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古襄陽位於今襄城區以西。

從漢末襄陽城的變遷看諸葛亮躬耕地在區劃上的歸屬

石小生

最近,我在網上翻閱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爭論的帖子時,有一位名叫「寧靜的呼吸」的網友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史料,她講:

就連現在很多土生土長的襄樊人都不知道,老襄陽其實指現在萬山軸承廠到隆中風景區那一帶。估計只有80歲以上部分老襄樊人才知道這個,你要是問40、50歲的襄樊人很多根本不知道,就算是知道的也只能是家裡的老人告訴他們的。

我(寧靜)在網上查了一下百度百科:

1.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疑在今襄陽城西北的漢水邊,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

2.明洪武初年,漢水南岸北移,為加強(今襄陽)城東北角防禦能力,遂將城向東北擴展,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

這個資料也能從側面證明,現在的襄陽是經過不斷的變遷、整固,在明代以後才真正定型的。尤其是第一條就很能說明問題,那個(老襄陽)城「約始筑前201年」。

襄樊市在沒有改名以前,行政轄區有襄城區(實際上是襄陽城的所在地))、樊城區、襄陽縣(現名為襄州區),別的行政所轄我就不說了,今天的內容就是圍繞這三個地方展開。

上初二時候,我有一個襄陽縣劉集鎮的同學,我這個同學的媽媽是從四川嫁過來的,她姥姥一個人從四川坐火車過來照顧她生病的媽媽。我同學的爸爸那天在去接她姥姥的路上,所坐的車子拋錨了。她姥姥大字不識,年紀大了也沒記全地址,又是個急性子,在火車站(在樊城)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同學的爸爸。於是就問路邊的一位清潔工說襄陽怎麼走。然後那位清潔工用手一指馬路對面停著的中巴車,老人家就上了這輛中巴車。可是這輛中巴車是開往泥咀(西南方向,要過漢江)的,和劉集(東北方向,不用過漢江)根本就是兩個方向。

老人家上車的時候也只對售票員說了一句襄陽,售票員二話不說立馬收錢撕票,於是車子駛過了漢江,到了電視臺(劉備的馬躍檀溪就在那)附近,售票員無心的問了一句:老太太到哪下。老人家這才說話就說到襄陽,具體的也說不清楚。售票員頭就大了,曉得這個老太太是個麻煩,就不願意讓老太太坐了,要趕老太太下車。老太太脾氣倔,就是不下,車子開過了萬山軸承廠後,老太太一看窗外來往的人羣漸漸稀少,心裡就慌了,要求下車,售票員連忙讓司機停車,老太太下了車,中巴車就開走了。

這邊我同學的父親趕到火車站的時候,同學她姥姥早就坐車走了。著急的跑到學校裏找我同學,我同學就跟班主任說了這個情況,班主任說他到附近的派出所去說一下情況,又挑了幾個男生和我一起跟同學出去找。那幾個男生在樊城找,我和同學還有她父親就在襄城這邊找,班主任在派出所等消息。我們先在襄陽城裡所有的街道尋找,找了將近3個小時沒有找到。我們走到小北門附近,又累又渴,於是坐下來休息,我同學著急的哭起來了,引起了旁邊一羣坐著喝茶聊天老大爺的注意。其中一位老大爺就過來問我們,知道情況後,就說了一句:人可能在隆中那個方向。

老大爺說了這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問怎麼回事。老大爺告訴我說,老襄陽其實指檀溪虎頭山電視臺到隆中那一帶,現在的城牆裡面這個地並不是真正的老襄陽,襄陽城出了西門就是檀溪到隆中那帶,那纔是老襄陽。老大爺說如果我同學她姥姥要是坐車,說不清楚地方的話,最有可能被拉到萬山、隆中那邊。

聽了這話,我和同學謝過老大爺,連忙坐車出西門往萬山軸承廠那個方向走。這時,我想到了派出所,我說讓派出所幫忙找一下,我們幾個人的力量有限。哪知道就巧了,剛進檀溪派出所的大門,就看見同學她姥姥坐在裡面。後來才知道,我同學她姥姥在花梨木店附近下車,臨近中午了,天氣又熱,大太陽烤著,老人家站在路邊看不到一個人,急的不知道怎麼辦,又不敢走。這時路過了一個居住在附近剛從菜地裡面摘完菜的中年婦女,這位伯母看到老太太就問了情況,於是好心把老太太帶回家裡,老太太在人家家裡喫了一頓飯,然後這位好心的伯母讓自己的兒子借了別人家的摩托,把老太太送到了檀溪派出所。

這就是我為什麼知道老襄陽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有城牆的這塊地方的原因。

寧靜網友真是一位熟悉襄樊歷史地理的有心人,能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發現已經基本湮沒的歷史印痕,在她的啟發下,我也查了一下有關資料,襄陽的官方網站上,「襄陽城」、「襄陽城牆」的相關記載如下:

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疑在今襄陽古城西北漢水邊。大約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老)城東另築新城,大致為現存的規模。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張柬之「因壘為堤」時廢棄,現已大半淹入漢水中。

關於這段記載,我又查了《後漢書·劉表傳》、《三國志·劉表傳》、《襄陽縣誌》等書,均未見記有「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的史料,故不知上述記載的出處何在?

雖然沒有查到出處,但我堅信襄陽官方網站上的此說法一定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此說法屬實,劉表之前的襄陽城就在今萬山至泥嘴鎮(今臥龍鎮)一帶,而劉表於「城東另築新城」後,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張柬之「因壘為堤」時廢棄。那麼,具體到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爭論中,位於泥嘴東南的隆中東漢末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歸屬於漢水北岸的鄧縣。

所有,這又給「襄陽說」的學者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劉表遷荊州州治於襄陽之前,襄陽城確實在萬山至泥嘴一帶,那就恰好位於隆中和鄧縣之間,故隆中漢末屬南陽鄧縣和「襄陽無西」的說法就徹底成了一個無稽之談。如果這則史料有誤,我希望襄陽的學者能認真做一些功課,將劉表於「城東另築新城」史料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畢竟「地近則易核」,如果不是生活在襄樊的寧靜網友提出這個問題,我們這些外地人怎麼可能知道還有「老襄陽其實指現在萬山軸承廠到隆中風景區那一帶」這樣的說法呢?

期待襄陽學者的回應,千萬不要一刪了之,也不要像阿頭山的問題一樣,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環顧左右而言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