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字多+碎念,请慎入

 

「无用前言」

看到某家脸书直播 (彩妆教学),但看了5分钟后就关掉,因为讲的实在颇空虚(对我来说)

例如,里面学员说  有染发要用染眉膏,然后讲师也说对… 一副没用染眉膏就是错的感觉

Please~ 这个是「不一定的」,画眉的用品取决于你用的顺不顺手~

因为台湾市面上的染眉膏颜色大多不会太浅~ 都还是基本的咖啡色系

如果头发染很浅,不如直接在染发时,顺带一起染浅眉毛还比较省事

所以看到不如预期的彩妆讲座直播后,这让我燃起很久以前就想讲的事情

「搞懂彩妆/保养品的本质功能,就不会轻易被阿莎不鲁的东西唬烂」

 

清楚产品的「本质」,那些花俏文案什马都是浮云

熟悉彩妆/保养品里会出现的产品功能,并知道在哪一个步骤会出现

有了这基础,再锻练一下忽视花言巧语文案的能力,被唬得一楞一楞的状况就会降低很多~

保养品的使用步骤和对应产品就是那几类~

彩妆品近年花样百出,很多都是挂著「华丽丽的小名」而己,但本质上并没有脱离基本概念 

 

例如: 素颜霜/美白霜/无瑕霜,其实跟隔离霜/饰底乳差不多(在我看来),就是修饰肤色功能

至于某咖说加了什么保养成份、不用卸妆的,这话还是听听就好…

而且就我看到影音部落客的实测,素颜霜的修饰效果最多比有润色的隔离霜好一点点,有的还会过白

只是很多文案把它神格化了,eg 一罐抵几罐、擦完立刻就可以出门之类

真这么神的话,那隔离霜、粉底、BB霜应该要被灭绝了

 

那些所谓含保养成份,有修饰肤色效果的XXX霜/乳之类,它的本质还是「彩妆」,就

彩妆类要卸掉

保养品类要被皮肤吸收

两者的本质是冲突的,所以二合一是件很奇怪的事…(我一直这么认为著)

 

==========================废话结束,正题开始分隔线==========================

上面碎念一堆,这边开始解说基础保养/彩妆架构和观念

但愿能帮助新手,别轻易被一些阿猫阿狗产品/讲师唬到

(冰山一角的化妆品,有sofina/Bobbi Brown/lavshuca等,很多还用不完,现在都不敢买新品~我很乖,真的)

 

【彩妆】

在记住化妆步骤前,我觉得要先记好「质地」顺序的概念,如下

 

薄/湿────────>厚/浓────────>干

愈湿润/薄透的质地产品通常愈先使用,干燥质地产品在最后一步

把化妆想像成「涂壁(台语:勾壁)」来看,愈水/液状的东西先用,促进保湿滑顺

再来进展到浓稠类的东西遮盖瑕疪或调色,最后用干式的产品固定

如果顺序倒过来,干的东西先涂,后续液/乳/膏状的涂上去,不就会结块了吗~

有了质地概念,再来记清步骤,应该就会很清楚顺序的由来

 

化妆步骤如下:

隔离霜or 防晒乳  -> (A) 粉底  -> 遮瑕 OR  (B) 遮瑕  -> 粉底   -> 眉毛/腮红/眼影  -> 睫毛膏/假睫毛  -> 蜜粉类

粉底与遮瑕 顺序注解:

如果是液/霜/棒状粉底先擦,再来遮瑕

这样的优点是-肤色均匀较薄透;缺点是-可能遮不住严重瑕疪

反之,先遮瑕再粉底,优点是-遮盖力较好; 缺点是-遮瑕部位可能有色块,不太平滑

而如果是用 "粉饼",遮瑕要在粉饼之前

所以粉底和遮瑕的顺序端看个人习惯&产品质地

 

刚开始学习化妆,只要记得上面顺序就可以

眉毛/腮红/眼影,三者没有一定非要谁先,看个人习惯

眼影和眼线的部份,大多数是先眼影后眼线,有时因眼妆妆效呈现,也可将顺序反过来

里面除了隔离霜or防晒乳是必备外 (要有防晒习惯比较好),后续的哩哩扣扣,依个人心情和需求使用

例:也可以只擦上隔离霜、遮瑕,再擦个睫毛膏就出门

 

特别来看一下常让人傻傻分不清的底妆类目

                                                                    隔离霜家族

 

 

 

 

隔离霜

颜色

质地/特性

常出现的市场别名

作用(本质)

  • 白色
  • 透明
  • 肤色
  • 粉色
  • 绿色
  • 紫色
  • 蓝色
  • 大多薄透
  • or少许润色
  • 无遮瑕力 or遮瑕力不高
  • or有防晒系数

 

  • 饰底乳
  • 妆前凝露
  • 妆前隔离乳
  • 防护乳
  • 防晒隔离乳
  • 气垫隔离霜
  • 修容妆前乳
  • UV水凝露

其他族繁不及备载

主功用:
保湿/滑顺皮肤,”后续粉底”更好上妆

 

副功用:
-修饰肤色
(通常效果比粉底弱)

-防晒 (现在几乎都有防晒系数)

 

我知道欧美品牌会把饰底乳、隔离霜、妆前乳视为三个不同的东西

隔离霜 - 隔离彩妆

饰底乳 - 修饰肤色

妆前乳 - 在某些品牌中,这等于保养的乳液,在妆前使用,目的让后续的妆容可以服贴

 

BUT ~ 在台湾,就我的观察,这些产品功能几乎都雷同了~(还是厂商乱取名字?)

eg 都有润色效果、防晒系数、修饰肤色、隔离彩妆/脏空气 etc…

妆前乳也很少会挂到「保养」类别,我看到更多的是像「隔离霜」功能

所以这些东西在我看来,等于都是「隔离霜」,花名一堆,但其实功能真的大同小异

有的人会分的很清楚,但以我来说,用一罐就足够了

没觉得先擦了防晒乳,再擦了饰底乳/隔离霜后有特别不同 (就是觉得底比较厚吧)

要不要分的那么清楚,看个人了,只要确定这些是在粉底前使用就好

 

所以新手常见问题 - 隔离霜和防晒乳都要擦吗?  我的答案是:择一就可; 喜欢分清楚的,就是先擦防晒,再擦隔离或饰底乳吧

个人推直接用有防晒系数的隔离霜比较省事,可以修饰肤色也能防晒,何乐不为呢

然后,现在好像有隔离霜修饰肤色功能可以和粉底不相上下了说~ (这是科技的进步阿~~茶)

 

 

看完了花名特多的隔离霜类,接著看粉底类别

                                                                              粉底家族

 

 

 

 

 

粉底

颜色

型态

质地

作用(本质)

不同深浅的肤色

 

∵欧美系品牌颜色最多

∵日韩系品牌贴近多数台湾人肤色

  • 粉底液
  • 粉凝霜
  • 粉条/粉底棒
  • 粉饼
  • 粉底幕斯
  • 气垫粉饼

型态持续创新中

  • 愈水/液状,通常妆感轻薄,遮盖力大多一般至中下

 

  • 愈浓稠至霜、棒状型态,通常妆感较厚,遮盖力也较好

主功用:
调整/修饰肤色与肤质
(通常效果比隔离霜好)

 

副功用

-增加脸部立体感

(可用深浅色粉底打亮/阴影)

-帮助后续妆容上色

(帮助眼影/腮红显色)

 

粉底类算是满好辨别的类型,因为再怎样就是要告诉消费者,这就是"粉底" 

使用上面就是在于个人的喜好/习惯/肤质  来决定用哪一种型态的粉底

这个只能靠自己多看看评价和多试试了

 

 

其他类:BB霜/CC霜/DD霜 - 介于隔离霜与粉底之间的底妆类产品,特性如下

                                                             BB/CC/DD霜

BB霜

CC霜

DD霜

1。通常遮瑕力好

2。几乎有防晒系数

3。大多质地偏浓/稠/厚

1。遮瑕力大多<BB霜

2。几乎有防晒系数

3。质地比BB霜保湿轻薄

4。大多强调润色效果

5.有少数CC霜产品描述是隔离霜的功能

1。据说质地介于BB&CC之间

2。据说BB&CC有的优点它都有

3。市面上产品不多

4产品名称可能多为噱头

起源请自行谷歌,这里不多做描述

它们的功能其实贴近「粉底」,在我看来,就是另一种名字的粉底而已

早期多强调术后敏感肌使用,具有保养/遮瑕效果,现在的发展看起来 它们已经和粉底没有太大差别了~

而如果擦了BB霜,再擦粉底,底妆可能会颇厚,然后皮肤觉得很闷吧

所以粉底、BB霜、CC霜挑一个用就很够了

因为它们都在「隔离霜后使用」,使用后「都要卸妆

 

Key Points小贴士

1。底妆/彩妆类的产品,就是要「卸妆」
      那种含保养成份、用了脸上会提亮变白的产品,建议还是要卸掉

2。隔离霜类别的产品,都在"粉底前"用。

      什么乱七八糟花名都别管,只要产品是在「粉底/BB霜/CC霜/DD霜」之前使用,90%就是隔离霜类的东西
      至于毛孔隐形霜这个类别,也一样在粉底前使用

3。粉底类不一定要化,看个人习惯和需求,如果皮肤气色状况好或只想化淡妆
      可在隔离霜后,用遮瑕 (如果皮肤好,其实遮瑕也可免了),再来上后续的眼唇颊妆容

3。蜜粉类产品,虽然市面上有分保湿和控油功能,但目的就是持妆,所以大多保湿度很有限

      可依个人状况使用或省略,偏干性肤质可以考虑不用,油/混合性肤质建议使用,可以减湲出油掉妆速度

4。除了防晒是必备,其他粉底、遮瑕、眼/唇/颊妆,都依个人习惯和需求来化
      没有什么是不化就跟别人不一样,很奇怪之类的,没必要因为最近大家都在化xx妆,就一定要跟著画

      因为又不一定适合自己~(eg 我化红唇就充满违和感)

 

================================继续碎念分隔线================================

 

(趁买一送一时购入的霓净思Y系列,现在已经用到快见底,最左是绿藤生机化妆水,最近对它们有兴趣,等用了一些品项后再来发心得)

【保养】

说完化妆,接著来看保养品

这里只列出市面上最常看到的产品,依使用顺序列出它们质地特性和扮演角色如下

品项

1 - 前导液

2 - 化妆水

3 - 精华液

4 - 眼霜

5 - 乳液

质地

通常为液状,质地偏稀

液状(多数)/凝露/喷雾

液状/凝露/油状

乳状/霜状/凝胶

乳状/霜状

功能

先行活化皮肤,帮助后续保养品成份渗透&吸收

保湿皮肤,先行补水

补充肌肤营养、加强保湿、美白etc

滋润眼周肌肤、预防干纹、黑眼圈

滋润肌肤,并锁住先前补充水分/养分

 

看完表格应该大致清楚使用顺序和每一项产品的角色,这边再来点补充说明如下

前导液:可省略品项

如果觉得用什么保养品都吃不进皮肤或没效果时,可以试试用前导液(或是去去角质之类)

 

化妆水:一般认为是必备品项,但有别派说法是可省略 (我有遇过皮肤科医生是省略派)

通常为保湿/收歛皮肤功效,角色算是保养流程中的「打底」

但如果只擦化妆水,后续没有补上乳液,可能会让皮肤干燥

所以有皮肤科医生跟我说过,如果真的很干,化妆水不要用,擦乳液即可

 

精华液:可省略品项

通常在肌肤有特殊需求时使用,eg 保湿、美白、抗皱等,是「补品」的角色

有人认为是必备,但我觉得如果是「健康」肌肤,其实精华液真的不一定要用

 

眼霜25岁后/眼周容易干燥者必备品项

这是个年纪愈大愈需要它的品项,但随著我们重度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基本上使用年纪有下修的趋势

 

乳液:必备品项

干性肌一定要用; 少数油田肌是避之危恐不及,但真的建议要用~

如果觉得乳液太油,可以用「凝胶」类产品

因为化妆水、精华液用完后,如果没用乳液锁水 (怕油可以用凝胶状产品),皮肤可能会变得干燥

 

『保养品使用变化方案』

接著保养品步骤大概变化的4种方案如下,依个人状况和需求来选择,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答案

只要适合你,就是对的

简配版:化妆水  à乳液 

可能条件:新鲜健康皮肤适用,本身养份足够,所以基础二步就可以做好防护与保养

可能出现时间点:国高中时期

其他可能条件:天生丽质or新陈代谢良好

 

标配版:化妆水  à眼霜à乳液

可能条件:皮肤状况大致良好,新陈代谢维持不错,但因为赶报告、跑趴等,所以需要开始照顾眼部肌肤

可能出现时间点:高中/大学/上班族时期

 

完配版:化妆水  à精华液 à眼霜 à乳液

可能条件:新陈代谢下降,营养流失速度快,生活压力大时,皮肤需要完整的营养

可能出现时间点:大学/上班族时期

 

VIP版:前导液  à化妆水  à精华液   à眼霜  à乳液

可能条件:营养不易吸收,却又需要大量营养补充来维持皮肤状态

可能出现时间点:大学/上班族时期

以上四种方案,依自己状况调整,前导液可依需求增加,不一定要按照VIP版方案使用(也可以省掉精华液)

 

其他类保养产品,有面膜和晚安冻膜

面膜 - 通常建议擦完化妆水后使用,使用后可以直接擦乳液 (至少我是这样作,因为面膜等同于精华液的功效了)

晚安面冻膜 - 顾名思义就是睡前使用,使用顺序是在所有保养品擦完吸收后,功效通常是增加皮肤保湿度

上述二项是额外补充品项,请考量自己皮肤状况,没有一定要天天作

 

码了一堆字的基础化妆/保养品项步骤&介绍到这里告一段落

希望能给化妆/保养新手一点基本概念,然后不要那么容易被花名/文案唬烂

我们虽然在一个什么都能谷歌的时代,但同时有很多混淆视听的花样出现,要懂的知识是愈来愈多呀()

 

番外回忆录

这里插题说一个小故事

专科时期,A学姐因为快毕业,准备工作面试,所以和B学姐学保养和化妆

B学姐教完她保养和化妆步骤后,让A学姐复诵一次

然后我听到让内心激动起来的答案:"先化妆水,然后…蜜粉~"

A学姐,你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吗?! 保养品和彩妆品傻傻分不清??

分不清隔离霜、粉底、遮瑕之类我都能理解,但先擦化妆水,然后再蜜粉…这是怎样的逻辑?

当时我脸上微微的惊讶挑眉,努力保持平静,然而内心是崩溃的,很想大叫说怎么有女生分不清这二个东西的类别!!!???

我只能说A学姐人正皮肤好,所以人家不太烦恼要怎么保养和化妆来美化自己吧  ~  (泣)

 

最后,不管今天化不化妆或是要不要保养,基础的概念还是要具备

至少,避免被人牵著走,也不会有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