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熟悉馬克思的同志大約知道,馬克思早年曾瘋狂迷戀康德和費希特的浪漫理想主義,但一次痛苦的思想轉變讓他成為了青年黑格爾派(主要從事宗教批判)的門徒,並在那裡結識了眾多以後將要論戰的對手(鮑威爾、費爾巴哈等)。馬克思骨子裡的叛逆使他並不很喜歡黑格爾。他隨後發現了黑格爾理論上的缺漏和荒謬,但毋庸置疑的是,馬克思受黑格爾辯證法的影響貫穿他一生。

青年黑格爾派(或稱左派黑格爾主義者)是黑格爾的一些激進的弟子,他們從19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德國形成一個不那麼定型的學派。起初,他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對宗教問題的探討上,因為這在當時是唯一可能進行相對自由探討的領域。青年黑格爾派一直不可能展開真正的政治討論,直到1840年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即位為止,因為這時候新聞檢查制度有所放鬆,使報紙一時得以自行進行宣傳。不過,大概過了3年以後,政府又重新實行了管制,這種宣傳運動也就宣告結束。

  從淵源上說,青年黑格爾派是一種哲學學派,他們對宗教和政治一直是僅限於從思想上進行研究。他們的哲學充其量也只能說是一種思辯的唯理論。他們在自己的浪漫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成分上加了啟蒙運動的尖銳的批判傾向和對法國大革命原則的推崇。他們相信理性是一個不斷展示的過程,並認為自己的任務是要成為這個過程的先驅。像黑格爾一樣,他們相信這個過程會達到最終的統一,不過他們傾向於認為在實現最終的統一之前應當先有最終的分裂。這說明他們的一些著作帶有非常濃重的啟示錄的格調,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義務在於通過批判來迫使種種分裂發展成為一種最後的決裂,從而加速解決的過程。

  青年黑格爾派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馬克思從青年黑格爾派最傑出的人物布魯諾·鮑威爾那裡接受了對宗教進行透徹的批判,這種批判成為他早期對政治學和經濟學進行分析的模式。他從費爾巴哈那裡接受了激進的人本主義,這涉及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體系上的改造和對黑格爾思想的最高權威地位的否定。至於施蒂納這位最高的利己主義者和所有青年黑格爾派中最反面的人物,則迫使馬克思不得不去超越費爾巴哈的那種在一定程度上是靜止的人本主義。最後,赫斯這位在德國最早倡導共產主義思想的人,也是把激進的思想運用到經濟學去的開拓者。然而,到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已經轉向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並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青年黑格爾派展開尖銳的批判。

參考書目

① 大衛·麥克萊倫:《青年黑格爾派和卡爾·馬克思》,1969年英文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