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答案

每年到了十二月,我的脑中总会浮现一个可爱的身形。虽然同样是大白胡子、红衣红帽的老公公,但十几年前在瑞士小镇民家窗台所见到的那个木刻,却是我所见过最可爱慈祥的圣诞老人。记得我曾在摆放它的那个窗台下驻足许久,想起少女时代读过赛珍珠女士所写的一篇圣诞故事;故事中描述一个孩子抢著要在黎明之前完成父亲平日早起的劳务,来做为圣诞礼物,我牢记了文章中的一句话:唯有爱能唤醒爱。

 

心中念念不能忘的圣诞老人并没有被我以木刻再造一个。但是几年过后,在岁末布置圣诞树时,那纯朴可爱的身影又出现了,我立刻从柜中拿用几片布,推想著合理的方法把它缝了出来;而那个星期,我也与一些小朋友分享自己所体会的可爱。

 

当我在笔记本的一角构图,拟想著该如何把扁平的木刻立偶,转换成填入棉花的布娃娃时,我就像回到童年,因为找到了一个喜欢的东西,所以得解决问题。也许,这就是我们那一代儿童在缺乏帮助的生活实况中,得到的最大福惠──想方设法,不能倚赖。

 

童年时,父母亲并非不愿帮我们的忙,但大人们为生活而忙碌的心情,多数孩子也总能体会,不敢奢望更不会耍赖强求。尽管我们也十分好奇,明里或暗地中动手尝试的机会多不胜数,但知道自己做事自己收拾,断不可胡闹一场后撒手不管,因此,练就了先思考再动手的习惯,不只如此,尝试之后也会用最短的时间整顿一切。

 

我记得,自己总是利用爸妈不在的时候,在厨房做各种实验,但当母亲自职场忙累归来时,我们家的厨房必然是整齐清洁的。在缝纫遇到困难时,我也会拆解一些旧衣以便印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但在动手前,我总是做好回复的准备。生活经验教给我最重要的功课是:不只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深知责任的重要性。因此,完整的观照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能力。

 

现在孩子的成长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无论读书或做事,都处于被喂养的状态;又因为太多群体合作,也使得效率、责任感都不够整体。观察力虽然美其名被列为教育重点,然而,在眼花撩乱、速度惊人的资讯中,孩子其实没有机会真正用心观察,他们在被提示之下反应,而不是自然的好奇。有更多的孩子在学习模式的训练下,面对问题时连想都不想,只习惯说:「然后呢?」

 

我觉得「然后呢?」应该用于自问自答,是一个人组织思路、解决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向他人索求工法指示或答案的用语。所以,在画出这个圣诞老人的图样时,我决定把原来标示于图上的说明先涂抹掉,只隐附于文章最后。

 

希望喜欢这个可爱布偶的小朋友能想出更好的方法,缝出同样的结果。如果答案提供在前,不同的思路可能会被拦截,孩子成了说明书的执行者,而生活就变成了单调的材料包。

 

作者:蔡颖卿

家乐学线上家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