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小珏看來放眼全世界是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的。詩詞歌賦的韻律優美,含義豐富;哲學理論充滿着先輩智慧的結晶;哪怕是一個個方格字,也在毛筆字下演繹得精彩紛呈,是任何國家的文字都不能比擬的。這種被稱爲“書法”的藝術,即便是在計算機時代,也並沒有沒落的痕跡。

  在漫長的書法藝術中,曾經湧現過無數的優秀書法家,也出現過許多優秀的作品。然而,有一本字帖,卻被認爲是中國書法的“聖經”,它就是《淳化閣帖》。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臨摹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幾乎所有的偉大書法家,都是從臨摹起步,並逐步形成各自的風格,最後被世人所認可。但是,長期以來,一般都是臨摹單個書法家的作品。這樣一來,窮人就很難練出好字,因爲名家的字帖本來就很珍貴,即使是摹本,也不可多得。富人雖然有錢購買書法作品,但眼界畢竟很有限,不能博採衆家之長。

  直到宋太宗時期,這種遺憾終於被彌補。趙光義一生做了不少讓人唾棄的事情,但此事卻是利在千秋。他將宮廷府庫中收藏的字畫全數取出,命令翰林侍書王著將其臨摹雕刻在棗木板,再複印成冊。此事時在淳化年間完成的,因此這部字帖就叫做《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一共分爲十卷,非常有講究。帝王的書法並不見得最好,但因爲封建等級觀念,還是將第一卷留給了它們。第二卷至第四卷是歷代名臣的書法,第五卷是歷代各門書法家的作品。第六至第八卷,是書聖王羲之的,而最後兩卷則是王獻之的。也就是這本書帖,最終確定了王羲之不可動搖的書聖地位

  從篇幅上來看,“二王”的書法作品佔據了半壁江山,但實際上《淳化閣帖》蒐集了103位名人的420份作品,可謂洋洋大觀,因此也被認爲是“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然而,原版的《淳化閣帖》即在棗木板上的畢竟非常稀少,趙光義僅僅賞賜給王公大臣和宗室子弟學習所用。棗木版更是在不久之後的一場火災之中,毀於一旦。

  不過,《淳化閣帖》的名氣是越穿越大,民間想法設法從貴族們的手中弄出一套,隨後翻刻成風。可想而知,通過不斷翻刻的《淳化閣帖》水平參差不齊,完全不能和原版相提並論。做得還算好的,是泉州地區的石刻本,簡稱泉州本。

  據目前的統計來看,最善本,即原本的《淳化閣帖》已經沒有成套的了。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幾套《淳化閣帖》之中,就有一套是最接近的。它的四、七、八卷是原本,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中國書法界的頂級寶物。然而,它卻差點流失海外,成爲中華民族的遺憾。

  其實,這部書帖的擁有者非常珍惜,歷代都有印章留下痕跡,傳承十分清晰。比如著名書法大家趙孟頫就曾經得到了它,並且也知道除了四、七、八卷是原本外,其餘是其它版本拼湊而成的。但是,到了清末民初的那個動盪時期,它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驚喜地發現在香港拍賣會上,美國籍的收藏家安思遠幾次出手,終於得到了它們。得到情報的中國文物專家,通過各種途徑找到安思遠,希望能夠他能夠割愛。安思遠既然一擲千金拍下來,自然是非常喜愛,他要求過高,令人望而卻步。但中國人一直沒有放棄過讓國寶迴歸的努力。

  後來安思遠健康惡化,也面臨繼承人紛爭的問題。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他去世,很可能這件國寶將會收爲國有,成爲美國某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乃至美國的國寶。在這關鍵時刻,中國通過王立梅女士從中聯絡,終於促使安思遠先生僅僅以450萬美元的價格將國寶賣給了上海博物館。這發生在2003年,當時的藝術品收藏市場已經火熱,這個價格完全就是友情價。

  不管怎麼說,也就是強大的祖國,才能讓失蹤多年的國寶迴歸,並且妥善保管。不管怎麼說,這就是書法藝術以及《淳化閣帖》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