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別人的人才稱得上是管理者?德魯克認為:一個重視貢獻,為成果負責的人,不管他職位多卑微,他仍屬於「高層管理者」。同時,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卓有成效也是必須學會的。如此,組織就能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個特徵:

1、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極為審慎地設定自己的優先順序,隨時進行必要的檢討,毅然決然地拋棄那些過時的任務,或者推遲做那些次要的任務;他知道時間是他最為珍貴的資源,必須極為仔細地使用它。

3、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作出的貢獻在於:創造新思想、遠景和理念;他的原則是:我能作哪些貢獻?為了達成整體目標,我如何激勵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他的目標在於提高整體的績效。

4、在選用高層管理者時,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銳地感覺到為一個關鍵職務選用人才,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還沒有人能永無過失。他知道人無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點。他關心的是一個人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致力於充分集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利用這些優勢達成組織的目標。

5、他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他有選擇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過多的信息會導致混淆和混亂。

6、他只做有效的決策。

一、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動力,取決於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麼他對做好工作和做出貢獻的熱情很快就會消退,他將成為朝九晚五在辦公室消磨時間的人。知識工作者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

我們不能以有沒有下屬來判斷是不是管理者,衡量工作要看其結果

在組織內部所發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我們說企業內部的「利潤中心」,其實是客氣的稱呼而已,實質上應該是「人工中心」。一個組織要產生一項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成績越好。人數越少,規模越小,內部的工作越輕,組織就越接近於完美,就越有存在的理由。而組織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為外部環境提供良好的服務。這一點,我們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有效性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是一種實踐的綜合。既然是一種習慣,便是可以學會的。不過要把習慣建立得很好,卻是不容易的。習慣必須靠學習才能養成,學習習慣就非得反覆地實踐不可。

今天有許多年輕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不論是在企業機構、醫院還是政府,他們的缺點之一,是往往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門學問而自滿,不屑於其他。我們選擇人才的時候,並不要求他們要通才,知識淵博,才華橫溢,那是不現實的,我們將會選擇在某一領域有一技之長的人才,並且認他能夠在這個領域裡充分發揮。

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應養成的習慣: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他們所能控制的時間非常有限,他們會有系統地工作,來善用這有限的時間。

(2)、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他們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他們不會一接到工作就一頭鑽進去,更不會一開頭就探究工作的技術和手段,他們會首先自問:「別人期望我做出什麼成果?」

(3)、有效的管理者善於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屬的長處他們還善於抓住有利形勢,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不會把工人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也絕不會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績效就可以產生卓越的成果。他們會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而且堅守優先次序。

(5)、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於做出有效的決策。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事關處事的條理和秩序問題,也就是如何按正確的次序採取正確的步聚。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它絕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他們知道快速的決策多為錯誤的決策,真正不可或缺勤的決策數量並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決策,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二、掌握自己的時間

有效的管理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他們往往會從時間安排上著手。他們並不以計劃為起點,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才是起點。那麼如何將零星的時間集中成大塊連續性的時段?以下三步驟可實現:一、記錄時間。二、管理時間。三、統一安排時間

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每一位管理者的時間都是很大部分是被浪費掉的。表面上看起來每件事似乎都非辦不可,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作為管理者需要坐下來與其他人共同討論應該做些什麼,為什麼該做,然後才能弄清楚他們的工作做得怎麼樣,這樣很費時。作為管理者還得勻出時間來,將目光由自己的工作轉到成果上;由他的專業轉到外部世界,因為只有外部世界才有績效可言。作為管理者只能自己制定工作方向,所以他必須了解別人期望他做出的貢獻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對必須使用其知識成果的人的工作情況,他也要足夠了解。作為管理者他需要資料,需要討論,還需要指導他人,而且他不但需要佔用他上級的時間,也同樣需要佔用他周圍同事的時間。

在大型的組織中,如果職員績效表現不錯,往往是因為該組織的高級主管能定期地抽出時間來與他們進行交流,甚至一些資歷較淺的職員交流。如果沒有這樣輕鬆的交流,職員工作就會喪失熱情,成為得過且過的人,或者只關注自己的領域,看不到整個組織的需要與機會。當然這樣的交流也是非常費時間的。

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第一步:記錄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第二步:系統的時間管理。消除浪費時間的活動:第一點:找出由於缺乏制度或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第二點:人員過多,也常常造成時間浪費。第三點:組織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應先估計究竟有多少「自由時間」,真正是他自己的時間,然後保留出相當分量的一段連續性的整塊時間來。一旦發現還有別的事情在「蠶食」他保留的時間,便立刻再仔細分析他的時間記錄,再將其中比較次要的工作重新過濾一次。他們已知道這層道理,因此不至於過分刪減。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對時間的控制與管理不能一勞永逸。他們要持續不斷地做時間記錄,定期對這些記錄進行分析,還必須根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的多少,給一些重要的活動定下必須完成的期限。

三、我能貢獻什麼

管理者的有效性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 、工作水準及其影響;

(2)、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包括對上司、對同事和對下屬;

(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例如會議或報告等;

(4)、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幹,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有效的會議是由這麼幾個部分組成的:會議開始,說明主題,期望結果,聽取重要發言,共同討論,結合主題,得出結論,會議結束。

四、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一位管理者如果僅能見人之短而不能識人之長,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著眼於發揮其所長,則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會覺得別人的才幹可能構成對他本身的威脅。

提高領導人的水平容易,但提高全體人員的水平很難,所以,他一定要找出有條件做出突出貢獻,並能起帶頭作用的人才,賦予他們領導人的地位,把他們安置到能「制訂標準」並能創造成績的位置上。這就要求管理者能重視人的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

任何一個團體,其行事標準都取決於領導人的表現。有效的管理者會把自己的表率作用建立在充分發揮所長上。

五、 要事優先

任何一位企業主都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公司是否沉湎於昨天的過時產品,浪費自己的主要智囊人物的時間,也扼殺了明天的產品?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

當然,有人會想到另聘新人來負責新工作,但這太冒險了。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時時注入新血。如果任何職位都只在原有名單中找人提升,這組織必將萎縮。問題是新人不宜用於風險最大之外,例如高層職位,或主持某一新工作的職位。任用新人,可用在「比高層略低」的職位上,用在已有成規或目標明確的職位上。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但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只集中努力做好一件事——-集中他們本人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整個組織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堅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情。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於一項工作,首先要有足夠的勇氣,要敢於決定真正該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不會成為它們的奴隸。

六、決策的要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視的是分辨什麼問題為例行性的,什麼問題為策略性的,而不重視「解決問題」。他們的決策是最高層次的、觀念方面的少數重大決策,他們致力於找出情勢中的常數。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麼時候應依據原則做決策,什麼時候應依據實際情況需要做決策 。一項決策如果不能付諸行動,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決策,最多只是一種良好的意願。這就是說,有效的決策雖然是以高層次的理性認識為基礎,但決策的推行卻必須盡可以地接近工作層面,必須力求簡單。

如果一位管理者天天要做決策,時時要做決策,那恰恰說明他是個慵懶和無效的人。決策需及時轉化為行動。

誰應該了解這項決策?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誰採取行動?這些行動應如何進行,才能使執行的人有所遵循?這些問題都是在決策後所應該考慮和執行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時候,我們的管理者都需親自去一線看看。我們看到許多早該修改的措施始終沒有修改,其原因主要就是管理者不肯親自去了解情況。

管理親自的關注與監督,有助於決策的進一步推行與實施。

七、有效的決策

決策時需先有自己的見解與親身實踐 。

要做正確的決策,最好的辦法就是仿效法院的判案方法,從兩邊的辨論中去求取事實真相,使全部有關的事實都能擺在法官面前。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還會問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

決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決策,有時候不做任何改變,事情也不會出問題。我們問:「保持現狀,會有什麼後果?」如果答案是:「不會有變化。」那我們又何必橫生枝節?即使問題頗為惱人,但問題並不重要,也不致有什麼嚴重後果,我們也沒有改變的必要。

八、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

做到卓有成效的方法:

(1)、記錄好時間的使用情況,分析時間記錄,及時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還需要管理者採取某些行動。

(2)、管理者應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由技術進入觀念;由機械性工作進入到分析性方法;由效率進入到成果。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應該想到自己的目標及組織的目標 ;應該進而關切個人及組織的價值。

(3)、充分發揮人的長處:這是對人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4)、要事優先,掌握自己的時間,努力促成各執行事項。

(5)、有效的決策,其重心在於合理的行動。

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由平凡人來做不平凡的事業。這正是有效的管理者所應自勉的目標 。這項目標並不高,我們只要「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有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個人的真正發展。這種自我提高包括從技術細節到工作態度、價值觀、品格等各個方面,包括從履行工作程度到承擔各項義務等各個領域。

管理者在卓有成效方面的自我提高可以使組織的目標與個人的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想充分發揮自己及其他人長處的管理者,一定要使組織的績效與個人的成就協調起來。他要設法讓自己的知識成為促進因素,幫助機構抓住機遇並獲得成功。通過強調貢獻,他可以使自身的價值轉化為組織的成果。

知識工作者還需要機會、需要成就、需要實現、需要價值。知識工作者只有在成為一位有效管理者之後,才能獲得這些滿足。

今天的社會有兩種需要:對組織而言,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作。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這兩種社會需要相輔相成。總而言之,卓有成效確實是必須學會的。

管理者如能卓有成效,則整個組織的績效水平肯定能夠提高,而且個人的眼光也肯定隨之提高。組織的工作不但能蒸蒸日上,而且能承擔新的任務,追求新的目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