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艾森豪威爾將軍率領的英美聯軍率先抵達了西距柏林城幾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領的蘇聯紅軍百萬之眾也快速推進到了東距柏林城僅幾十公里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兩軍已經形成了對納粹德國首都兩面夾擊之勢,攻克柏林已經指日可待。

朱可夫元帥客觀地說,攻佔柏林在政治上無疑具有獲取二戰勝利這頂皇冠上璀璨明珠的意義,也是青史留名的絕佳機會。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艾森豪威爾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進攻柏林城,拱手把這一世紀榮譽讓給了蘇軍,他的這一做法連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都十分惱火。艾森豪威爾完全改變了此前突擊柏林的作戰計劃,這是當年爆炸性的事件。那麼,艾森豪威爾為什麼不打柏林呢?

原來,艾森豪威爾深入研究了德軍在柏林城的防禦部署後,認為希特勒在柏林將會展開破釜沉舟般的垂死掙扎,盟軍要想強攻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萬人的重大傷亡代價。實際上,後來蘇軍在柏林之戰中共傷亡了30萬人。同時,在仔細研究了雅爾塔協定關於德國的行政區劃分之後,他敏銳意識到戰後東西方陣營對德國佔領區的劃分肯定要以把德國從南到北一分為二的易北河為界。如此一來,即便盟軍費盡千辛萬苦打下柏林城,將來戰後也必然要交還蘇聯,那又何必為了其他國家的利益而大動干戈呢?

謝邀。不是艾森豪威爾棄攻柏林城,這一切,都出於政治上的安排。事實上,遠在雅爾塔會議之前,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已經陸續就戰後德國的分裂和歐洲勢力的劃分,達成了一致。柏林一分為二、德國一分為二以及歐洲東部是蘇聯的勢力範圍,也是三人之間的約定。雅爾塔會議,只是敲定了細節。

試想二戰歐洲戰場,如果沒有蘇聯會是什麼樣。蘇聯拼盡全力打德國,不可能不讓其分羹。即便是由英國軍隊或美國軍隊率先佔領柏林,德國和柏林的分裂照樣不可避免。既然歐洲的東部和德國的東部都是蘇聯的,為什麼要讓美國士兵去血戰呢?我們現在來說,如果是英美軍隊先攻克柏林,就不會有後來的冷戰,或者冷戰的局面會改觀,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歷史沒有如果。

羅斯福總統曾問艾森豪威爾,拿下柏林需要多少兵力?艾森豪威爾的回答是,柏林不是目標,就讓蘇聯人去流血吧。而蘇聯人不在乎損失多少士兵,斯大林更看重政治影響和宣傳需要。同樣,丘吉爾和蒙哥馬利,也想讓自己的部隊第一個到達柏林。美國人的回答是,必須按先前的協議推進戰事。何況,艾森豪威爾與朱可夫之間的友誼,好過他與蒙哥馬利,他也就樂得將斯大林和朱可夫想要的,交到他們手上。

柏林戰役,蘇聯紅軍死亡人數為8.2萬、受傷28萬,損失1997輛坦克。這個數字在二戰各戰役中不算多,與德軍的損失相比也不算多。但勝利已經在望,美國不想多死一兵一卒,只想盡量讓他們的士兵活著回家。

作為盟軍歐洲戰區的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在戰略上與丘吉爾和蒙哥馬利常常有嚴重分歧。艾森豪威爾在堅持自己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的同時,也善於用外交手段進行協調、斡旋,盡量擺平臺有關各方。英軍的蒙哥馬利、美軍的布蘭德利、巴頓等人在北、中、南線主攻的優先權上,發生了爭執,艾森豪威爾除了說服各方,還不得不嚴格界定他們的活動範圍。艾森豪威爾是政治家,有戰略格局,所以他後來能當上總統。


我們知道,在二戰的歐洲戰場,4月30日,蘇軍戰士將勝利的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有了這張經典照片。

可是為什麼攻入柏林的是蘇聯人呢?明明美國已經從西線攻入德國境內了,為什麼不是美國攻打柏林呢?這件事不是題主說的艾森豪威爾一個人就能決定的,而是二戰時候政治軍事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

在西線戰鬥的,可不僅僅是美國人,還有英國人、法國人和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人等等。這批人開始西線行動是從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開始的。在這年7月4日,蘇聯軍隊已經解放了距離柏林1100多公里的明斯克,而英軍還在距離柏林1200多公里的卡昂苦戰。

當英美解放法國後,盟軍並沒有進一步進攻德國,而是更為謹慎地去攻擊低地國家,以免進軍德國的時候側翼暴露在低地國家的德軍面前。但是在進攻低地國家的時候,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先是發動了「市場花園行動」,美軍第101空降師、第82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共3.5萬人的空降部隊直接空降到敵後的荷蘭,卻被荷蘭以逸待勞的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了一半多兵力後狼狽撤退。而在1944年底德國甚至發動了阿登反擊戰,用西線僅剩的精銳20萬人打了個漂亮的反擊,讓70萬兵力的英美盟軍損失將近十萬人,然而德軍主力也損失了與此相當的人數,再也無力組織進一步突擊。如果德國人還在西線布設重兵的話,沒準還能反攻回法國。

與之相比,東線的蘇聯人正在毫不留情地碾碎一路上的德軍。光在上述解放明斯克在內的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就讓德軍損失了170萬人。而阿登戰役使英美盟軍向柏林進攻的日程推遲了六個星期。而這時,蘇軍距柏林已經只有60公里左右,英美盟軍尚在距柏林還有480公里的萊茵河一帶,無論如何,都趕不上蘇聯進軍柏林的步伐了。

在戰場上拿不到的,自然在談判桌上也拿不到。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談妥,讓蘇聯去進攻柏林。

這也是有幾個原因的。

首先,蘇聯此時距離柏林已經很近了,英美盟軍則還離柏林較遠,時間上趕不及。

其次,英美盟軍一路向柏林進軍乃至攻克柏林,會造成大量人員損失。據估算,如果加速進軍,盟軍從易北河趕到柏林要損失至少十萬人。而最終在攻克柏林的戰役裏,蘇軍損失了30萬人。盟軍,尤其是遭受了一戰和二戰慘痛損失的英國人,不想再讓一代青年男人死在戰場上了,所以一直在進軍中較為保守謹慎(儘管這樣還是鬧出了「市場花園行動」這種慘痛失利)。這樣他們也就願意讓蘇聯人去進軍柏林。

最後,美國還需要蘇聯在遠東戰場上對日作戰,所以還會盡量滿足蘇聯的需求。而蘇聯人對德軍在蘇聯犯下的滔天血債,急需一場血債血償,因此攻入柏林,也是蘇聯人民對蘇軍的高貴要求。必須親自把仇敵踩在腳下,才能一雪前恥,洗刷國土曾被德軍佔領,人民遭受納粹折磨的血海深仇。相比之下,中國軍隊未曾踏上日本國土半步,更別提佔領東京了,日本就投降了,所以中國人一直對二戰的勝利有著一種遺憾的感覺,沒有蘇聯人報仇這樣酣暢淋漓。


看各種回答都是戰爭利益問題是重點!錯!大錯特錯!!!當戰火將功入柏林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就差一口氣了!堂堂大總統都準備去跟閻王爺交朋友了?還有什麼心思再去打仗搶功勞?難道伸只腳入棺材的人見到金磚銀山還會在乎嗎???


作為盟軍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在佔領柏林的問題上。也是深思熟慮的。作為二戰勝利的象徵。佔領柏林的意義非常重大。之所以他讓給蘇聯人佔領。是因為當時蘇軍攻佔柏林條件比較成熟。不僅軍隊多,後勤補給也充足。路途也近,而美軍如果想攻佔柏林。長途跋涉的後勤補給就成為問題。權衡利弊,他把攻佔柏林的任務就交給了蘇軍完成。但同時,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作為回報。他要求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以緩解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攻佔日本本土的壓力。同時,美國也發現,在同日軍的作戰當中,日軍作戰非常頑固,不愛投降。導致美軍的傷亡十分慘重。於是美軍就在日本本土扔了兩顆原子彈。有人認為此舉是為了震懾蘇聯,純屬是井底之蛙,啥都不懂。當時的美蘇還是一條戰線上。日本投降以後。受降儀式在美國的軍艦上,由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主持。並且美國人要在日本駐軍。蘇聯不能登陸日本國土。由此可見,政治上的利益都是相互的。蘇軍雖然在佔領柏林的問題上佔了便宜。但後來都是美軍佔的便宜。


這件事情你算是問對人了。因為前天晚上喫了不消化的東西了,昨天在廁所裏蹲了一天。所以決定回家痛痛快快的拉一通,就這麼著放棄了進攻柏林。這純屬絕密消息,只有這小子和我知道。因為他是我的貼身馬仔艾森豪威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