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課間看到曾老師在門口抽菸,我湊了過去,問他要一個“爲什麼戒菸這麼難”的解釋,曾老師對着手中的煙說:“從掏煙、點菸到抽上一口,只需幾秒鐘的時間,快速滿足”,我看着自己手中的煙笑了起來。

  如今,我已經三年多不抽菸了,挺好。過年的時候,常常被親友打趣說:“你連煙都能戒,太可怕了,你這種人不能深交”。我總是笑着回敬對方:“抽菸就是慢性自殺,你連死都不怕,太可怕了,你這種人更不能深交。”

  上大學時,在同學的生日上第一次喝酒後,我就一發不可收拾,無酒不歡。剛開始喜歡灌倒別人,逞英雄好漢;慢慢的,好朋友好兄弟之間,借酒以表達親密;再後來,開心了喝酒、悲傷了喝酒、憤怒了喝酒、害怕了喝酒,啥事沒有也喝酒。

  如今,我不喝酒了,挺好。朋友說,“你這個人太無聊了,你少了很多快樂體驗”,我說:“現在做了之前做不到的事,這應該是增加了體驗!不喝酒我挺快樂的,還會被人誇獎。”

  我想,有了孩子,我可能是更怕死了。對抗死亡焦慮,就是撒歡的好好活着。所以讓身體修養修養,物理能量強壯強壯,心理能量也能跟着強壯強壯了。

  只不過,奇怪的是,嚷着要戒菸的人往往越抽越猛,嚷着減肥的人往往越減越肥。問題就出在“戒”和“減”上,這裏我們來說道說道“戒”。

  * 減肥這件事,各位可以看看《關於減肥的七個祕密》。

  1左右手互博,受傷的都是自己

  戒,往往是與“懲”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之前的是不好的、不應該的,甚至是錯誤的,需要“懲”。所以,想“戒”煙,就意味着對抽菸的自己不認同和懲罰。

  靠強大意志力戒菸,觀看老煙槍肺部讓人厭惡來戒菸,使用電子煙、口香糖來戒菸,自我和他人監督或獎賞戒菸等等,這些方法中似乎都含有一絲懲罰。

  懲罰,有時候是有效的,施罰者足夠強大,被罰者心服口服,即可。無論被動還是主動戒菸,當內心裏出現“戒”的概念的時候,就意味着我們好像要懲戒自己。施罰者和受罰者都是自己,有點類似於“超我”懲罰“自我”的感覺。

  且不論“超我”夠不夠強大,“自我”認不認罰,還會出現“本我”來唱唱反調,這種衝突的局面,導致的結果是無論誰贏了,受傷的都是自己。衝突得不到和平的原因或許就是一方要幹掉另一方,結果怎麼也幹不掉,就像太陽底下自己跟影子打架一樣。

  攝影 / Jared Tyler

  非得戒,咋辦呢?不接納的情況下,一直衝突下去就可以部分滿足超我,部分滿足本我,那就是既保證自己有是決心戒菸的,又讓自己戒不掉,不僅如此還時不時反彈一下讓“下一回要戒菸的超我”更強大一點。

  2抽菸喝酒(包括胖),其實也挺好

  很多人到最後就投降,告訴自己和身邊的人煙戒不掉了,語氣裏有些許失落無賴。其實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抽菸喝酒包括胖,是可以很好的。

  很多人給自己抽菸找到了很多積極的理由,例如助人提神醒腦,有些老年人還認爲抽菸可以降血壓、血脂。但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抽菸不僅不能提神醒腦,還有麻痹大腦的作用;不僅不能降血壓、血脂,還會誘導其增高。既然如此,那潛意識裏到底是什麼動力促使我們掩耳盜鈴。

  弗洛伊德曾用“口欲期”解釋過抽菸喝酒,後世還有人諷刺弗老爺子大抽雪茄且死於口腔癌,他手裏叼着的雪茄更像是一個象徵權利的權杖。開頭文中曾老師提到的“快速滿足”,雖沒說明滿足了什麼,我想大概也是口欲之類的象徵性需求。

  我不敢妄加揣測大師們如何平衡,或許他們沒有“戒菸衝突”,對於像我這樣曾經想要戒菸的人卻又戒不掉的人來說,如此衝突着實讓人心累。比起焦慮不安戒了又抽,一直抽下去對身體和心理能量的消耗要少得多。

  心安理得滿足口欲,坦然自若慢性自殺,接納不願擺脫的依賴,豈不也是挺好。

  3心口手一致,人就自由了

  我很喜歡江光榮老師形容的心理健康的人——心手口一致的人。

  那天,因身體狀況不被允許喝酒的我看着沒吃兩口飯就吃好多菜的妻子,心裏有點憤憤不平說:“你怎麼吃那麼多菜也不吃飯”,她繼續優雅的夾起菜送到嘴邊說:“你有意見?”

  氣被消了一大半的我說:“不是,我認真跟你討論一下,你吃那麼多菜好像很心安理得的。”

  她頭都沒擡,說:“飯吃多了容易胖,胃要靠菜來填,菜吃不完剩下到下一餐又不健康,多吃菜怎麼就不能心安理得?”

  我若有所思:“我總覺得你好奢侈,你看我一點菜水可以扒拉兩碗飯,我只有喝酒的時候纔多吃菜。”

  她擡起頭來,霸氣地說:“你那是苦日子過多了,以後跟着老孃混,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那一刻,我覺得我喝酒的理由中竟然有一部分是爲了多吃菜,天啦,我居然忘了,今時不同往日,不喝酒我也可以大口吃菜!於是,我決定不喝酒了,好好調整自己的味蕾,讓它充分享受美味佳餚原本的味道,而不用在酒精的包裹和麻醉裏。

  攝影 / Jared Tyler

  從此我想我敢十分肯定跟人說,我不喝酒了,再好的酒也不喝了,因爲那一刻我領悟到“心”的真實需求。當然“喝酒”需求並不止“多吃菜”,還有之前領悟到的:“不能喝是不夠男人的”、“能喝是厲害的”、“喝多了是可以更好表達曾經的壓抑”等等,逐步讓自己的心被自己真實看到和照顧到,如此,纔有力量肯定自己的選擇。

  心理是腦的機能,不是心臟的機能,psychology沒有被翻譯成腦理學,有中國文化的影響。象徵性的說,有時候大腦明白了道理,可心不一定願意,會出現這種情況——“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還不服”。江老師說心口手,我理解到的是:內心的感受,語言的思想,手上的行爲。

  不斷了解自己的內心,看到並照顧好,如此,我們便減少了內心的衝突,也就更有力量讓口、手與心同步,也就更進一步實現“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了。

  來源:曾奇峯心理工作室(zqfxlgz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