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房價是不是太高?到底是該買房還是持有現金?對於這樣的討論一直沒有中斷,而今年尤其多,判斷房價是不是太高總有一些標準,比如說房價收入比。有人還拿這個標準用來衡量現有樓市是不是存在房產泡沫,房價收入比越大說明房價泡沫越大,比值越低則說明樓市越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房價收入比,顧名思義就是當地房價與當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從2018年的50城房價收入比排行來看,一線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都排在前列,這意味着這些城市買房難度較大,按照表格來看,在深圳要買一套標準大小的房子需要34.2年,上海要26.1年,北京要25.4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房價確實是高。

  但房價收入比高就真的說明這些城市房產泡沫大嗎?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演算,是不是一二線城市的房產都遊走在房價虛高、泡沫將破的邊緣?而烏魯木齊、煙臺、韶關等房價收入比低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泡沫則是最低的,反而是最值得買入的?看到這裏似乎就知道有哪裏不對了。用房價收入比來找到沒有泡沫的城市都在三四線甚至五線開外的城市,而一二線城市房價卻充斥着房產泡沫破裂的危險,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存在房產泡沫的標準相當複雜,房價收入比是其中一個但卻不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一個,其他的標準還包括但不限定投資的持續超高增長,消費的持續超高增長,房價持續大幅攀高,所佔比重高等等。而且這裏指的炒高增長和持續攀高都有個時間的標準,也就是持續三年保持或接近20%的增長,但經歷了17年調控後,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增長其實已經啞火了。

  而且我國的樓市行情其實相比其他國家會更復雜,不能單純用標準來衡量樓市是否存在泡沫。像一線城市由於土地稀缺,新增供應有限,所以新房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同時一線城市每年的人口都在持續增加,這導致潛在的購房需求也在增加,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房價一直處在高位。儘管房價那麼高,但深圳依然出現2000萬起價的豪宅被秒光的情況,這也說明購買力是存在的,房價收入比只能說明一線城市貧富差距過大,有錢人也被拉平均了。

  "居者有其屋"、"安居樂業"在國人的觀念里根深蒂固,國外可以租房過一輩子,但是國人卻很少能接受,除此之外,結婚要買房、上學要買房、入戶要買房等條件也讓不少人硬着頭皮,耗盡6個錢包也要買房,在這樣的觀念驅使下,買房需求也在逐年增長。

  所以一二線城市在人口增長、供應有限的情況下,雖然保持高房價收入比,但是存在泡沫的可能性也很低,而三四線城市在沒有人口和經濟支撐的情況下,儘管房價收入比再低,少人買房,沒人接盤,也不具備投資的價值。

  本文觀點及相關數據僅供參考,若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更多看法,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討論,一起交流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