檔次,將三代半推向一種極致,畢竟這是中國目前最好的三代半戰機之一了,有人推測要比飛豹強,可見飛豹已走到盡頭。有了殲-16,更不可能要了蘇-34,其實蘇-34不是沒有問題。

蘇-34的問題。當年的最好,爾今淪為昨日黃花,想來也是無奈,蘇-34現在問題也多,成為過氣的裝備。當年過於的高大尚,現在看來成為阻礙它發展的原因之一,只將機頭拍扁,以裝油掛彈,畢竟不能走出太遠,本身說要替換掉蘇-24和圖-22M「逆火」的,結果因為太貴,一樣也沒有實現,蘇-24仍在飛翔,圖-22M也有圖-22M的好處。蘇-34的賣點,站起來能開,座艙下加裝鈦合金以側安全,如之種種設計,無疑大幅增加了採購成本,而性能上並不比蘇-24有多好,作為改進型號太過於奢侈了,這對日子過得本身緊巴的俄羅斯來講,不是好事。作為潛心發展的一型飛機,就這樣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俄羅斯實在心有不甘。


其實蘇34這種戰鬥轟炸機並沒有落後,其設計定位就是戰鬥轟炸機,因此綜合戰鬥力要比蘇25等這些老式攻擊機強,同時也要比蘇30等這些戰機更加合適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蘇34項目其實在上世紀就已經有所規劃了,原型機更是在1990年就製造完成,但是由於俄羅斯困難的經濟狀況等等綜合原因,蘇34直到2007年才開始裝備俄羅斯軍隊使用。而這款戰機的定位就是戰鬥轟炸機,取代俄軍中比較老舊的蘇24、蘇25等等這些專用型攻擊機。

蘇34雖然稱為戰鬥轟炸機,但是由於其機體過於龐大,而且載彈量高,因此其面對敵軍戰機時自衛能力難以起到足夠的作用,因此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其他戰機的護航。比如說在敘利亞作戰中,俄軍的蘇34戰機就經常在蘇30、蘇35這些戰機的護航下執行攻擊任務的。

很多人認為這種戰機過時的原因主要就是如今的多用途戰機已經崛起,所以這種專用於對地攻擊的戰機可以退役了。但是這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多用途戰機之所以能夠崛起,除了性能好之外,另一點就是能夠節約經費,同一種戰機能夠執行不同的任務,增加效費比。

而蘇34則更像是一款專用的對地轟炸機,其很多設計就是根據對地攻擊這個目標而設計的,比如飛行員並列布局,很有利於飛行員之間的交流。同時巨大的載彈量,保證了充足的打擊火力,而且蘇34還能具有電子攻擊等作戰能力,所以綜合而言,其並沒有過時。


技術是在一直升級的,所以,在軍事領域裡面,裝備的改朝換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對於一些製造年代比較久遠的裝備一般都會選擇讓其去退役。就如轟炸機裏的蘇-34,其是在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時候就已經在研製的一款轟炸機,但是因為各種外界的音速導致這一款轟炸機的原型機試飛工作一直拖到了2006年,就算是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百來架,就只有俄羅斯自己的空軍裝備了這一種轟炸機。

也是因為這一款轟炸機的設計理念都是屬於前蘇聯時期的,由於其的性能太過於單一化,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一款轟炸機應該被淘汰掉。但是,在實際的軍事領域裡面反而不是這樣的一種情況。而且,都知道俄羅斯是要和美國作比較的國家,不會隨隨便便的就把可能面臨淘汰的裝備配置到自己的軍隊裡面的。

而且,反觀美國等其它一些軍事領域較強的國家,在空軍的配置方面都有裝備數量可觀的戰鬥轟炸機。由此看來,在裝備的類型方面,這一款蘇-34轟炸機並不是需要被淘汰的裝備。並且,這一款戰機主要也是為了替換下老式的蘇-24。

在性能方面,這一款蘇-34可以說是集結了大量的俄羅斯的優秀技術,各種新型的裝備、零件基本上都往上進行部署,擁有著蘇-33的三翼氣動佈局,也有蘇-35的航電設備,甚至在速度上也能夠達到1.8倍音速。所以,還沒有被淘汰的可能。


說鴨嘴獸過時的肯定是不懂現代化戰爭,也不懂得戰機。蘇34本身的定位是取代圖22m逆火系列轟炸機,成為戰場的壓制性戰機。蘇34最大的優點就是航程遠,高達4500公里,這幾乎是除了戰略轟炸機以外最遠的戰機航程了;載彈量大,高達八噸,幾乎相當於我們的轟6的載彈量;武器掛載能力強,能夠掛載所有俄式武器,包括空射巡航導彈。從戰鬥機角度來看,蘇34鴨嘴獸肯定性能有落差,可是從轟炸機角度來看,絕對是全球戰機的翹楚!現在又有哪個國家的轟炸機敢在敵人還有防空能力的情況下進入戰區?美國也做不到的!

現代戰爭打的是高科技,比的是導彈打得快打得準!傳統轟炸機個頭大,速度慢,幾乎沒有機動規避能力。這使得他們遭遇防空導彈或者敵方戰鬥機的時候只有送人頭的份。除了逃得快(比如俄羅斯圖160白天鵝,擁有跟戰鬥機一樣的速度)或者指望敵人眼瞎(美國b2)外,根本沒有從戰區逃脫的能力,更沒有對敵方防空火力的反擊能力。因此只剩下在戰區外發射巡航導彈的用途了。

但是蘇34卻不同了。蘇34除了轟炸能力,更有媲美戰鬥機的戰鬥能力。得益於蘇27家族最強格鬥性能,蘇34甚至具備了規避導彈能力。這使得其面對防空導彈的時候完全不懼怕,甚至可以直接擊落防空導彈。俄羅斯現在就一直用蘇34來直接攻擊敵人防空火力網,這是傳統轟炸機想都不敢想的事。蘇34目前已經是全球公認的最優秀前線轟炸機!


蘇-34作為一款非常優秀的戰鬥轟炸機並未過時,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困難時期內依然堅持對其的研製和開發足以見得俄空軍(現已是俄空天軍,後文暫使用俄空軍叫法)對其的看重。因為蘇-34是俄空軍在新時期的主力戰鬥轟炸機,是俄羅斯空天力量的重要一環。

蘇-34保留了蘇-27的總體氣動佈局,但繼承了蘇-24的並列雙座座艙使兩位機組成員的工作環境大幅改善,並得以安裝體積龐大的電子設備並增加了燃油儲備。蘇-34也安裝了與蘇-33類似的鴨翼和前緣邊條,以提高其操縱性與機動性。

扁平的雷達罩裏安裝了V004雷達,可靈活因對空空作戰和空面作戰,機腹的伸縮「普拉坦」光電系統更是為其對地攻擊專門設計,同時也體現了俄國人簡單實用的思想。蘇-34的掛載達到了8噸,極限時可達9噸,可攜帶多種空對面、空對艦導彈或炸彈,具有極強的對地及對海攻擊能力,同時其還保留了攜帶多型空空導彈的能力。鑒於其巨大的體量和優秀的掛在能力,蘇-34的、偵查改型、電子戰改型也已出現,逐步開始取代老舊戰機。


在冷戰後期,實際上,北約空軍的裝備理論已經實現了轉型,就是用多用途戰鬥機來取代專用飛機,以減少裝備數量,節約經費,更有效的利用資金,但蘇聯空軍並沒有這麼想,這主要也與蘇聯的計劃經濟不惜資金有關。當美國空軍已將開始裝備F-15E「打擊鷹」的時候,蘇聯空軍想的是為蘇-24「擊劍手」研製一款同樣的專用戰鬥轟炸機。

蘇-34當然也屬於蘇-27戰鬥機家族的一員,扁平的機頭被稱讚是空氣動力學的佳作。雖然其也具備發射R-77主動制導空空導彈的能力,但其主要任務還是用於對地對海打擊。現在,駐紮在敘利亞的俄羅斯空軍,其進行對地攻擊的主力就是蘇-24和蘇-34,俄軍原裝備全部退役蘇-24,但軍費突然削減,導致這一計劃被迫延遲。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敘利亞上空,不僅僅是有敘利亞和俄羅斯的戰機在活動,蘇-34即便被認為自衛能力很強,但在某些空域執行任務的時候,依然需要駐敘俄軍蘇-27、蘇-30SM或者蘇-35戰鬥機的掩護,用來驅逐那些故意靠近的北約戰鬥機。

蘇-34好不好,其實看一下俄羅斯空軍的選擇就明白了,蘇-34原本是用來取代蘇-24戰鬥轟炸機的,但在伊爾庫茨克的蘇-30SM半路殺出後,這個市場被其搶佔,蘇-30SM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也不弱,空戰能力更是其擅長,不僅俄羅斯空軍裝備,不少國家也對其表現出了濃烈興趣,而蘇-34即便是被大肆宣傳,截止到目前為止,也沒聽說哪個國家對其感興趣,準備引進。

要一款需要護航的戰鬥轟炸機,還是要一款能夠獨自執行任務,扔下炸彈還能接著空戰的戰鬥轟炸機?相信大多數國家空軍都有自己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