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對於文物的保護意識並不強。特別是偏遠地區的非知識分子,就算搗鼓到文物了也可能把它們當作爛鐵。當然若文物的材質是金銀之類的,他們則會把這它們以金子的價格售賣出去。這其中有一位叫做王美子的內蒙古老人,就做過類似的一件事。

  王美子已經年過七旬,是蒙古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但因爲年紀大了不能上馬,平時只是挖些藥材來賣。那時候他熱衷於去挖土堆中的生物化石,因爲能在藥店賣個好價錢。但某天他卻在挖掘中搗出了一些金器。

  原來王美子不小心掘到了一座貴族墳墓,不僅挖出了不少銅製弓箭、鐵製棍棒,還挖出了一些金片。但畢竟一個人年紀大了,土坑挖不深,便找了幾個親戚壯漢和自己一起掘土,最後竟然挖出了數千克的金器。幾人也不含糊,拋下沒用的銅鐵,將金器都盡數賣到了銀行。當時的人們只注重金子的含量,對金器卻幾乎不重視,差點就把這些樣式繁雜的器具再融重鑄了。

  恰好當地文教局發現了,才及時挽回了文物。考古學家們立馬找到了王老頭的家中,得到金器出土的具體位置,這才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經過考古,才發現這是古代一位匈奴皇帝的墳墓,而王老頭賣出的那件數千克重的金器竟是一個真正的皇冠。當然,古時候中原努力要剿滅的匈奴人,如今早已是我們國家少數民族中一員。而他們的皇冠,自然也是我國的珍貴文物。皇冠頂端是一隻頂着綠松石的雄鷹,下面的花紋中則有臥着的羊、馬、虎三種動物。總體製作精細而巧妙,是一件非常精緻的王冠。事實上,它甚至是目前爲止唯一出土的少數民族王冠,是我國少數民族王朝部落中僅有的珍寶。

  若不是有人及時發現,相信這些寶藏就被摧毀了。不僅牧民們將其當作普通的金子來賣,就連銀行職員也爲了金子的純度而將鑲嵌在上面的各種寶石、飾品扣掉,差點摧毀這來之不易的古文物。因爲當時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缺失,才導致不少有價值的東西沒有留存下來。其實內蒙古牧民們的反應並非獨有,我們國家依舊有很多不懂得古董保護的人羣,很多價值頗高的古文物,就是在人們無意識中消失殆盡的。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掘出文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我們今人能做的就是好好保護現有的古董文物,保護老祖宗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