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滴的很多起事件。

到燙的讓人心疼的花樣少年,還有車裡隨身帶長刀砍人被殺的人。

最近都是怎麼了啊,我好心疼。

以前說(原話我忘了,大概意思是)

以前說媒體

當現實生活中到處是壞事的時候,壞事就不會成為新聞;當現實生活中到處是好人好事的時候,好人好事就不會成為新聞

那時候覺得嗯,看到壞人的新聞是因為壞人還是少的,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還是美好。

現在,時代進步信息發達,比以前更容易的知道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人想法,為什麼帶來了很多不安呢。


其實這世界,沒有想到那麼美好,也沒有像新聞裏說的,國內一片欣欣向榮,國外人民水深火熱。不是突然蹦出那麼多負面新聞,負面新聞一直有,只是新聞很少報道而已。


A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嚴苛的環境,耳濡目染要服從統一領導,官方說的話都是對的,電視上看到的都是正確的,不能有反對的聲音,也親眼見到了反對者的下場。

A步入社會,見識到了社會的複雜性,但是遇事敢怒不敢言,隱忍度日。

後來,互聯網出現,A也學會了用互聯網跟網友溝通,漸漸發現有同樣感受的不止A自己;互聯網上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新聞,有的和A的遭遇很類似引起共鳴,有的當事人讓A很同情,有的讓A覺得有危機感-今天的沉默就是給明天的自己帶來危險,所以A開始發聲,開始評論,開始轉發,開始關注。

另一方面,新聞公司B一直業績平平,直到某一次機緣巧合,第一時間發表了一篇負面報道而一炮走紅。從此B開始經常發表此類報道,發現點擊率非常高 - 助燃總比澆滅來的更舒服,尤其是易燃品;所以B和同行都開始競相報道負面新聞,即使不是那麼負面的也給它來個負面標題引導一下。

所以先有A,還是先有B,還是某些根本原因,是個哲學問題。


視網膜效應,當你關注一個事物時,你會感覺在你的周圍這種事物變得比以前多。


不是突然多了,是以前有可能你沒有關注或者沒有報道出來。其實負面新聞報導出來不見得就是壞事,就像這次的長生、滴滴和反殺事件,如果不報道或者信息不透明就可能會帶來很多謠言和猜測,這樣是不利於政府公信力建設的,這次的事件報導出來以後相關方面迅速地公開整個事件的過程和處理結果,讓謠言不攻自破,處理結果也非常適當,再加上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樣纔是成熟高效的政府應該做的。


壓迫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加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發現努力是沒有用的,權勢惡霸越來越多,例如隨便一羣號稱是物業皮皮蝦就能圈地收車費,價格還沒得商量,投訴各種踢皮球,高昂的房價,租金,精神和肉體上長久壓迫不得到釋放,生活沒有幸福感,情緒最終將各種方式爆發。


準確的說,一直有這樣的事情,只不過媒體是否允許報道而已。舉個例子,極端人口佔比萬分之一,你周圍接觸不到一萬人,就有可能碰不到極端人口,但是中國十幾億人,這樣的極端人口或者惡性事件就上萬了。而互聯網時代又大大加快了壞事傳千里的速度。如果覺得困擾,就移民吧,各種原因無法移民卻還是覺得困擾就少看新聞,當一隻鴕鳥好了。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