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作者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它给了观者什么样的启发。

而多方位的去理解作者意图,其实就是更大程度的去开拓和丰富观者自身。


因为文坛有一个惯例: 作者自己不能分析自己的作品。

关于这点,东野圭吾说过,他自己不会解读自己作品的含义。

那如果有的读者看不懂怎么办?

如果有的读者看了想知道别人有没有不一样的解读怎么办?

像《2001:太空漫游》这种完全是象征意义的作品,你不分析,不解读,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各个设定,各个元素代表著什么,象征著什么。

如果本来作者就没想这么想呢?

是的,本来作者的确没这么想。《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库布里克接受采访,记者要他解释影片最后一段的含义,导演只愿意讲述一遍从画面上表达出的最浅层的剧情,而恕不解释深层的含义。

无论是哪篇影评,解读出来的关于《2001》的深层含义,我们几乎都能肯定,作者原本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这才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当一个作品完成之时,它已经脱离作者的思想,而具有自己的生命力了。 文学艺术作品的含义,不在于作者怎么想,而在于读者、欣赏它的人怎么想。


如果这种分析是增加了作品的厚度的,那么作者本来没有这么想也没关系,读者只是多获得了一种可能性。

我觉得你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是想到了鲁迅的文章以及「窗帘是蓝色的」的事件。这种分析在学生阶段是为了训练你的分析能力,也不是为了寻求唯一解。只要你不要完全离题,大部分和标准答案不同但是有道理的解读也会被接受。

在学生之外的阶段则是为了对作品的文艺价值好社会影响做更深刻的探讨。我很认同作品不完全属于作者这种看法。作品很少是作者单方面的输出,解读作品的读者也是重要的角色。在各种赏析中,有些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价值也会被挖掘出来,从而让作品拥有超过作者想像的厚度。所以我认为分析作品是享受作品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啦。虽然可能有谬误,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会让作品变得更加深刻的。

p.s 如果太纠结于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并不永远都是好主意。JK罗琳在HP完结后一直对解读权不肯撒手,结果补上的坑还不如捅出的篓子多。


因为在这样分析中,你能找到你自己。

我记得我曾在北大旁听过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她是中国著名的影评家。我记得她曾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太清,意思就是影评是对电影的再创造。再创造,是基于电影文本和自身理解,创见,而后的一次创作过程。

在分析中,我们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表达自己的过程。

再一点,我们研究艺术,不单单看内容,也看表现手法。这朵花,你这样画,我那样画,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背后的动机和对画本身的诉求不同,所以导致了结果不同。就算作者没这么想,但如果我能通过评价分析,建立起我的行之有效的体系,那就足够了。

还是这朵花,我画的的时候要怎么画?我对这朵画的态度是什么?我对画这朵花的诉求是什么?通过分析,这一很好的思维训练过程和学习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就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也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谢邀,如果作为创作者,我认为分析作者怎么想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让你学会创作思路,学习按大师的方法创作是一个初学者上道的捷径。如果是普通观众或者读者,有可能你不分析就看不懂,不过也没有关系,换一个作品去看就可以了,毕竟你只是普通读者或者观众,你有选择作品的权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