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古襄阳位于今襄城区以西。

从汉末襄阳城的变迁看诸葛亮躬耕地在区划上的归属

石小生

最近,我在网上翻阅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争论的帖子时,有一位名叫「宁静的呼吸」的网友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史料,她讲:

就连现在很多土生土长的襄樊人都不知道,老襄阳其实指现在万山轴承厂到隆中风景区那一带。估计只有80岁以上部分老襄樊人才知道这个,你要是问40、50岁的襄樊人很多根本不知道,就算是知道的也只能是家里的老人告诉他们的。

我(宁静)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百科:

1.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疑在今襄阳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

2.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今襄阳)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这个资料也能从侧面证明,现在的襄阳是经过不断的变迁、整固,在明代以后才真正定型的。尤其是第一条就很能说明问题,那个(老襄阳)城「约始筑前201年」。

襄樊市在没有改名以前,行政辖区有襄城区(实际上是襄阳城的所在地))、樊城区、襄阳县(现名为襄州区),别的行政所辖我就不说了,今天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三个地方展开。

上初二时候,我有一个襄阳县刘集镇的同学,我这个同学的妈妈是从四川嫁过来的,她姥姥一个人从四川坐火车过来照顾她生病的妈妈。我同学的爸爸那天在去接她姥姥的路上,所坐的车子抛锚了。她姥姥大字不识,年纪大了也没记全地址,又是个急性子,在火车站(在樊城)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同学的爸爸。于是就问路边的一位清洁工说襄阳怎么走。然后那位清洁工用手一指马路对面停著的中巴车,老人家就上了这辆中巴车。可是这辆中巴车是开往泥咀(西南方向,要过汉江)的,和刘集(东北方向,不用过汉江)根本就是两个方向。

老人家上车的时候也只对售票员说了一句襄阳,售票员二话不说立马收钱撕票,于是车子驶过了汉江,到了电视台(刘备的马跃檀溪就在那)附近,售票员无心的问了一句:老太太到哪下。老人家这才说话就说到襄阳,具体的也说不清楚。售票员头就大了,晓得这个老太太是个麻烦,就不愿意让老太太坐了,要赶老太太下车。老太太脾气倔,就是不下,车子开过了万山轴承厂后,老太太一看窗外来往的人群渐渐稀少,心里就慌了,要求下车,售票员连忙让司机停车,老太太下了车,中巴车就开走了。

这边我同学的父亲赶到火车站的时候,同学她姥姥早就坐车走了。著急的跑到学校里找我同学,我同学就跟班主任说了这个情况,班主任说他到附近的派出所去说一下情况,又挑了几个男生和我一起跟同学出去找。那几个男生在樊城找,我和同学还有她父亲就在襄城这边找,班主任在派出所等消息。我们先在襄阳城里所有的街道寻找,找了将近3个小时没有找到。我们走到小北门附近,又累又渴,于是坐下来休息,我同学著急的哭起来了,引起了旁边一群坐著喝茶聊天老大爷的注意。其中一位老大爷就过来问我们,知道情况后,就说了一句:人可能在隆中那个方向。

老大爷说了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问怎么回事。老大爷告诉我说,老襄阳其实指檀溪虎头山电视台到隆中那一带,现在的城墙里面这个地并不是真正的老襄阳,襄阳城出了西门就是檀溪到隆中那带,那才是老襄阳。老大爷说如果我同学她姥姥要是坐车,说不清楚地方的话,最有可能被拉到万山、隆中那边。

听了这话,我和同学谢过老大爷,连忙坐车出西门往万山轴承厂那个方向走。这时,我想到了派出所,我说让派出所帮忙找一下,我们几个人的力量有限。哪知道就巧了,刚进檀溪派出所的大门,就看见同学她姥姥坐在里面。后来才知道,我同学她姥姥在花梨木店附近下车,临近中午了,天气又热,大太阳烤著,老人家站在路边看不到一个人,急的不知道怎么办,又不敢走。这时路过了一个居住在附近刚从菜地里面摘完菜的中年妇女,这位伯母看到老太太就问了情况,于是好心把老太太带回家里,老太太在人家家里吃了一顿饭,然后这位好心的伯母让自己的儿子借了别人家的摩托,把老太太送到了檀溪派出所。

这就是我为什么知道老襄阳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有城墙的这块地方的原因。

宁静网友真是一位熟悉襄樊历史地理的有心人,能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已经基本湮没的历史印痕,在她的启发下,我也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襄阳的官方网站上,「襄阳城」、「襄阳城墙」的相关记载如下:

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大约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老)城东另筑新城,大致为现存的规模。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张柬之「因垒为堤」时废弃,现已大半淹入汉水中。

关于这段记载,我又查了《后汉书·刘表传》、《三国志·刘表传》、《襄阳县志》等书,均未见记有「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的史料,故不知上述记载的出处何在?

虽然没有查到出处,但我坚信襄阳官方网站上的此说法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此说法属实,刘表之前的襄阳城就在今万山至泥嘴镇(今卧龙镇)一带,而刘表于「城东另筑新城」后,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张柬之「因垒为堤」时废弃。那么,具体到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争论中,位于泥嘴东南的隆中东汉末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归属于汉水北岸的邓县。

所有,这又给「襄阳说」的学者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刘表迁荆州州治于襄阳之前,襄阳城确实在万山至泥嘴一带,那就恰好位于隆中和邓县之间,故隆中汉末属南阳邓县和「襄阳无西」的说法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稽之谈。如果这则史料有误,我希望襄阳的学者能认真做一些功课,将刘表于「城东另筑新城」史料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毕竟「地近则易核」,如果不是生活在襄樊的宁静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外地人怎么可能知道还有「老襄阳其实指现在万山轴承厂到隆中风景区那一带」这样的说法呢?

期待襄阳学者的回应,千万不要一删了之,也不要像阿头山的问题一样,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环顾左右而言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