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棄(歷史春秋網總編輯)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場“百日革新”比較有名。大家最熟悉的,是戊戌變法,該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成就了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的大名,光緒皇帝也因戊戌變法名垂千古。但比戊戌變法更早一千多年的唐朝,還有一場“百日革新”,主角是另一位皇帝唐順宗李誦,執行者爲歷史上“二王八司馬”。這二王八司馬爲大家最熟悉的,是大文學家柳宗元和大詩人劉禹錫,史稱“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不過,這個百百革新下場更慘,改革者或被賜死,或遭貶謫,就連皇帝也被下臺了。

  唐順宗李誦

  主導改革的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

  唐順宗李誦,和清朝的皇帝光緒一樣,是一個改革皇帝。但這個皇帝,卻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一共只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被迫下崗了。李誦改革的原因,是他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在當太子期間,他親身經歷了藩鎮叛亂,並身先士卒參與了平叛,也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深知唐朝自安史之亂來的弊端。早在當太子期間,他就組織了以王伾、王叔文爲核心的政治集團,成員有韋執誼、韓泰、韓曄、程異、陳諫、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啓、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這些人志同道合,有改革吏治之志,而時任太子、將來必然當皇帝的李誦就是他們改革的後臺。

  然而,李誦太子的時間實在太長了,長的他有些憂鬱。志向得不到伸展,而且有前朝教訓,當太子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不知啥時候辦錯了事,太子就有被廢的危險。李誦還未登上皇位時,突然有一天就中了風,失去了言語功能。這把他的老爸唐德宗李適可急得夠傖,因爲這時候李適的身體健康也出了狀況,病重期間李誦因爲同時生了病不能去探望他。唐德宗在病危期間傳位於李誦。因爲李誦當時的身體狀況不佳,是否傳位於他還形成不同的意見,雖然最後李誦當了皇帝,但這也給他本來就病重的身體再添陰影。

  二王八司馬

  李誦雖然是在身體中風的情況下當的皇帝,但並沒有能夠阻擋他改革的決心,他繼位後立即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進行改革,而二王劉柳等改革派也堪稱大刀闊斧,然而,改革哪有那麼順利,當改革派觸動到了宦官與藩鎮們的實際利益,就遭到了其瘋狂的反撲。因爲病體的原因,李誦乾着急而沒有力量反擊,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他所依賴的核心人員王叔文因母病回家奔喪,王伾和他一樣也中了風。其他中下級人員頗有“樹倒猢猻散”的感覺,使改革僅僅經歷了一百餘天就歸於失敗。失敗後的李誦被迫“內禪”給了兒子李純,第二年就急火攻心駕崩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李誦身上再一次驗證了這一條真理。

  主導改革的大臣是文人班子,秀才遇到兵

  沒有哪一場改革是不經歷血與火的洗禮而能夠成功的。永貞革新的主導力量,除了啞巴皇帝李誦外,絕大多數成員都是文人。王伾官封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翰林學士、上柱國、富陽縣開國男,王叔文是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柳宗元是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劉禹錫也是監察御史,其他改革派人員都是中層人員,並非朝廷高官,也非一方大員。與掌握內宮大權的宦官力量和掌握各地兵權的節度使藩鎮力量比起來,文人集團嘴上可能強硬,口號喊得山響,但動起粗來,如同秀才遇到兵,不是宦官集團與藩鎮集團的對手。

  劉禹錫

  實話說,永貞革新是有利於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但改革進入深水區,會觸動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到是誰能夠勝利,就是個未知數了。比如,懲貪鄙、明賞罰、用賢能、免苛徵、除弊害、恤百姓,“市裏歡呼”、“人情大悅”,白居易有首詩《賣炭翁》,說的是“宮市”之惡,改革派把這一惡行革除了,京兆尹道王李實殘暴掊斂,改革派把其貶爲通州長史。但當改革派欲收節度使們兵權時,軍閥們就不幹了。不但收不回來,還要求增長其權力。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赤裸裸地威脅朝廷;當改革派們欲減除宦官們的權力時,宦官們也不是喫素的,與禁軍將領密謀不交軍權,認爲“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所以,以二王八司馬爲首的改革班子雖然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當真的採取措施抑制宦官們的權力與藩鎮們的權力時,遭到了猛烈的反撲。在宦官集團與藩鎮集團的強烈反撲下,皇帝竟然被強逼“內禪”爲太上皇,二王八司馬有的賜死,有的被貶,短短一百多天改革就失敗了。

  改革雖失敗,卻成就了幾位大詩人

  永貞改革失敗的原因很多,政令不通是另一大主要原因。需要向皇帝請求一件事,要經五道手,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五經牛昭容,最後經牛昭容的手轉達給唐順宗。唐順宗下達聖旨亦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道手,一是宦官李忠言,二是皇帝寵愛的妃子牛昭容。而改革派之間也會發生爭權奪利,公報私仇的事。

  柳宗元

  改革失敗後,改革派們都被貶爲了“司馬”,王伾被貶爲開州司馬,王叔文被貶爲渝州司馬,韋執誼被貶爲崖州司馬,劉禹錫爲朗州司馬、柳宗元爲永州司馬、韓泰爲虔州司馬、韓譁爲饒州司馬、程異爲郴州司馬,凌準爲連州司馬、陳諫爲台州司馬,“司馬”是一個閒差,說是官員,實際上是被監視對象。這些文人,被貶後覺得大志不得伸,鬱悶是有的,王伾不久後便病死了,而王叔文撐到了第二年,便被朝廷賜死。

  永貞改革的失敗是非常徹底的,皇帝都被廢了,還開創了一個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做“私人”,而下一任皇帝對上一任的“私人”不管功勞多大,是奸臣還是忠臣,一律罷免,重新啓用自己的人。永貞革新雖然失敗了,但政治上的失敗卻成就了文壇上的幾位大詩人,最有名的便是柳宗元與劉禹錫。

  柳宗元與劉禹錫

  柳宗元與劉禹錫這二位是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因爲被貶,二人詩情如湧,柳宗元把“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送給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劉禹錫。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很大一部分精品文章,便是在被貶“司馬”時所寫,柳宗元后來成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劉禹錫則被白居易稱爲“詩豪”。同一個時代的大文豪韓愈對柳宗元和劉禹錫評價非常高,稱“同官盡才俊,偏善劉和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