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採的書一定是好書嗎?很多暢銷讀物暢銷的原因是什麼?書裏要有什麼樣的內容纔算好?

感謝各位的回答,對問題再做一下修改: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個人覺得很多暢銷讀物並不算好書而好書卻不一定暢銷。對於一本書的好壞,有沒有一些關於基準的定界?


家鄉三四線小城市。大約10年前,我讀高一,學校附近開了一家50平米的小書店,叫做吹沙書店

書店是一位非常靦腆的大哥哥開的,而且開得很有原則,教輔書堅決不售賣,各種雜誌也不在他進書的範圍。

結果呢,加上大哥哥的個人品味,書店自動為讀者篩選出較嚴格意義上的好書,儘管以文史哲、優秀漫畫、科技書等為主。可惜的是,我讀大學後,書店還是沒辦法經營下去倒閉了。

兩三年的時間裡,我在這裡總共買了近200本書,每次都是10本10本地自己選出喜歡的書,也算是有一點判斷書好壞的感覺。

現在,拋開每個人的興趣或口味,大概可以這樣去說說吧。

1.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好書必須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我相信所有認得好書的讀者都會同意這一點。讓人眼前一亮的書多了去了,一眾暢銷書即是。所謂日久見人心,同理,能夠在漫長的時間裡沉澱下來的,多數是真正的好書。

此類書,舉例來說,有《史記》《紅樓夢》《小王子》之類的經典。這樣的書,往往蘊含某種永恆或普世的價值,不以時代變更而消減內涵。

2.思考深刻,角度獨特,能成一家之言。

書是人寫出來的,人是理性而感性的動物,具有智慧。

有的人以理性見長,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了超乎尋常的深刻思考,落到文字,就是《資本論》《時間簡史》之類的書籍。當然,于丹談論的論語,角度的確「獨特」,但絕對不能說是好書,甚至有毒。然而,讀一讀壞書也是必要的,這能從反面提高我們辨別書的能力。

3.感情深遠真摯,具有不可多得的美感。

我們為什麼喜歡讀好書呢?因為好書能言我們之不能言,能讓我們產生很強烈的代入感或者共鳴。感性具有一種迸發的力量。

外國的按下不說(我讀得很少)。

中國古代的有《離騷》《古詩十九首》,以及《春江花夜月》這樣逆天的存在。

《紅樓夢》當然也絕對要位列其中,三毛愛《紅樓夢》近乎癡狂,我受三毛影響,讀《紅樓夢》將是一生的事情。

近代的呢,我讀的書不多,但迅哥兒的《朝花夕拾》《野草》《故鄉》極為難得地美麗動人,直擊靈魂。不是嗎?擺出一個「大」字睡覺的長媽媽,項戴銀圈又知道很多新奇故事的閏土後來成為了一個叫魯迅「老爺」的貧苦的中年人,對人物難以逾越的刻畫流露的是溫情的懷想和無奈。

阿來的《塵埃落定》,奇特的第一人稱運用得很有特色,值得一讀。

愛三毛的,不用說都很喜歡《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溫柔的夜》。文字平直而細膩,很少很少的作家能夠駕馭這樣真摯、熱烈而幽默的感性文筆,而不失深刻。

另外,也特別推薦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這位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美學的大家,是五體投地般的折服,而這本書簡直字字珠璣,在對美的敘述和探討中自己創造出另一種美麗。

大概就這樣吧。也非常歡迎看到的有興趣的書友交流。


能增長你的見識,能開闊你的視野,能糾正你原有的偏見,能引發你對一些事物產生新的思考,我認為佔了其中之一的,都可以說是好書。至少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書。

看書評,看銷量。


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對你有用的都是好的。對孩子來說,新華字典最好。這個問題提的有問題啊……


撇開一些涉及深厚歷史背景的書,講一下當下的文學小說吧,可以反應一個人或者事實的客觀感受的,都是不錯的小說,這類作品會讓你產生一種疏離感,就是旁觀的角度去看,某些時候你無法對於某個人去判斷他是否是正確與錯誤,這種時候已經變得更加多面化複雜化,從而也可以使敘事更加豐富。其實你可以重複觀看的書都可以算是好書,當然是對於你個人,對於集體的話,那麼書裏就更不可能只存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了,往往這個時候能改變書里人物命運和事情走向的是某種制度,或者文化,社會背景。

文採好故事結構亂也不行,文采只不過是一個個人加分項,再好的文采裝飾在空虛的外殼外都只是垃圾罷了。而有文採的人大有人在,能寫好故事的人卻少之又少。

暢銷書什麼的也不要太信,你看多了就不會信這種暢銷書的模式了。既然你說了非專業知識,那麼我就可以質疑這些書裡面的邏輯和是否有作者自我美化的成分,畢竟大部分作者都是依據自己的經歷和他人的經歷加工改造,藝術來源於生活嘛。比起看別人推薦的暢銷書,還不如自己去找找國內外小眾的也有名氣的作家的作品。就算是大眾的作家,也不一定對你的胃口。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能給你帶來生活上的安慰和感悟的,就是好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