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這兩臺節目自產生以來就被相比較,也許是因為兩個節目的節目形式和內容都十分相似。其實最初時筆者也曾對這樣兩檔明顯帶有「文藝」標籤的節目可以火爆網路而產生疑惑,不過隨意點開播放一不留神就入了坑。可以這麼說,《見字如面》和《朗讀者》的出現和受歡迎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的必然,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漸漸開始關注「靈魂」和「慢」節奏的時候。

那麼這兩檔節目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在這裡我們慢慢講。

第一點,兩檔節目解讀角度並不相同。

《見字如面》採用明星負責讀信,學者負責旁白介紹信件歷史背景點評信件的形式。

《朗讀者》則是採用名人閱讀,名人通過閱讀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的形式。

從這一方面來看,兩檔節目雖然都以「讀信」作為切入點,但是在對「信」的解讀方面採用的角度並不相同。

第二點,兩檔節目的主角截然不同。

《見字如面》是國內第一檔也是唯一一檔書信朗讀節目,它的主要目的是帶領人們通過信件可以穿過漫漫歲月長河重回過往,體味當時的風土人情,它的主角是「信」。

《朗讀者》則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目,它是通過信件令人們有所感悟,進而思考人生思考現在,更多的是側重「信」對人的現在的影響。它的主角是「人」,「信」只是一個載體。

第三點,兩者側重點不同。

這點很明顯是配合節目類型所形成的,可是說是一個由因到果的差異。《見字如面》的風格更加偏向於讀,雖然是不同的明星上臺讀信,但是接觸到的也只有信。有臺詞功底作保,很多明星在「朗讀」方面很厲害,能用把字裡行間隱藏的情緒用語言精準表現。

《朗讀者》則是偏重於信件背後的「朗讀者」,所以很多時候並不能聽到很精彩或完整的朗讀,更偏向於信件讀完後的「談」,由此讓觀眾進入共鳴。

第四點,兩檔節目舞臺設計很是不同。

《見字如面》的製作對比大氣的《朗讀者》略顯簡陋,只有一個舞臺,所有的節目錄製都集中在這裡。《朗讀者》則有兩個舞臺,一個負責朗讀,一個負責訪談,整體的舞臺設計都是一如既往地大氣,說不出的厚重。

看過這些,你還覺得二者相似到分不開嗎?


客觀評價兩個節目,先放上兩個節目的百度百科:

《見字如面》是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朗讀者》是一個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兩個節目我都看過,先評價兩位主持人。

《見字如面》比《朗讀者》早半年多出現在熒幕,黑龍江電視臺的,主持人文化水平明顯不行,各種插話打斷嘉賓。而董卿的主持水平稱讚為國內頂級,也不為過。主持人好不好,一個節目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就限定死了。

《中國詩詞大會》能火爆,武亦姝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董卿非常會襯託人!春晚耍魔術的小帥哥你忘了麼?不是黑人哈,我是表揚。主持人就應該去襯託「嘉賓」,而不是各種插話表現得自己很牛逼。

然後開始節目對比:

《見字如面》中用到的是各種歷史信件,主持人和嘉賓先介紹信的各種背景故事,然後臺上讀信走人。

《朗讀者》中用到的有信也有文學選段,主持人先講詞聊出嘉賓,然後聊嘉賓的故事,最後嘉賓上臺朗讀一番,然後文學點評師點評一下,補充一下剛才稿子的背景故事。

嘉賓的最大不同:

《見字如面》請的都是平常人,但演講者是大咖。而《朗讀者》那嘉賓都是各種大咖名宿,全是帶著自己的故事,自己親自講出來。

綜合比較:各有千秋,但是《朗讀者》因為這個主持人得分更高。


2016年春節前後,似乎所有人都開始討論文化類綜藝節目。刷爆屏幕的《見字如面》,捧紅武亦姝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及讓董卿迎來事業第二春的《朗讀者》。這三檔在豆瓣上評分都高於8.5的綜藝節目,被人們稱之為「清流」,甚至被給予復興文學熱潮的重擔。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十年前易中天、于丹等人在《百家講壇》主講時,國內短暫掀起的一股國學和歷史學熱。有關諸子百家的解讀和歷史書籍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古老的典故和先哲的名言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十年之後,這種文化類綜藝節目似有抬頭之意。至少在目前看來, 網路上的熱點話題裡邊包括以上所說的三擋節目,很多優美的詩歌和文章也不斷被提及。我們也可以預見,隨著《見字如面》和《朗讀者》的火熱,無論是電視臺還是網路視頻,相關的節目定然會接踵而至。

但是,靠這樣的節目是否能夠掀起文學熱和閱讀熱,甚至扛起文學的大旗?我很悲觀。

文學屬於印刷時代。自廣播和電視的興起,這門古老的藝術便逐漸被邊緣化,娛樂行業開始粉墨登場。尼爾?波茲曼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將觀點表達得很清楚: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也就是說,在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裡,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了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

可惜尼爾?波茲曼在2003年便去世了,他雖然看到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但是無緣見到移動互聯網以摧枯拉朽地速度,摧毀這個世界用幾千年時間建立起來的文化秩序。世界變得更加娛樂化和碎片化,甚至宣佈告別「紙質時代」。

科技的進步,讓這一切看似悄無聲息,實則暗流湧動。人類所有的習慣都面臨改變,大家都不願意錯過這趟高速發展的列車,物質和經濟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面臨這樣的浪潮,文學變得網路化、商業化和碎片化。很少有人去守護這門古老的藝術,文字也已變成娛樂和商業的附庸品。

許知遠在文章裏說,世界進入2000年之後,新的偶像人物已經從羅素、卡夫卡、魯迅和李敖,變成了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馬雲、馬化騰和丁磊,書籍與思想已經讓步於資本與技術,成為時代精神的載體。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病了,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他病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詩歌在國內最好的時代。但是離開那個年代之後,世界開始拋棄詩歌,甚至文學。一個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這種拋棄的戲劇性。

分眾傳媒的江南春,在九十年代的華東校園裡是個名氣很不錯的詩人,他的詩名可以讓他隨便約到一個姑娘。但是,在1992年偉人南巡之後,時代的風向卻變了,商業浪潮席捲整個國家,連校園也沒放過。

那時候,江南春開始覺得自身的影響力已經不夠用了,很多女生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跟本地改變,從最初的學者變成了個體戶。在一次邀請女生的過程中,江南春強調自己的詩人身份,卻被女生冰冷地拒絕了。對方還撂下這樣一句話:你覺得詩人跟窮人有太多區別嗎?

從此之後,江南春的世界觀被改變,他再也不說自己是詩人,而是成為一名廣告片導演,後來進入商業,成為時代叱吒風雲的商業人物。

三十年來,又有多少個江南春從詩人或者作家,搖身一變成為商人?儘管人們說互聯網時代,大家表達的自由度得到空前地解放,但是從事真正文學創造的又有多少人?真正熱愛文學閱讀的,又剩幾個?微信公號裏大家追求的10萬+,又有幾篇是純正的文學作品?

這是最好的時代嗎?當然。但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所有人都在轉型,所有人都在追求世俗的成功,而腳步匆匆的人們,早已忘了文學的優美。許知遠說他曾經很渴望看到街頭出現捧著書匆匆走過的年輕人,但是他始終沒有發現。他以後也不會再發現了。

所以從這些層面來說,無論是當年的《百家講壇》,還是現在的《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都無法再掀起巨大的持續性的文學熱或者閱讀熱,因為世界早已改變了。這些節目的存在,除了短暫地喚醒人們內心對於閱讀的記憶之外,恐怕再也發揮不了多少作用。這些節目本身,終究還是娛樂的綜藝節目而已。

儘管這樣,我覺得還是應該感謝這些節目。至少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知道這個遍地垃圾信息、快速運轉的星球和國家,曾經有過這般優美的詩歌,有過這般優美的情書,有過這般優美的文字。


作為最近電視綜藝節目中的清流,《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有相似之處。《見字如面》是黑龍江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明星書信朗讀節目」,節目帶領觀眾重溫書信的時光和記憶,以書信這種「古老的方式」重溫中國故事。

許多人都認為《朗讀者》比《見字如面》要有內涵的多。也許是因為每次朗讀都以真實可循的故事代入,每篇文章朗讀時都有作品當事人或者故事當事人在場。《朗讀者》每次朗讀有當事人的情感渲染,有主持人的詞語烘托,讓觀眾動用視覺、聽覺和神經系統一起發作,這種感染力在眾目睽睽之下逐漸端倪。

《見字如面》閱讀的信件大多來自歷史,當代書信較少,但毫無疑問,還原度很高,我樂於看到這樣的節目。而且《見字如面》的古代書信的現代化翻譯很精準,完全瑕不掩瑜。

很明顯二者平臺不同。《朗讀者》是央視一套的節目,《見字如面》是黑龍江衛視的節目。一個國家電視臺一個省級衛視,平臺的不同顯而易見。而不同的平臺可直接影響到節目的各個方面。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不管是舞臺、燈光、演員、嘉賓和評論員等都比較專業、美觀、恰到好處。

光看主舞臺的大小,燈光的佈置等等各種,《朗讀者》比《見字如面》大氣的多。《見字如面》有兩個舞臺,演員讀信件的小型伸展式舞臺和主持人與嘉賓的討論室式的舞臺,佈局簡單,節目程序也簡單。演員上臺讀信,主持人與嘉賓討論,循環。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央視大大的整個舞美設計雄厚有力度,《見字如面》簡單清新。風格不一。


記得關注我

黑龍江衛視製作的《見字如面》開播兩個月之後,央視也上線了一檔欄目《朗讀者》。雖然後者號稱前後籌備近一年啦,董卿首度擔任製片人啦,甚至連片子都是董卿自己剪的,「工作到凌晨四點」,但無疑央視已失去了先機,oops。再看《見字如面》主創團隊,知名度都不高,誰抄襲誰,我等小民不知道內幕,不說了。 但不管咋說,兩檔節目各有側重,面貌不同,避免了觀眾審美疲勞,這點真是值得慶幸。

《見字如面》的流程是:主持人與評論嘉賓先在第二現場把信件背景簡單交代清楚,然後鏡頭再給到第一現場,讀信嘉賓上臺讀完走人。 《朗讀者》的流程是:主持人董卿先在主舞臺串詞,引出朗讀嘉賓,接著與嘉賓在(客廳模樣的)第二現場聊會兒天,一般聊嘉賓的故事、對文稿的理解,然後嘉賓再上主舞臺朗讀。朗讀完之後,還會有個文學評論者,在第三現場,補充說明一下文稿的背景。

《見字如面》的體裁是「書信」,而《朗讀者》既可以是書信,也可以是文學作品選段。書信可以是別人寫的,也可以是自己寫的。

《見字如面》的主舞檯佈置得更文藝,就跟大家圍坐在火爐邊聊天似的,很溫馨。《朗讀者》的舞臺更大氣,電子屏幕很好地輔助渲染氣氛,整體更有「晚會」的感覺。

《見字如面》請的都是演員,而《朗讀者》有不同職位的人,只要有故事就行。

所以,總體看來,《見字如面》強調的是還原寫信者的情感,而《朗讀者》強調的是抒發朗讀者的情感。都挺有自己的想法。

說得再細一點呢,《朗讀者》就像精簡版的《藝術人生》,放照片、起音樂,這都是常用的伎倆,而且你說出故事之後主持人也都會把它升華到一個「大」境界(比如「大愛」什麼的)。通過這一環節,我們可以對朗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也會更理解朗讀者處理文本的方式,觀眾參與度還是挺高的。而且剛才說了,請的朗讀者不一定是專業的,有時候讀得一般,但流露出的最樸素的情感卻可以打動觀眾。節目剛剛播出一期哈,從第一期來看,個人認為節奏把握得不是很好,朗讀的比重比「藝術人生」那個環節還小,「專家」對文本的解讀呢?就更是一筆帶過了。 寫到這兒,我突然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央視很喜歡「講百姓故事」。比如《向幸福出發》(愛要大聲唱出來),是先講故事再唱歌;《幸福賬單》,是先講故事再玩遊戲。這《朗讀者》則是先講故事再朗讀。彷彿一定要通過節目「體恤民情」才能體現大颱風範,跟「採風」似的。這三檔節目可謂姊妹篇。

《見字如面》在朗讀環節上可謂乾脆利索,毫不拖泥帶水。第二現場的主持人和嘉賓在把背景簡單交代之後,朗讀者就直接上臺朗讀了。畢竟是專業的演員,讀起來也更具美感。而且朗讀太考驗臺詞功底了,如果實力派演員讀好了,觀眾自然大呼過癮,如果偶像派演員讀好了,觀眾更是感到驚艷,演員也會趁機圈粉,兩全其美。當然,讀砸了就呵呵了,嘻嘻。 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演員們只能讀完走人,沒有和觀眾充分交流,我們不知道演員如何理解文本,為什麼要這麼處理文本,觀眾得不到情感鋪墊。 最可惜的是,第二現場的主持人和嘉賓之間不夠默契,經常搶話,又經常「接不到梗」。更可怕的是,兩個舞臺似乎是孤立的,第二現場聊天的時候,電視機前的觀眾完全不知道主舞臺的狀況。有時候沒等主持人聊上幾句,演員就上來了。有時聊了很久,話都有點扯遠了,演員還沒上來。有時候,更是聊在興頭上的時候,演員突然要上場了,第二現場的主持人只能匆忙地強行中斷話題。

嘉賓間的默契、兩個舞臺間的默契,是《見字如面》的兩大硬傷。如何調節各環節的比重,則是兩檔節目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從節目內容上,《見字如面》中節目嘉賓演繹的是古往今來的書信內容。而《朗讀者》則是沒有那麼多受限,讀各種名著,各種文學形式的內容。

從節目效果看,《見字如面》的主持陣容包括一個主持人,兩個大學教授,主持人負責引導節目的進行,而大學教授在碰撞中告訴觀眾書信背後的歷史與故事。不過要說,這個節目主持人不知是因為剪輯的原因還是什麼因素,她的快語速以及打斷節目嘉賓的行為確實給節目減分不少。《朗讀者》則是主持人加朗讀嘉賓,會在朗讀前採訪,這個不錯,有故事,有代入感,有淚點。而主持人的主持功力可以說是主持界的第一,沒得說了。

總體來看,兩個節目都有自己的優點,而我都喜歡看。

安好~


《朗讀者》有種倪萍主持《藝術人生》的感覺。

兩個節目都看過一集,但是看《見字如面》的製作團隊和《朗讀者》的製作團隊,基本可以判斷《朗讀者》借鑒了《見字如面》,談不上喜歡不喜歡誰,大體感覺如下:

1《朗讀者》是董卿的節目,朗讀者和朗讀的內容是董卿做節目的材料。《見字如面》是實力演員再現經典信件的節目。

2《朗讀者》大場面,大製作,感情濃。《見字如面》溫情脈脈,回味悠長。

3《朗讀者》朗讀材料雞湯居多。《見字如面》多是經典信件。

所以,《見字如面》可以做內容越少,觀眾越來越小眾,《朗讀者》可以做十幾年都沒問題,觀眾羣越來越多。


就我而言我是喜歡看《見字如面》的。

雖然可能《朗讀者》的熱度更高,但是實際上我並沒有完整的看過一期,而《見字如面》是每一期都有下載,然後一封信一封信的去聽。

個人覺得可能《見字如面》更加側重的朗讀的內容,而《朗讀者》側重的更加是朗讀的這個人。

其實《朗讀者》火的更多的是董卿的言談舉止和個別邀請的嘉賓,但他們朗讀的內容其實並沒有火到什麼程度。

而《見字如面》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文化的聲音,喜歡把它當做是音頻,去聽對書信的分析,去聽文字本身,確實讓我對一些人物,一些歷史有了全新的理解。

個人意見。如果喜歡就點個贊吧!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