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在包頭和呼和浩特看到焙子的各種喫法各種店,辣焙子,加蛋加腸加肉焙子,焙子就羊雜,店面不大,種類也不多,但很好喫,也容易做到品質同一可控,為什麼不能像山東的煎餅一樣在全國推廣成為人人知道的小喫呢?


你能不能盼點兒好!

是不是羊肉燒麥不好喫!

還是手把肉不好喫!

能不能推的大氣點兒!

再說,焙子這個吧,在西北地區的回民大餅店都有賣,只是名字和內蒙的不一樣。


名字太特別,第一次聽的人一定會理解錯。


是的 ,焙子並不是在內蒙古所有地區都普遍存在的食品,例如我家地區 焙子是有的,但還是以甜口為主,白糖或豆沙。所以它其實是一種有很多變形的食品,可能在其他省市是有的,但叫法不同。

再說就算其他地方沒有,它的口味也許並不像煎餅果子那樣被不同地區的人民接受度都很高,就像假設我們內蒙古人向其他地方人推薦嘗試蒙古果子一樣,地方性口味特色強烈,接受性偏低。


走遍世界的是天津的煎餅果子不是雜糧煎餅


我一蒙東同學都沒聽說過焙子……,焙子在內蒙主要在呼包鄂一帶吧,都沒能在全內蒙流行,怎麼走向全國。

emmm

大概是因為山東人多


山東煎餅聞名嗎 可能山東人自己不覺得吧。反正我是上大學才第一次喫舍友帶的煎餅


我不覺得我們連雲港贛榆的煎餅比山東差多少

可不也是沒打出名堂來


內蒙跨度太大了,東西部差異也很大,代表地區城市的食物也很多,山東煎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火起來的,我記得小的時候就總能看見推著小車 ,開著小車賣煎餅的,第一次可能是為了嘗鮮,久了也就形成習慣了,可以算是個零食,但是也不算是日常非喫不可的東西,上了大學從東部到西部,三年了,沒喫過焙子,但是喫慣了武川莜麵和釀皮,飲食習慣真的不同,不止焙子,燜面,土豆餡包子,粉條餡包子……有的真的不喜歡喫也不想喫,如果想發展成為品牌,還得從焙子本身入手,如何尋根溯源找到「焙子文化」,如何宣傳融入大眾視野又不過分包裝或接地氣,如何創新發展與合作,都是可以想的問題。


因為那玩意兒愛喫的只有西部那邊一小撮人,不適應大眾口味。而且全國各地nb的燒餅多了去啦,實在是顯不出這個來。


感覺喫起來一般,有的還硬邦邦,來回的嚼,像牛羊倒嚼似的,嚼的人心煩,牙口不好的人更不喜歡喫,還不如李義肉夾饃,更不如赤峯的對夾,山東的雜糧煎餅是真好喫,也適合大眾。


焙子只有內蒙西部有 東部地區沒有 沒有廣泛的宣傳市場


我感覺是工藝複雜,成本高,前期打市場太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